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爱红,王绘翔,李彩虹,张振国(大连市皮肤病医院检验科,辽宁大连 116021)
梅毒血清固定的定义目前国际上仍无统一认识。一般认为,梅毒患者经正规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且无新发感染,亦无神经梅毒发生,但梅毒螺旋体非特异性抗体滴度下降至一定程度后即不再下降,而长期维持在低滴度水平,此现象称为梅毒血清固定[1]。淋巴细胞是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应答功能的重要细胞成分。机体正常情况下,各种淋巴细胞亚群(T 淋巴细胞、B 淋巴细胞、NK 细胞)保持一定的数量和比例,相互作用,稳定调节,维持着机体正常的免疫功能;当不同的淋巴细胞亚群的数量及功能发生异常改变时,机体免疫平衡遭到破坏,甚至导致疾病的发生。本研究主要观察梅毒血清固定型的发生与机体免疫状态的关系。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11月在大连市皮肤病医院接受治疗的梅毒血清固定患者48例,其中男性29例、女性19例,平均年龄55.0岁;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滴度转为阴性的治疗有效的梅毒患者29 例,其中男性18 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51.3岁;体检健康者30 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51.7岁;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和治疗有效的梅毒患者脑脊液性病研究实验室试验(VDRL)、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均呈阴性,血清人免疫缺陷病毒抗体(HIV-Ab)检测均呈阴性。体检健康者外周血VDRL、TPPA和HIV-Ab均呈阴性。各组年龄和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BriCyte E6 流式细胞分析仪(深圳迈瑞公司),旋涡震荡混匀器(江苏天翎仪器公司),流式管(浙江拱东医疗器械公司)。CD3/CD4/CD8/CD45 四色抗体、CD3/CD19/CD16+56/CD45四色抗体、溶血素(深圳迈瑞公司)等。
1.3 实验方法
1.3.1 标本采集 通过静脉穿刺采集外周血液,EDTA-K2抗凝,室温(20~25 ℃)保存,4 h 内完成淋巴细胞亚群检测。
1.3.2 标本处理与检测 吸取20 μL 四色试剂加入试管底部;吸取50 μL EDTA-K2抗凝静脉血加入试管底部(避免将血样沾到试管壁上);试管在旋涡混匀器上轻旋混匀,室温(20~25 ℃)避光温育15 min;向试管中加入450 μL 稀释后的溶血剂,在旋涡混匀器上轻旋混匀,室温(20~25 ℃)避光温育15 min。观察CD45/SSC 散点图、CD3/CD19 散点图、CD3/CD16+56 散点图及CD45/SSC 散点图、CD3/CD4散点图、CD3/CD8散点图并设门,混合标本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各群淋巴细胞的表达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表示,3 组间比较用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用LSD-t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通过对梅毒血清固定型患者、梅毒治疗有效患者和体检健康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相对计数和绝对计数比较(表1、表2)发现,血清固定组、梅毒治疗有效组外周血中的B 淋巴细胞相对计数和绝对计数较健康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梅毒血清固定患者淋巴细胞计数、CD4+T 淋巴细胞计数及B 细胞计数均较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血清固定组与梅毒治疗有效组各细胞相对计数及绝对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表1 梅毒血清固定患者与健康人对照组外周血淋巴细胞相对计数比较()
表1 梅毒血清固定患者与健康人对照组外周血淋巴细胞相对计数比较()
注:*,与健康对照组比,P<0.05。
表2 梅毒血清固定患者与健康人对照组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计数比较(/μL,)
表2 梅毒血清固定患者与健康人对照组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计数比较(/μL,)
注:*,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0.05。
目前血清固定发生的原因尚不明确,其机制研究主要集中于3个方面:一是血清固定患者的细胞免疫异常,出现严重的免疫失衡及细胞免疫抑制导致清除梅毒螺旋体的能力减弱;二是梅毒螺旋体能够逃避机体免疫反应,造成慢性感染;三是血清固定的判断依赖于梅毒螺旋体非特异性抗体(即抗心磷脂抗体),该抗体可能是针对受损组织释放的心磷脂而产生的。有学者认为,梅毒血清固定可能是机体的一种特定免疫状态而非梅毒螺旋体的持续存在[2]。
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健康人对照组相比,梅毒血清固定患者淋巴细胞计数、CD4+T 细胞计数及B细胞计数均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表明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存在免疫失衡。CD4+T淋巴细胞中TH1 细胞介导的迟发型超敏反应为清除体内梅毒的主要机制[3],随着病情的发展,CD4+T 细胞减少,使皮损内螺旋体不能完全被杀灭,造成梅毒螺旋体在体内残留、扩散,并长期持续刺激机体发生变态反应,导致机体对病原体清除困难而造成疾病的持久活动性,进而表现为血清固定现象或进一步发展成晚期梅毒的组织损害。血清固定组、梅毒治疗有效组外周血中的B淋巴细胞绝对计数较健康对照组减少(P<0.05)。B 细胞是体液免疫的主要成员,在免疫中有双向调节作用,并与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密切相关,但参与免疫失衡及免疫抑制的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研究表明CD19+CD24intCD38int成熟型B 细胞在治疗前的梅毒患者及血清固定者体内的比例降低,而在血清转阴者中无明显变化,且在血清固定组及血清转阴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推测血清固定患者B细胞分化异常,成熟型B细胞减少而记忆性B细胞增多,可能与持续分泌梅毒螺旋体非特异性抗体有关[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