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龙华
紫砂壶是中国传统陶瓷茶壶中最为著名的作品,它的诞生再一次展现了中国手工艺的水准,展现了茶道文化的影响力。从明清两代到民国,再从当代到新时代,紫砂壶艺术走过了五百余年的风雨历程,创作者们始终秉承工匠精神与职业精神,以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与前人经验为支撑,以探索与创新为动力,使得紫砂壶艺术牢牢地立于世界经典艺术之林。这件“东坡桥”就是一件非常具有创新精神的紫砂壶作品,在新颖的造型之中仍透露出紫砂壶创作的基本特征与精神。创作以此壶致敬东坡先生,体现了文化情怀,展示了紫砂壶艺术创作的原创性与发展的无限可能。
苏东坡在中国是无人不知的著名文豪,他所留下的大量诗词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他的为人也值得钦佩。除文学造诣外,苏东坡还是一位颇有生活情趣的文学家,最广为人所知的便是“东坡肉”了。苏东坡与紫砂壶之间也存在着关联,常用于紫砂壶中的提梁设计相传便是由苏东坡发明的,可见他对饮茶的喜爱。因此以紫砂壶来纪念东坡先生是十分合适的。
此件作品在造型设计上一改传统的圆形与方形,另辟蹊径地采用了桥型设计,所呈现出的艺术效果既十分逼真,又具创新色彩。整个壶身是由四个面构成的,底部为长方形平面,前后两面为半圆形,顶部的壶面则将前后两面与底面连接起来,构成整个壶身。宽而长的底面保证了壶的平稳性,前后两面与顶面弧度优美,边缘做出节奏均匀的波浪形,更显桥体造型之别致,呈现出独特的艺术性。
正方形的壶盖与壶身严丝合缝,两侧边缘地方进行了加高处理,能够对壶身造型进行一个延伸,使壶盖与壶身形成一个整体。壶钮为方形,下部的底座较长,通过扩展壶盖与壶身之间的空间使作品更加立体化。壶嘴与把手为四方形,带有弧度,有韧性之美,镶嵌在壶顶面两侧,壶嘴稍高,可在保证使用效果的基础上达成平衡。
为了使“东坡桥”更加精美,创作在壶面上进行了装饰。在壶的正面,创作首先用有一定宽度和厚度的线条在壶身上部围出一块长方形的空间。再从长方形下部两角延伸出线条,根据壶边缘走向连接到底部,这样壶面两侧就形成了对称的空间。底部中央再用弧线进行装饰,由上至下,空间均匀。这些线条是凸出的,面相对于线条则是凹陷的,这样壶面就形成了层次性与空间感。
创作不仅在造型上非常创新,对于壶面的装饰无疑更加强了作品的古典美与个性,精美的“东坡桥”就呈现在人们眼前了。
作品通体呈棕红色,有古色古香的气息。泥料细致无暇,构成了作品光滑纯净的表面。没有过多光泽的柔和质感使作品更有江南水乡般的温润内敛,烘托出桥所在的场景,形成意境美。泥料部分体现出紫砂壶制泥工艺的精湛,折射出紫砂壶创作的匠心。
在壶身上部的长方形空间中,创作运用书法文字进行装饰,由左至右书写“东坡桥”三字,采用了繁体,并用金色进行点缀,与棕红壶身相互映衬,更显华美。在壶底部的弧形空间中,创作更运用了绞泥工艺,棕黄纹路均匀穿插分布,线条柔和生动。创作运用这一设计所模仿的是桥下水流,桥水相依更有意境,烘托了桥的表现。绞泥是紫砂壶中的高难度工艺,能够提升作品的价值,使作品在创新基础上体现出传统工艺的重要作用。
此件作品虽然在艺术表现上极为创新,但仍然揭示出紫砂壶的一些基本特征与创作精神。首先,作品的造型仍然是呈左右对称分布的,这是一种“规矩”,体现了紫砂壶创作的严谨性和中国传统审美中的基本布局;其次是泥料的特点。创作延续了传统那种细致入微,纯粹无暇的工艺水准,使紫砂泥的美得到展现;最后是创作对传统装饰技法的运用,这些装饰使壶体更加别致优美,呈现出中国古典桥梁设计的风格,不失为创作对建筑美的借鉴。
桥,连接着两侧的路,前人从远处走来登至桥上,后人则继承前人精神继续前进,桥连接的也是传统与创新。此件作品致敬苏东坡先生,也提示了紫砂壶创新的规范,即始终要以优秀传统为力量,才能实现紫砂壶艺术的新发展。
“东坡桥”这样的创新作品不失为对紫砂壶创作的一种鼓励,此件作品更多的是达成了传统与创新的融合,这正是紫砂壶创新的特点。只有从优秀的传统资源中挖掘素材,紫砂壶的创新才能有“根”,才能彰显紫砂壶艺术的精神,搭建起紫砂壶艺术的创作之桥与创新之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