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叶志贤
铁路管辖范围内有许多不利因素,其中包括通讯不便、交通不便、点多线长等,给防洪管理工作带来了许多不便之处。具体体现有:管线范围点多线长,对于防洪工作,专业管理人员无法同时进行,进而给防洪工作质量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管理人员由于交通因素影响,无法及时赶到现场进行指导,险情得不到及时的控制,尤其是在山区段,达不到理想的救灾效果;在山区的车务站段,地点多为偏僻,通讯方式单一,当发生汛期险情时,会出现通讯中段的情况,阻碍了应急处置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铁路汛期行车安全防洪管理非常的重要,尤其是在山区路段,频繁发生自然灾害,例如:泥石流、崩塌、山洪等,行车安全危险系数增加,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所以我们要努力提升防洪管理水平[1]。
防洪准备工作包括防洪检查与防洪设备的抗洪能力,其中防洪检查还包括汛前的防洪检查与降暴雨时的暴雨检查两项内容。另外,在防洪准备工作中,还需要做好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储备必要的材料、机具、车辆等。
防洪检查包括汛前防洪检查和降暴雨时的暴雨检查两项内容。汛前防洪检查的目的是及时发现路基设备的病害和不良状态,以便于采取加固或防护措施,保证汛期行车安全。
汛前防洪检查包括:排水设备有无断裂、渗漏、堵塞、淤积等现象;水沟数量、长度、断面尺寸能否满足泄洪要求;靠近江河、水库、水塘的路基边坡、河岸及其防护建筑物有无被冲刷、掏蚀、溜坍等现象;堤坝是否安全可靠;路基边坡及对路基有影响的山坡有无溜坍、开裂、错动、鼓出、移位等情况;滑坡地段山坡有无裂纹;水沟有无断裂;建筑物有无开裂、倾斜、地下水出露有无变化等;岩石裸露的山坡和有危岩的边坡有无裂纹或裂纹变化情况。
制度是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保障,防洪工作也是如此,因此我们应结合具体情况完善相应的制度。在制定防洪制度时,组织相关职工进行学习,让所有职工能够充分了解相关的工作制度,并要求职工严格遵守相关制度,将各项防洪工作制度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另外,不断完善各项防洪制度,提升防洪管理水平。
铁路汛期安全管理工作中,水工水文工作不容忽视。相关人员应及时与水利部门进行沟通,提前了解水害隐患的情况。水文工作主要是指,对江河、水库、桥梁进行观测,实时掌握水位、流速等变化情况;同时,定期安排人员检查墩台情况、基础是否稳定、排洪能力如何;加强河滩周围的防护措施,尽可能派工作人员监视,以便及时发现险情,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杜绝水害发生。水文调查有助于推算出准确的水流量,在预防桥梁水害方面能够起到重要作用。此外,在汛期来临之前,相关部门应配合铁路各工务段,调查周围的水库、基本建设以及道路施工等状况,对有隐患的位置要采取加固措施,严重的要采取相应的措施[2]。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业方面取得了较大进步,但与此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耗了大量能源与资源,给生态环境带来了破坏。另外,由于生态问题日益加剧,水害问题频发,经常出现山体滑坡、泥石流、塌方等情况,危及运输安全。因此,工作人员要加强巡守的次数,以便及时发现潜在隐患;同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妥善解决问题。
为了保障汛期行车安全,应整治沿线的河道,保持其水流流速正常、通畅,并在此基础上加强河道的泄洪能力,在路基排水周围进行加固;检查桥梁抗洪能力,如果发现桥梁有扩孔改造的情况,应采用超声波、物探、遥感技术和钻孔、挖验等方法查明墩台基础类型或埋深不明的桥梁,再加固浅基墩台,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较大,各区域的水文环境与地质情况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且自然灾害频发,例如:泥石流、山体石头滑落,都会直接危及铁路行车安全。因此,有关部门应根据灾害频繁发生的区域集中整治,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或者尽可能避开灾害发生的地点。
在汛期铁路行车安全的管理工作中,工作人员应根据洪水冲刷路基、河堤、桥墩的冲刷情况进行分析,并加强此方面的研究,通过调查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制定出铁路设计洪水标准。
防洪管理工作在汛期行车安全防洪工作中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铁路运营部门要不断完善防洪工作制度,根据实践积累而总结出一套工作方法,对于频繁发生的地段要予以重视,并采取专人轮流看守的方式;另外,汛期还要增加值班留宿的人员,以保证铁路汛期行车安全。
当前防洪手段应与现代化技术手段相结合,才能达到更好的防洪效果。科学防洪是我国铁道部门所提倡的一项系统工程,它通过借助现代化设备与技术手段,能够随时随地预防水害的发生,并且现阶段我国已研发出控制水害的有关技术。我国铁路系统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建立防洪传真网络与铁路气象服务系统,在主要区域与重点防护路段安装雨量计与警报器,通过应用气象卫星等先进设备,提高了防洪管理工作的效率。此外,每年春暖花开之际,严寒区域冰雪开始逐渐融化,经常有冰排掉落的现象,通过惯力给桥梁带来不小的冲击,如果冰排较多,还会造成桥孔堵塞,严重的话还会推倒桥梁,危害性极大。如遇到此类情况,通常应组织人力进行预先破冰,再采取流冰等相应的对策。
精准定位有助于巡守制度的贯彻落实。汛期信号容易发生中断,因此工务部门要配备GPS 卫星定位手机。利用GPS 卫星定位系统实时监控重点地段,能够查看巡守人员所在的区域以及各岗位人员履职情况,保证各巡守人员雨季看守人员各司其职,且实时将现场的图片进行传送。
工务部门在隧道口与危险区域等地段安装高清监控,能够实时掌握此路段的路况;另外,指挥中心也可以安排工作人员观看监控视频的情况,如果发生意外情况,例如:山体岩石滑落危及铁路行车安全时,立即发出信号,采取相应的解决对策,组织人员及时抢险,保证铁路安全畅通。
目前,由于铁路部门与地方联系方式较为单一,一旦发现自然灾害时,信息传递到铁路部门不及时,就无法预防事故发生。2020年3月30 日,广州局T179 次列车撞塌方落体脱轨事故暴露出一个问题,就是当时周边行人已经发现山体滑坡,淹没了铁路线路,但没有及时通知铁路部门,进而错失了预防事故发生的最佳时机,因此路地联防机制的建设非常重要[3]。
铁路部门应在铁路沿线,根据历年雨量情况、山体情况等合理公布相关行车室及调度所的联系电话,以便路外人员发现时,能够及时通知相关人员,确保行车安全;同时,铁路部门应与地方政府,做好铁路安全宣传,特别是汛期来临之前加大宣传力度,使更多的路外人员知道发现此类问题时应及时通知铁路相关人员;另外,还要对建立适当的奖励机制。
汛期降雨量达到警戒值时,相关部门需要予以重视,派遣工作人员对所在区段的雨量观测点进行观测,实时采集降雨数据,并加以记录;根据三个等级做好汛期防洪工作,一级阶段要出巡查看、二级阶段要限速、三阶段要予以道路封锁。
铁路沿线应根据管辖长度、历年雨量情况等合理设置雨量计。雨量计的作用非常大,它能够实时掌握降雨量的情况,并对其所在区域的警戒状态进行自动判断,然后向各部门发出警戒信号。
在汛期行车安全管理过程中,铁路部门应对警戒进行等级划分,并完善警戒措施,以便于接到警戒信号时,能够及时、迅速地采取解决措施,安排工作人员巡查线路。例如:一旦雨量计发出出巡警戒信息时,工务部门应立即派工作人员出巡线路;发出限速警戒信息时,调度所应及时发布限速命令,同时相关车务人员及时通知司机限速运行,司机要加强瞭望;发出封锁警戒信息时,调度所应及时发布命令,封锁相关区间和车站,不再放行列车;当雨量下降到警戒值以下时,巡查人员完成管理巡查工作,解除警戒。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科学技术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雨量警戒制度也在不断革新,逐渐朝科学化、规范化方向完善。铁路工作者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通过不断摸索与自身的智慧,制定出了雨量警戒制度。雨量警戒制度实施以后,改变了传统的汛期防洪模式,有助于铁路管理部门制定的汛期行车安全解决方案。但在实际应用时,影响制度的因素有许多,考虑到这点我们应充分统计历年降雨情况,并分析其与铁路灾害之间的关系,结合铁路沿线实际情况,合理制定并动态调整雨量警戒模式,提高防范能力。
综上所述,山区铁路汛期防洪工作中,工作人员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与地理环境,将每年记录的降雨量作为参考,具体实施限速、出巡以及封锁等措施;同时,各部门应严格遵守雨量警戒制度;工务段应合理调整防洪重点地段桥路工区管理职责,检查保养专门的山体落石、隧道仰坡、截水沟等路基设备,实现山区铁路防洪重点地段山体危岩落石等隐患排查、整治的常态化管理。另外,工务段还需要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防洪管理方案,并不断对其进行完善,以此为山区铁路的防洪保障工作提供依据,使汛期铁路行车更加安全、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