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贞
江苏宜兴 宜兴 214221
江南的宜兴,在灿烂的春色之中不断地绽放似锦的繁花,是大自然使得陶都宜兴有了这样一片优美的山水,同时也将陶都五色砂土赠予了它,无论是自然天成的宜居之地,还是自然资源的独一无二,这都是上天所赐予的,是对宜兴的一种厚爱。我们常常能够听到“陶醉宜兴”这句城市宣传语,可以说是简单而又直白,但是其中所反映出来的却是无穷尽的遐想与自豪,而这都是因为紫砂所赋予的。生生不息的窑火从前墅一直到蜀山,历经了几百年的历史光辉,而从中所形成的紫砂文化更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砂土虽然不会说话,但是却向我们回答了所有的紫砂之谜,同时也将江南美丽而又动人的景色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出来,促使着陶都宜兴不断朝着繁荣兴盛的方向前进着。在创作紫砂壶的道路之中,紫砂艺人总会遇见美好、希望,或者是阻力与困难,尤其是在对紫砂进行传承和创新的时候,简单的复制粘贴并不是紫砂的长久之道,唯有在传统造型的基础之上不断地结合奇思妙想以及现代的文化与理念,才是紫砂创作的正确道路,才能够持续不断地发展下去。
紫砂壶从北宋起源便一直发展到现如今,在几百年历史的洗礼与沉淀之下依旧长盛不衰,而这都是因为其与时俱进的生命力以及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精神,并将各种文化艺术形式融于一体,同时还在传统的基础之上不断地融合时代的审美与内涵,从而得以在众多的作品之中脱颖而出,紫砂壶的造型更是千变万化、精彩纷呈,主要可以将其分为光器、花器、筋纹器三大类别,在宜兴紫砂艺苑之中,更是风光无限、各领风骚的三大形象特征,在这三者之中,光器可以说是主流品种,传承的也一直都十分有序,主要是其简单而又质朴的外形特征,较为简约大方,再加上一些陶刻装饰之后,便赋予了作品较为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使其充满了文化元素以及艺术魅力。这款紫砂“匏瓜壶”(见图1)便是光器中的一类,又附以简单的陶刻装饰,使得整个作品简约大方的同时,又饱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底蕴,秉持了实用性与审美性兼具的壶艺法则。
这款紫砂“匏瓜壶”整体的造型特征是以“匏瓜”为原型进行创造和制作的,将“匏瓜”的形态以紫砂壶的形式生动形象地演绎了出来,还结合了陶刻的装饰技法,使得整个作品更富有人文气息。此壶整体的壶身较为圆润饱满,是以“匏瓜”的身体为原型进行设计制作的,还原度可以说是十分的高了,壶身整体的大小分布得较为均匀,而壶身上端是向内收缩,从而形成壶口,而壶身下端则直接收为平整的壶底,稳定地立于平面之上,显得较为稳重端庄;壶盖则是压盖的形式,与壶口之间契合得十分紧密,宛如严丝合缝一般,壶盖整体的形状也十分的圆润饱满,与整体的造型特征一脉相承;壶钮从盖面上自然地延伸出来,形成一个圆钮,小巧而又精致,十分的可爱;圆鼓鼓的一截壶嘴稍稍向下弯流,从壶身的一端十分自然地延伸出来,出水的时候也较为顺畅利落,与之相对应的壶把是圈形的,圈形的弧度过渡得自然顺畅,整个形状大小也十分的匀称,拿握起来也较为舒适。
此壶整体的形状将“匏瓜”惟妙惟肖地呈现了出来,简约大方、古朴素雅,除此之外,在壶身上还进行了书法的陶刻装饰,一笔一划刻画得刚劲有力、清晰有致、流畅顺滑,就好似用笔写的一般,行云流水,整齐地排列在壶身上,可见紫砂艺人高超且又精湛的技术手艺,同时也赋予了此壶浓厚的人文气息与韵味,使得人们在欣赏品味的时候,感受到其中所散发出来的浓浓的人文内涵。
“匏瓜”是属于葫芦中的一种,又可以称之为是“瓢葫芦”,人们常常在其瓜熟蒂落之后将其对半剖开作为舀水的瓢,在我国传统文化之中主要包含了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不被重用的意思,孔子说过一句“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意思就是说,我不是那无用的匏瓜,而另一种意思则是指孤独无妻的男子,在曹植的一首诗这样说到“叹匏瓜之无匹兮,咏牵牛之独处。”就是把匏瓜比作没有妻子的孤苦男子,而紫砂艺人以“匏瓜”为原型制作此壶,想要表达的却是自己虽孤单、不被重用,但也不同流合污而自诩,所传达出来的是一种清高、不同流合污的精神,希望以此作品来警醒世人们。
综上所述,在宜兴传统陶瓷艺术门类之中,紫砂壶可谓是别具一格,不仅有着千变万化的造型以及精妙绝伦的装饰,更是饱含了丰富且深厚的文化内涵,而这都要得益于历代紫砂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融会贯通,以及与时俱进的精神,因此,对于现代的紫砂艺人们来说,传承与创新是主要的责任与担当,只有秉持紫砂壶艺的发展规律,才能够在新时代之中绽放更加亮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