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荣忠
少 儿 多 动 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属于较为常见的神经行为障碍,是最为常见的慢性健康问题之一。ADHD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及行为干预训练,其中行为干预因无任何不良反应的优势,越发广泛用于ADHD的临床干预中[1-2]。行为干预训练在大部分ADHD患儿中可取得较好的干预效果,但在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下,仍有部分患儿干预效果不甚理想。基于此,本研究分析行为干预训练治疗少儿多动症效果的影响因素,具体如下。
回顾性分析2020年1-12月在本院接受行为干预训练治疗的98例ADHD患儿临床资料。纳入标准:符合文献[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中ADHD的诊断标准;年龄3~7岁;临床资料完整;均未接受其他治疗,且完成6个月的干预训练治疗。排除标准:精神发育迟滞或迟缓;合并癫痫、抽搐等其他精神类疾病;合并严重的内脏衰竭疾病;不能正常交流及认知功能异常。本研究经过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1 行为干预训练 (1)自我控制训练:利用简单固定的自我命令引导患儿自我控制,可列举一个题目让患儿独立完成。(2)放松训练:利用肌肉放松训练和/或遵医嘱实施生物反馈法来进行放松训练。(3)行为矫正:以正、负强化,消退与惩罚的方式来对患儿的行为予以矫正。(4)疏泄疗法:让患儿表达出对父母的不满及对事物的负性情绪;嘱患儿做户外及躯体训练活动释放精力。(5)家庭疗法:要求父母要多发现患儿的优点,并通过奖励和温和惩罚的方式来树立患儿的自尊及自信心;家长与患儿要一同学习,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1.2.2 治疗效果 在患儿干预训练治疗前及结束后,使用ADHD父母评定量表评价儿童的行为问题,该量表以文献[4]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DSM-Ⅴ)中的18个项目为基础,并根据患儿近6个月的表现由父母评定,每个项目中均有4个选项,从“无、偶尔、常常、总是”分别赋予0~3分,分数范围0~54分,分数越高提示患儿病情程度越重。根据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患儿DSM-Ⅴ评分下降幅度评估治疗效果,其中DSM-Ⅴ评分下降≥30%为治疗有效;DSM-Ⅴ评分下降<30%为治疗无效。
1.2.3 基线资料调查 设计一般基线资料调查问卷,统计ADHD患儿性别(男、女),采用学龄前儿童气质性格量表(该问卷共72条,采用7级评分法)明确ADHD患儿的儿童气质类型(难养型、启动缓慢型、中间型、易养型)[5]。根据DSM-Ⅴ中的相关内容明确ADHD患儿的ADHD分型(注意障碍型、多动-冲动型、混合型)。采用DSM-Ⅴ评分评估ADHD患儿的病情严重程度。采用文献[6]韦氏儿童智力量表第四版(Wechsler intelligence scale for children-the fourth vision,WISC-Ⅳ)明确ADHD患儿智力情况,量表分值<70分为智力水平低下,分值越低表明智力水平等级越低。明确患儿的年龄。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采取Logistic回归分析行为干预训练治疗少儿多动症效果的影响因素,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实施行为干预训练治疗的98例ADHD患儿中,有13例治疗无效,占13.27%。
治疗无效组WISC-Ⅳ评分、年龄、DSM-Ⅴ评分与治疗有效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其他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治疗有效组、治疗无效组基线资料比较
表1(续)
将2.2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作为自变量(均为连续变量,无须赋值),将行为干预训练治疗效果作为因变量(1=无效,0=有效),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WISC-Ⅳ评分低、DSM-Ⅴ评分高、年龄低是ADHD患儿行为干预训练治疗无效的影响因素(OR>1,P<0.05),见表2。
表2 影响ADHD患儿行为干预训练治疗无效的Logistic分析
ADHD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确,分析可能与遗传因素、神经生物因素及社会家庭因素有关[7]。ADHD多在学龄前期和学龄期起病,症状可持续至成年后,对儿童的学业、家庭生活、社会适应等方面均可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早期认识、早期干预ADHD儿童,减轻患儿行为问题,对儿童及家庭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
有研究显示,儿童时期的ADHD患者大脑的可塑性较强,利用行为干预治疗能够有效刺激大脑的发育,并可以帮助大脑重建条件反射系统,进而起到增强患儿认知能力、稳定患儿情绪、改善患儿症状及增强患儿注意力的效果[8]。并且,行为干预通过教育的方式,致力于管理妨碍学习的行为,纠正孩子不良行为模式,不会涉及药物副作用,对孩子身体无药物类生理伤害,是治疗ADHD的高效手段。但是在实际治疗过程中,仍有部分患儿治疗无效,需引起临床高度重视。本研究中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WISC-Ⅳ评分低、DSM-Ⅴ评分高、年龄低是ADHD患儿干预训练治疗无效的影响因素。分析其原因为:(1)WISC-Ⅳ评分低,WISC-Ⅳ评分可直接反映儿童智商水平,分值<70分为智力水平低下,分值越低表明智力水平等级越低。智力水平低的ADHD患儿理解能力、行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配合能力均较差,在实施常规的行为干预治疗也无法达到预期的自我控制、放松、行为矫正、疏泄的效果[9-11]。(2)年龄低的患儿心智发育尚未成熟,自我控制能力较差,不能有效配合行为干预治疗,增加治疗无效风险。在明确患儿年龄及准确评估患儿智力水平后,要重点关注智力水平较低及年龄较小的患儿,要制定更适合患儿心智水平的干预措施,并要由简至繁、循序渐进地实施干预治疗。(3)DSM-Ⅴ评分越高,提示患儿病情程度越重,该类患儿注意力分散、情绪起伏大、活动过于频繁、无法自我约束能等行为障碍程度越重,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干预训练治疗措施的实施,治疗无效率高[12]。针对该种情况,要在干预训练的基础上联合心理治疗,必要时可遵医嘱给予药物治疗。
综上所述,病情程度重、智力水平低、年龄低是ADHD患儿干预训练治疗无效的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