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祝捷
在深入学习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纲要》)后,作为一名从业30多年的学校体育教育工作者,笔者倍感振奋、倍感欣慰、倍感期待。笔者认为,《指导纲要》从多个维度提出了具体详实的要求,不仅为全国体育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方向,也对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和各学校校长提出了要求,同时对于培养地方体育师资的院校来说,既提供了参考,又带来了新的挑战。笔者將从高校体育师范生培养的角度,谈谈学习《指导纲要》的几点感受。
一、《指导纲要》对体育师范专业学生的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指导纲要》中的“指导思想”明确提出“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强化‘教会、勤练、常赛,构建科学、有效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新模式”,这对体育师范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提出了2个方面的新要求。
1.加强体育教育教学改革,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体育师资
没有好的教师就没有好的教育质量,体育学科更是如此。体育院校作为我国未来体育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更应该紧跟《指导纲要》提出的要求,既要积极推进高等院校的“三教改革”,鼓励教师探索编著基于教学工作页的活页式教材,使教学过程更能体现“工学结合”的特点,又要鼓励教师积极转变教学方式,探索研究如何教会师范生“会教”的技能,还要修订或调整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将“三笔一画一话”(毛笔、钢笔、粉笔,简笔画,普通话)纳入体育师范生的“必学选修”课程,将“一专多能”“多专多能”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之一,修订对体育师范生“学会”一专、“学会”多专的评价标准,将“会写教学设计、会说课、会模拟上课、会写课时计划”纳入评估师范生是否“学会”一专、“学会”多专的评价指标,保证高校人才培养的含金量,从而为师范生在未来的教育工作中真正做到“帮助学生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夯实基础。
2.将“教会、勤练、常赛”作为教师教学中执行的“规定动作”落实
“教会、勤练、常赛”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新模式,其不仅对基础教育阶段提出了新要求,而且对培养体育教师的高等院校提出了新要求。一是在体育教育专业的专项教学中,要求高校专项教师在教授体育师范生时,既要教该项目的技术、规则、赛事组织和相关理论,还应将教会师范生如何撰写足球、篮球、排球的教学设计和课时计划,如何进行相关项目内容的说课、模拟上课等作为该项目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落实,确保每名师范生在学校学会专项知识的同时,理解并掌握该项目教学的基本方法、基本技能。二是对体育师范生提出“勤练”的概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授专项技术时也要有相应的调整:可根据教学内容合理选用多种教学方法和不同的组织形式进行教学;对师范生提出课堂学习要求,即学会技能的同时熟记本课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每节课都应留出10~15min的时间,让师范生根据所学的内容设计出1至2种适合中小学生的练习方法或组织形式;每节课都应布置师范生课后练习作业和线上预习作业,并在下次课前进行抽查,促使师范生既养成“勤练”的习惯,也学会如何组织“勤练”的技能。三是指导体育师范生理解和学会组织“常赛”,《指导纲要》中提出“常赛”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以赛促练的效果,作为高校教师在进行专项技术教学时,也应当在每一节体育课中合理安排与本课所学内容相关的教学比赛,使师范生能够学以致用,并在比赛中检验其学习效果;在结束一个单元的技术教学或一个学期的项目教学后,教师还应教会师范生如何组织开展该项目的“趣味比赛”“班级赛”“校内俱乐部赛”“校运会”“校际联赛”等,让师范生体验和理解“常赛”不再是某些运动能力突出个体的专利,而是成为人人都能参与比赛的“常赛”机制,促使其理念的转变。
由此可见,只有体育师范专业院校将“教会、勤练、常赛”模式前移至体育师资培养的职前阶段,让“教会、勤练、常赛”成为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改革的切入点,该高校所培养出来的师范生在就业时才能潜移默化地实现思想观念上的更新,才能更好地满足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二、《指导纲要》对高校体育师范专业的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指导纲要》中的“改革内容”明确提出“打造高质量体育课堂,使学生在‘知识、能力、行为、健康诸方面得到全面提升。明确学生各学段特点与发展需求,使体育教学内容更加富有逻辑性、系统性和衔接性”,这对目前高校体育师范专业的教师提出了2个方面的新要求。
1.打造高质量的体育课堂应从高校做起
高校体育师范专业的教师要主动了解中小学生各学段“知识、能力、行为、健康”的特点与发展需求,从而帮助师范生基于未来教学的“任务”和“工作”奠定理论及实践基础。高校教师应针对体育师范生设置教学内容进行教学,确保师范生在入职前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更加契合当前中小学生的特点和发展需要。高校体育教师在面对教学对象及教学对象未来的工作需求时,所关注和研究的内容应注意避免在平时的体育学科授课中采用较多的教授式、训练式以及“为了教知识而教知识”“为了教技术而教技术”等灌输式教学方式。教师应考虑中小学阶段学生的接受能力及学练方式,如课堂组织学练形式可采用分组教学,课堂用语应符合中小学生的习惯,不宜成人化,知识的传授应以专业学科知识为主,内容选择上应涉及中小学的教学内容等。此外,师范生教什么、怎么教、会不会教等问题都应在专项课中予以解决,这就能保证师范生从顶岗实习到入职顺利进入角色。
因此,只有体育师范专业的教师主动关注中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学习方式、接收程度等,才能在自己所教授的专项中既“教会”师范生知识与技能,也授予师范生“会教”的知识与技能,将提高中小学课堂教学质量的工作前置到体育师范生的职前教育阶段,使师范生就业后能更快、更好地适应中小学体育课堂的教学要求,共同为《指导纲要》提出的“打造高质量体育课堂”而努力。
2.为“体育选项走班制”奠基
2018年10月起,笔者开展了跳绳、舞龙舞狮、踢毽子等11个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大中小学一体化体育课程建设,并在广西50多所大中小学校进行实验,通过以“一个主线, 两个内涵,三点思路,四大特点”为指导思想,先后进行了项目遴选、项目分类、动作拆分、动作描述、等级分析、项目功能描述、动作技能学习、“窗口期”(临界点)实验、单元内容分配、内容在学段水平分配、动作能力等级标准制订、专项运动教程拆分、模块与单元计划设计、编写项目教程与评价等 12 项基础研究与实验研究工作,构建出一套 “纵向衔接、横向一致”的大中小学民族传统体育一体化课程体系,即明确了每个项目在大中小学各学段中学(教)什么、怎么学(教)、学(教)到什么程度的纵向问题,以及各项目之间同级难度相同的横向问题,真正实现了教学内容、评价标准、教学方法三位一体的目标。这些项目的课程实践均在笔者所在学校的体育师范生顶岗实习期间进行了阶段性大班实验,项目教学深受学生喜爱,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虽然通过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收获,然而这些新理念、新方法、新模式的诞生和应用更多地还是停留在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认识、理解和应用层面,一些高校特别是体育师范专业类高校中从事专业教学的教师参与和了解不多、不够、不深。因此,作为高校体育师范专业的教师要主动学习和领会大中小学一体化体育课程的理念及新的教学模式,并将其应用到体育师范生必修必学的核心课程教学中,才能将当下中小学普遍存在的问题放在师范生毕业前解决,使其无需再进行职后培训,从而快速适应当前我国中小学体育教育改革的需要。
三、《指导纲要》对体育学科提出的新要求
《指导纲要》中的“改革目标”明确了学校体育的育人目标是“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并将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作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程,这对开设有体育师范专业的院校来说是一个更高的定位和全新的要求。“改革目标”在宽度上的理解超越了“就体育论体育”的狭窄视野,也超越了以往学校体育目标要提高学生体质、提升学生技能、激发参与比赛热情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任务范畴;在深度上理解是将体育从“对体的育”上升到“以体的育”,是对学校体育更高的价值定位,不仅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新时代学校体育的期待,更是指出了当下学校体育工作存在的问题,指明了未来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方向。因此,对于开设有体育师范专业的院校来说,不仅应该是“改革目标”的先行者、践行者,更应该是这次改革的主阵地和推动改革的出发点
笔者认为,体育师范类院校应尽快完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将“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作为培养该专业人才的主要目标之一,应在每一项专项教学任务中明确提出将教会学生“会教”作为该课程的目标之一,真正让师范生在入职前就能深刻理解“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体育本质和内涵,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体育师资。
随着《指导纲要》的出台,一方面标志着我国在“十四五”开局之初就有了一份具体的国家级纲领性文件,引领广大体育教师落实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其需要求每名体育教育工作者、领导者认真研读和学习领会《指导纲要》,以确保完成我国学校体育的新时代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