王炳成,郝兴霖,姜爱萍
(山东科技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山东 青岛 266590)
移动互联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各种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导致企业越来越难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同时,新冠肺炎疫情等突发性危机事件也对企业的生存发展造成了严重冲击。面对经营环境中的危机与挑战,企业如何有针对性地强化商业模式韧性,保障商业模式的可持续运行,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议题。商业模式韧性是组织韧性在商业模式方面的具体表现,指企业的商业模式能够顺利克服逆境干扰,避免基本功能出现效率降低或失灵,在危机过后能够快速恢复价值功能,并且会根据环境变化来调整价值主张、价值创造、价值传递和价值获取要素,进而实现商业模式优化的能力[1]。虽然商业模式韧性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相关研究仍较为缺乏,仅有少量研究从提升资源弹性等角度出发,探讨了如何保障商业模式在动态环境中的持续运行,难以为企业实现商业模式韧性提供更为具体的管理启示。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能否掌握足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资源,实现持续的知识赋能,对企业的逆境适应能力产生重要影响[2]。因此,从知识赋能视角探讨商业模式韧性的实现路径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知识赋能指相关主体通过知识的获取、整合和应用,重构企业知识体系,激发企业内在潜能,进而为其应对环境变化提供动力和资源的动态过程。根据知识基础理论,具备较强的知识获取和应用能力有利于企业审视外部环境,及时对商业模式进行优化调整,避免商业模式在危机冲击下出现失灵等现象,是增强商业模式韧性的重要基础。在现有研究中,虽然已有学者分析了知识资源对于商业模式和组织韧性的重要性,但从知识赋能视角探讨如何实现商业模式韧性的研究还较为缺乏[3]。此外,虽然学者们都认可增强对组织内外部知识的吸收和转化能力有利于提高企业环境适应性,但受资源能力和学习成本的影响,企业通常难以在不同层面同时开展高水平的外部知识搜索和内部知识开发。因此,为了帮助企业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实现商业模式韧性,有必要深入探讨如何促进系统要素间的合理匹配。然而,受研究方法等因素的限制,现有研究大多探讨单个要素的“净效应”,或分析要素间的中介和调节效应,而较少关注多个要素的“协同效应”,无法全面阐释条件变量间的复杂因果关系,更难以明确各种知识赋能要素应如何协调匹配才能促进商业模式韧性的实现[4]。
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本研究基于社会嵌入理论和知识基础理论,依据“个体-组织-环境”的整合性框架,选取并探讨员工工作繁荣、员工知识共享、高管企业家精神、知识跨界搜索和知识网络嵌入等要素对商业模式韧性的联动机制。具体而言,首先通过理论分析构建商业模式韧性的要素联动模型,进而,运用fsQCA方法获取推动商业模式韧性实现的多种条件组态,并对条件变量间的联动关系进行检验。本研究的贡献和创新点在于:一方面,构建了知识赋能视角下商业模式韧性的要素联动模型,探讨了各个条件变量对商业模式韧性的“协同效应”,能够丰富商业模式韧性领域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通过fsQCA获取了商业模式韧性的多元实现路径,能够帮助企业结合自身特征获取适合的商业模式韧性提升策略,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Nonaka和Takeuchi提出了“创造知识的企业”这一理念,同时指出组织本身并不能创造新知识,其内部成员才是产生新知识的真正主体[5]。因此,从知识赋能视角研究商业模式韧性应充分关注企业内部与商业模式相关的成员,其中既包含高层领导者,也包括负责商业模式设计和实施工作的各级员工。结合相关研究成果可知,组织内部的员工能否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外部环境中表现出良好的活力和学习态度(即工作繁荣),以及能否积极分享有关商业模式的知识(即知识共享)会对商业模式应急适应能力产生重要影响[6]。高层领导者的能力特征,如企业家精神,同样会影响企业应对逆境的能力。此外,根据社会嵌入理论,个体是嵌入在组织中的,而组织又是嵌入在环境中的,商业模式韧性能否顺利实现还会受到组织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知识跨界搜索作为企业跨越组织边界所开展的外部知识搜寻活动,能够为企业积累异质性知识进而增强商业模式韧性提供新的动力;知识网络嵌入作为重要的环境变量,决定了企业能够接触到的外部异质性知识的范围和特征,因此也会对商业模式韧性产生重要影响。
基于此,本研究依据社会嵌入理论的“个体-组织-环境”理论框架,结合知识基础理论,选取员工工作繁荣、员工知识共享、高管企业家精神、知识跨界搜索以及知识网络嵌入为条件变量,以商业模式韧性为结果变量,构建了知识赋能视角下商业模式韧性的要素联动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知识赋能视角下商业模式韧性的要素联动模型
员工工作繁荣指组织内部的员工在工作过程中体验到的积极状态,包含“学习”和“活力”两个方面。工作繁荣能够推动员工积极学习有关市场和技术的知识与信息,并将其应用于商业模式的实践过程中。基于这些知识和信息,企业能够及时感知到潜在的环境威胁,并据此改进自身的价值主张和价值创造逻辑,制定有效的商业模式优化方案,而这有利于商业模式韧性的增强。同时,工作繁荣水平较高的员工有着更强的工作活力,他们愿意在工作中投入更多的资源和精力,能够为了企业的长远发展而持续关注外部环境变化,会为了优化企业的商业模式而努力探索新颖观点,这同样能够帮助企业在面临环境威胁时重塑商业模式,实现商业模式韧性的增强。但是,也应当指出的是,工作繁荣具有相对动态性的特征,个体通常难以长期保持工作繁荣状态,因此仅依靠员工的工作繁荣很难切实提高商业模式韧性,需要和其他要素实现相互协同。
员工知识共享对于增强企业的商业模式韧性具有重要作用。根据知识分散理论,个体在知识方面具有构成性局限,仅能掌握环境中极小部分的知识和信息,并且组织内部的知识资源经常处于分散状态,蕴含在不同人员中。因此,企业能否有效运用并创造商业模式韧性的相关知识,取决于这些知识能否在组织中实现高效的流动和转化,而知识共享能够促进这一过程。结合相关研究,员工间的知识共享活动有利于完善组织知识结构,推动知识资源在组织内部更为广泛地传递[7]。同时,根据知识创造理论,知识共享能够推动不同员工间知识的碰撞与转化,促进新知识的产生,进而有利于实现组织知识总量的“螺旋增长”。知识资源的增加使得企业能够更好地感知环境危机,有利于提高企业在面临危机时的敏捷性,帮助企业提出有效的商业模式改进方案,使其在危机发生前可以做出及时的调整部署,从而促进商业模式韧性的增强[8]。
高管企业家精神指高层管理者具备的包含求知精神、创新精神、责任精神与合作精神等内涵的良好品质和能力,其能够在商业模式韧性的实现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其一,“求知精神”能够促使企业高管更为努力地进行知识的获取、沟通和吸收,提高企业的知识储量、优化组织知识结构,获取实现商业模式韧性的新知识;其二,“创新精神”使得企业高管敢于积极阐述自己的观点,能够根据动态变化的环境信息,设计并提出针对商业模式的改进方案,从而有利于增强商业模式的危机适应能力;其三,理解社会公众的需求并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同样是增强商业模式韧性的重要途径,具备“责任精神”的高层管理者会为了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而积极提出旨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商业模式优化措施,这有利于提高社会公众对商业模式的接受度,促进商业模式韧性的实现;最后,“合作精神”能促使高层管理者积极与组织内外的合作伙伴开展沟通交流,整合不同个体或组织的资源条件,避免商业模式在面临环境威胁时遭受严重损失,有利于实现商业模式韧性的不断增强。
根据知识基础理论,企业的知识资源条件是实现商业模式韧性进而构建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基础和关键。现有研究大多关注组织内部知识的重要价值,然而企业仅依靠内部已有知识容易使自身陷入“能力陷阱”,难以适应动态变化的经营环境。为了有效提高商业模式的危机应对能力,企业应采取知识跨界搜索等方式对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并从中广泛搜索、筛选和获取有价值的异质性知识。通过知识跨界搜索,企业不仅能够获取有关市场需求和技术变迁的知识资源,帮助内部员工更好地学习新的异质性知识,提高员工间知识共享的效率,完善组织内部的知识结构和资源禀赋,而且有利于高层管理人员从外部的商业环境中及时获取潜在的危机信息,使其在危机信号的激励和推动下积极改进商业模式,对现有商业模式的惯例和程序进行及时更新,从而能够提高商业模式的危机适应性。
知识网络指由个体和组织等知识主体相互链接形成的集群网络,该网络旨在通过知识创造和知识转移等方式,实现网络主体之间价值共创的目标。根据社会网络理论,企业所嵌入的知识网络的主体间关系强度以及自身的网络位置会对其知识搜索与建构过程产生重要影响[9]。较强的知识网络嵌入性能够促进网络主体间的沟通交流,帮助企业整合知识网络中的知识资源,提高知识跨界搜索活动的效率,使企业能够更加高效地吸收、整合和转化异质性知识,获取有关市场和技术变化的环境信息,为商业模式韧性的实现奠定基础。同时,知识网络嵌入也有利于高层管理者和其他的组织成员接触到更多的外部合作伙伴,使其通过与网络主体间的协同互助,获取有助于改进商业模式的知识和方案,进而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和方案调整企业的价值主张与价值创造逻辑,推动商业模式韧性的实现。
本研究运用fsQCA方法探讨商业模式韧性的实现路径,主要原因包括:(1)商业模式韧性的实现需要依靠各级员工、高管、组织以及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而QCA方法关注条件变量间的多重并发关系,有利于本研究探讨不同层面的因素应如何相互匹配才能有效促进商业模式韧性的实现;(2)通过定性比较分析能够获取多种不同的组态结果,而每种组态结果分别代表独特的商业模式韧性实现路径,这有利于不同资源条件下的企业据之获取实现商业模式韧性的有效措施;(3)fsQCA方法基于连续数据进行变量的测量与分析,相较于csQCA(基于二分数据)和mvQCA(基于多值数据)等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可以更好地体现不同样本在特定变量上的细微差异,在处理程度(Degree)问题上更有优势。
本研究将遵循目前较为普遍的fsQCA研究过程,获取商业模式韧性的实现路径。首先,在深入访谈案例企业的基础上获取所需样本数据,并将各变量赋值为可用于定性比较分析的取值范围在[0,1]的集合隶属分数。其次,通过检验各条件变量的一致性水平,分析其是否构成导致结果变量的单一必要条件,并通过真值表算法获取实现强商业模式韧性的充分条件组态。再次,结合条件组态结果,对条件变量间的联动关系进行检验分析。最后,还将针对组态结果的稳健性进行检验。
本研究采取实地访谈和问卷调研相结合的方式获取研究资料,以广东、山东和北京等省份及直辖市的231家企业为主要研究对象。问卷发放与回收时间集中于2020年5月至9月。在问卷发放前,研究团队与样本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进行了充分的沟通交流,并由其推荐问卷填答者,要求该填答者对本公司的商业模式有着较为深入的了解。最终,删除了因填答不完整等问题而无法使用的问卷11份,收回有效问卷220份。样本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本研究调研的企业涉及信息技术、电商零售和智能设备等众多行业领域,所获取的样本涵盖了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等不同性质的企业,并且样本企业的成立年限分布也较为均衡。
表1 样本描述性统计
此外,还针对问卷填答者的信息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发现,男性约占52.73%(116人),女性约占47.27%(104人);在年龄方面,从20岁至59岁,每10年为一年龄段,分别约占38.64%(85人)、41.36%(91人)、15.91%(35人)和4.09%(9人);学历方面,高中(中专)及以下、专科、本科、硕士及以上分别约占1.36%(3人)、15.45%(34人)、43.64%(96人)和39.55%(87人);职位方面,中层管理者约占67.73%(149人),高层管理者约占32.27%(71人)。
在本研究中,各个变量主要通过Likert五点量表的方式进行测量。
员工工作繁荣借鉴Porath等的量表,通过“在工作中,我公司员工能够经常学习新的事物”和“在工作中,我公司员工能够对环境保持警觉和清醒”等6个题项施测[10]。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783,满足了信度要求。
员工知识共享借鉴Lu等的量表,通过“我公司员工愿意把自己的专业知识或研究成果在团队中进行分享”和“我公司员工能够相互分享在工作中总结的知识和经验”等3个题项施测[11]。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731,达到了信度要求。
高管企业家精神借鉴Tang等的量表,通过“我公司高管能够很好地感知潜在的发展机遇”和“我公司高管有着很强的进取意识”等3个题项进行施测[12]。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717,满足了信度要求。
知识跨界搜索借鉴O’Cass等的量表,通过“我公司努力搜寻相关知识来发现满足顾客需求的新方式”和“我公司努力搜寻相关知识来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地位”等4个题项施测[13]。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05,达到了信度要求。
知识网络嵌入借鉴Gilsing和Duysters的研究,通过“我公司与知识合作伙伴建立起了多方面的合作”和“我公司与知识合作伙伴保持着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等5个题项施测[14]。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81,达到了信度要求。
商业模式韧性借鉴Kantur和Say的研究,设计了“我公司的商业模式不会因重要客户或供应商的流失而遭受严重影响”和“除日常经营外,我公司的商业模式能够应对一些突发事件的干扰和冲击”等4个题项进行测量[15]。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779,达到了信度要求。
运用AMOS22.0软件,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检验量表的效度。本研究共设计了六个备选模型,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根据表2,六因子模型的χ2/df=1.711,低于3;CFI、TLI和IFI的值分别为0.920、0.906和0.921,均高于0.9;RMSEA=0.057,未超过0.08,具有较高的效度,并且相较于其他备选模型,有着更好的拟合效果。
表2 效度检验结果
由于本研究所探讨的各个变量均为连续变量,因此在进行QCA分析之前,需先根据样本数据特征,明确各变量的隶属度校准规则,并将其赋值为取值范围在[0,1]之间的集合隶属分数。其中,变量得分越接近于1表明样本在该变量上越符合描述,相反则越不符合。本研究借鉴吴琴等采用的模糊变量校准规则,将完全隶属的校准值设为“均值+标准差”,转折点的校准值设为“均值”,而完全非隶属的校准值设为“均值-标准差”[16]。采取这种校准方式的优势在于,均值衡量了样本数据的平均水平,而标准差则能够度量样本间的差异性,将这两种数据特征指标相结合,能够有效区分变量的隶属度。各模糊集变量的隶属度校准值如表3所示。基于这种赋值标准,本研究运用fsQCA2.5软件的“Calibrate”功能对原始数据进行了校准,校准后的数值可用于进一步的集合运算。
表3 模糊集变量隶属度校准值
在进行真值表计算前,应先进行单变量的必要性分析。通常用一致性水平对其进行衡量,若一致性水平高于0.9,则表明该条件变量为必要条件。必要性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结果发现各条件变量的一致性水平均未超过0.9,表明没有条件变量构成强商业模式韧性的必要条件,因此需要继续进行条件组态分析。
表4 单变量的必要性分析结果
一致性阈值和案例数阈值是影响布尔最小化运算结果的重要因素。一方面,由于条件组态的一致性水平需要超过0.75,才能被视为充分性条件组态,同时考虑到真值表的一致性分值存在缺口现象,因此本研究将一致性阈值设为0.80。另一方面,在进行QCA研究时,若样本规模较大,应根据样本规模调整最低案例数阈值,以提高最终结果的普适性,但应注意使纳入运算的样本数达到75%以上[17]。本研究综合考虑样本规模,将案例数阈值设为2,最终纳入最小化运算的样本达到了99%,满足基本要求。由于目前有关商业模式韧性前因变量的研究较为少见,缺乏充分的理论依据,故在操作软件分析时选择“存在/不存在均可”选项。通过布尔最小化运算,fsQCA2.5软件产生了复杂解、中间解和简单解。本研究遵循学者们常用的做法,主要对中间解进行报告,并将同时存在于中间解和简单解的条件变量称为核心条件,而仅存在于中间解的条件变量称为边缘条件。组态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各个条件组态根据一致性水平进行排序。
表5 实现强商业模式韧性的组态分析结果
根据表5可知,通过fsQCA获取的每种条件组态的一致性值均高于0.80,均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度,体现了条件组态间的“殊途同归”特征。同时从整体来看,六个条件组态的总体一致性水平约为0.77,超过了0.75;总体覆盖率约为0.86,表示六个条件组态解释了约86%的强商业模式韧性原因,达到了较高的水平。针对各个条件组态,本研究将逐一进行机理分析。
组态1(WT*KS*KNE→BMR)表明,若员工的工作繁荣状态和知识共享活动的水平较高,同时企业的知识网络嵌入性较强,将会促进商业模式韧性的实现。较强的知识网络嵌入性能够帮助企业接触到多样化的异质性知识,而员工较强的工作繁荣和知识共享水平则有利于企业更为高效地获取、吸收、内化和运用知识网络中的资源。依据从中获取的知识和信息,企业能够及时对商业模式进行优化调整,从而促进商业模式韧性的实现。组态1强调在商业模式韧性的实现过程中,员工通过外部学习和内部共享等途径实现知识网络优势内部化的重要意义,本研究将其命名为“优势内化路径”。
组态2(KS*KBS→BMR)表明,若企业积极开展知识跨界搜索,同时员工能够进行有效的知识共享,将会推动商业模式韧性的实现。通过知识跨界搜索,企业能够有效分析外部环境,并可从中获取有价值的异质性知识。然而,仅进行知识搜索是不足的,企业还需要对外部知识进行吸收与整合,而知识共享能够使组织内部不同员工所掌握的知识资源实现相互“碰撞”,整合组织内外部知识并产生有助于改进商业模式的新知识,这有利于企业对危机情境进行更为准确的感知分析,提高商业模式的危机适应与发展进化能力。本研究将该组态命名为“内外整合路径”。
组态3(KBS*KNE→BMR)表明,当知识网络嵌入性较强并且企业的知识跨界搜索水平较高时,能够构成强商业模式韧性的充分条件。积极跨越组织边界搜寻新知识和新技术是企业获取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而根据社会网络理论,企业所处的知识网络对其知识搜索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较强的知识网络嵌入性能够降低企业的跨界搜索成本,提高跨界搜索活动的效率。二者的相互配合有利于企业获取异质性信息,感知环境的动态变化,设计并实施有关商业模式的改进方案,进而能够促进商业模式韧性的实现。该路径强调高质量的外部知识搜索活动对于实现商业模式韧性的重要意义,本研究将其命名为“强化搜索路径”。
组态4(~WT*EE*KNE→BMR)表明,当高层管理者具备良好的企业家精神,并且企业的知识网络嵌入性较强时,即使员工并未实现高水平的工作繁荣,同样能够促进商业模式韧性的实现。高层管理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面临危机时的适应和恢复能力,而高水平的知识网络嵌入性则为其获取商业模式相关知识提供了便捷的途径。具备企业家精神的高层领导能够根据知识网络来敏锐察觉危机信号,并且敢于依据环境变化来调整商业模式,这有利于提高商业模式在面临威胁时的适应能力,避免商业模式出现功能失效或效率降低等问题,能够促进商业模式韧性的实现。
组态5(EE*KBS→BMR)表明,当企业的知识跨界搜索水平较高,同时高层管理者具备较强的企业家精神时,能够有效推动商业模式韧性的增强。当面临潜在的环境危机时,高水平的知识跨界搜索有利于企业获取新知识和新机遇。同时,具备企业家精神的高层管理者拥有良好的时局判断和执行能力,并且有着较强的责任心,他们会依据通过跨界搜索活动获取的知识和信息,分析市场与技术环境的变化,及时制定商业模式应急战略方案,并在必要时调整企业的价值创造逻辑,对商业模式进行优化,而这有利于增强商业模式的危机适应性,促进商业模式韧性实现。组态4和组态5均强调了高层管理人员对商业模式韧性的作用,本研究将二者共同命名为“高管引领路径”。
组态6(WT*KBS→BMR)表明,若员工能够保持工作繁荣,同时企业能够实现高水平的知识跨界搜索,将会有效促进商业模式韧性的实现。知识跨界搜索能够为企业提供多样化的异质性知识资源,而工作繁荣状态下的员工会在工作中积极学习新的知识,这有利于提高组织对异质性知识的利用效率,整合行业环境中的先进模式和经验,不断优化自身商业模式的不足,从而能够提高商业模式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商业模式韧性的增强。此外,工作繁荣水平较高的员工还能在商业模式的实施和运行过程中保持活力,这有利于其不断加深对商业模式和市场环境的理解,促使企业及时获知并弥补商业模式的现存缺陷。该路径同时强调了知识的外部搜索与内化吸收对于商业模式韧性的重要意义,本研究将其命名为“引进吸收路径”。
综上所述,本研究共获取了六种充分条件组态,并且各个组态均由不同的条件变量共同构成,这说明商业模式韧性的实现是不同要素间相互协作的结果,其实现路径具有“多重并发”和“殊途同归”的特征。这一结论证实了定性比较分析的等价性推论,即存在多条实现相同结果的路径组合。此外,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Horne指出,应采用系统化的思维方式对组织韧性问题进行探讨[18]。虽然具备较强的知识吸收和应用能力能够促进商业模式的危机适应与逆境复原,但企业的资源和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如何从系统化和结构化的视角出发,凭借有限的资源和能力实现较强的商业模式韧性,对于企业而言至关重要。通过获取商业模式韧性的多元实现路径,本研究能够为不同资源条件下的企业增强商业模式韧性提供理论借鉴,证实了系统化思维方式在探讨商业模式韧性问题上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识别并探讨条件变量间的联动关系是定性比较分析方法的优势之一。本研究将依据商业模式韧性的组态分析结果,进一步检验条件变量间的联动关系。
1.员工工作繁荣和员工知识共享分别与高管企业家精神存在替代关系
根据表5可以初步判断,员工工作繁荣和高管企业家精神之间,以及员工知识共享和高管企业家精神之间存在替代关系(即二者无需同时存在即可推动商业模式韧性的实现)。本研究借鉴黄钟仪等的做法,运用fsQCA方法中的“跨机制间分析”进行替代关系的检验[19]。具体而言,使用“fuzzy or”将两个条件变量构成一个新的条件集,并计算该新条件集相对于结果变量的一致性和覆盖率。结果发现,员工工作繁荣和高管企业家精神所构成的新条件集一致性约为0.884,覆盖率约为0.661;员工知识共享和高管企业家精神所构成的新条件集一致性约为0.880,覆盖率约为0.650。两个新条件集的一致性均高于原有水平并且均超过了0.85,解释能力有所提升;同时覆盖率均超过了0.65,能够解释65%以上的原因,达到了较高的水平。由此可见,两组替代关系是存在且具有可信度的。
根据高层梯队理论,高层管理者的能力特征会对企业的战略选择和结果产生重要影响,具备企业家精神的高管人员敢于根据危机情境调整商业模式,引入新的价值主张和价值创造逻辑,从而能够推动商业模式韧性的实现。然而学者们也指出,企业家精神作为一种优秀的精神品质,并非所有的高管人员均能具备,并且组织中其他层级的人员同样会对商业模式产生重要影响[20-21]。因此,在商业模式韧性的实现过程中,企业内部其他成员的积极作用同样需要加以关注。本研究部分支持了学者们的观点,通过研究发现,当高管企业家精神未达到较高水平时,若员工能够维持高水平的工作繁荣状态或知识共享行为,同样有利于企业感知危机情境,促使企业在面临逆境威胁时能够迅速优化商业模式,实现商业模式韧性的不断增强。
2.知识跨界搜索和知识网络嵌入是商业模式韧性实现的关键条件
根据表5还可发现,知识跨界搜索或知识网络嵌入在各个条件组态中均有出现,因此可初步判断二者是实现商业模式韧性的关键条件,即这两个条件变量至少存在一种,才能有效推动商业模式韧性的实现。本研究以“KBS+KNE”为前因变量进行一致性和覆盖率计算,检验其是否达到了必要条件的标准。结果显示,一致性水平达到0.902,高于0.90,而覆盖率达到了0.701,能够解释约70%的原因,达到了较高水平,表明该结论得到了验证。
商业模式代表了企业创造和获取价值的逻辑架构,商业模式韧性的实现不能仅依靠企业自身的资源和能力,外部环境中的资源同样至关重要。同时,知识分散理论也指出,知识资源是分散在外部环境中的,企业自身难以完全掌握全部的知识,因此需要从外部环境中获取异质性知识才能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验证了知识分散理论的合理性,通过检验知识跨界搜索和知识网络嵌入的联动关系发现,跨越组织边界的知识搜索以及知识网络对于推动企业实现商业模式韧性具有关键性作用。此外,部分学者基于社会网络视角指出,较强的知识网络嵌入性能够提高企业开展知识跨界搜索活动的效率[22]。本研究认同并发展了学者们的观点,结合组态分析结果中的“强化搜索路径”可知,知识跨界搜索和知识网络嵌入不仅可以单独推动商业模式韧性,而且能够相互协同以促进商业模式韧性的实现,丰富了社会网络理论的相关成果。
进行稳健性检验以确保研究结论的可信度对于QCA研究是十分必要的,然而现有研究却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本研究通过调整案例数阈值和一致性阈值进行稳健性研究,其中受篇幅限制,仅汇报调整案例数阈值的结果。具体而言,研究人员将案例数阈值提升为3,最终纳入最小化运算的样本数超过了75%。检验结果如表6所示。
表6 组态分析结果的稳健性检验
借鉴张明等的观点,当案例数阈值提升后,由于纳入最小化运算的真值表行数和样本数会下降,难以实现最大化的组态简化,因此得到的新组态将基本上是之前组态的子集[17]。本研究中,在调整案例数阈值后,总体解的覆盖率降低约0.04,但一致性提高约0.01。通过对两次分析结果进行对比后发现,表6中的组态结果基本为表5中组态的子集,即表6的组态结果经过简化后会转化为表5中的组态结果。而其中,表6中组态7的核心条件与表5中组态1的核心条件保持一致,只有边缘条件存在部分差异。整体而言,研究结果具有较强的稳健性。
日益复杂化的经营环境使得如何增强企业的商业模式韧性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主题。然而,目前从商业模式本身出发,探讨企业如何提高商业模式的危机适应能力的研究还相对较少。本研究基于社会嵌入理论和知识基础理论,构建了知识赋能视角下商业模式韧性的要素联动模型,并运用fsQCA方法获取了实现商业模式韧性的充分条件组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拓宽商业模式韧性领域的研究视角。研究发现:(1)在知识赋能视角下,企业可通过“优势内化”“内外整合”“强化搜索”“高管引领”和“引进吸收”等六种不同的路径来促进商业模式韧性的实现,各个路径间具有“多重并发”和“殊途同归”的特征;(2)员工工作繁荣和员工知识共享分别与高管企业家精神之间存在替代关系,即二者不需同时处于高水平状态,即可促进商业模式韧性的实现;(3)知识跨界搜索和知识网络嵌入成为企业实现商业模式韧性的关键条件,表明实现对商业模式韧性的知识赋能离不开外部环境中的异质性知识资源。
首先,企业应重视知识网络嵌入和知识跨界搜索在增强商业模式韧性方面的关键作用。为了实现强大的商业模式韧性,企业需要和供应商、消费者以及科研机构等知识网络主体构建持续稳定的合作关系,并努力提高自身在知识网络中的优势地位。同时,企业还需要积极通过知识跨界搜索获取更多的异质性知识资源,实现组织内外部知识的融合重构,为商业模式韧性的实现奠定基础。
其次,高管企业家精神对商业模式韧性的实现同样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企业家精神的培养不仅需要企业自身加强对企业家精神的宣传教育,通过日常培训等方式锻炼和激发管理者的企业家精神,同时还需要政府构建能够助推企业家精神形成的市场和政策环境。通过强化领导者的企业家精神,企业能够在危机情境中实现对商业模式的不断优化,进而有利于促进商业模式韧性的形成。
最后,本研究发现在商业模式韧性的实现过程中,员工工作繁荣或知识共享与高管企业家精神之间存在一定的替代关系。基于此,企业可采用物质激励等方式提高员工的工作活力和学习动机,使其维持工作繁荣,努力获取新的知识和信息;同时要塑造良好的组织氛围,鼓励员工积极进行知识共享,而这有利于企业依据环境变化提出调整商业模式的措施和方案,推动商业模式韧性实现。
本研究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一方面,商业模式韧性的前因变量众多,难以通过一次研究将其穷尽。本研究从知识赋能的角度探讨了商业模式韧性的多元实现路径,未来研究可从网络主体间的资源互助等其他视角加以分析,丰富商业模式韧性的理论体系。另一方面,虽然本研究所选取的220家样本企业涉及了不同行业领域,但仍无法涵盖所有的行业类型,未来研究可收集更多行业的样本数据,验证本研究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