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概念的演进及其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运用

2021-08-28 08:39王永杰刘海波何丽敏
科技管理研究 2021年15期
关键词:科技成果北京市概念

王永杰,刘海波,何丽敏

(1.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2.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北京 100190;3.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北京 100049)

科技成果转化是实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这一发展理念的必要前提[1]。近年来,围绕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文件、学术文献、社交媒体等频繁出现“场景”一词。以北京市的政策文件为例,2019年4 月,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出台了《北京市加快应用场景建设推进首都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方案》。随后,应用场景建设工作在北京市不断取得进展,大兴区、通州区、密云区、石景山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多个区开展了应用场景建设。应用场景这一概念也成为了《北京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市于2019年11 月颁布的《北京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第三十七条内容为:“市、区人民政府统筹制定应用场景建设有关规划和政策,加快构建科技成果转化所需的应用场景,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形成的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在本市测试、试用、应用,并依法提供其所需的数据开放、基础设施、技术验证环境、检测标准、示范应用等服务,为其在本市落地提供便利。”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过程中,诸如健康码、网络会议等数字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随后,为了把握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机遇,数字经济成为北京场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2020年6 月,北京市发布了《北京市加快新场景建设培育数字经济新生态行动方案》。

和北京市如火如荼开展应用场景建设不同的是,对于场景建设与科技成果转化的联系,目前相关的学术研究甚少。现有的学术研究中,研究者对于场景的具体内涵尚未达成一致,场景的具体内涵尚未明确。为了进一步促进该领域的研究,有必要对场景这一概念的发展过程和相关研究进行研究。因此,本文对场景这一概念的起源、发展和现状进行充分的研究和阐述。在此基础上,明确科技成果转化语境下场景这一概念的具体内涵,以期为科技成果转化实践工作提供可资借鉴的内容,为场景后续的研究奠定基础。

1 场景概念的起源和发展

1.1 Scene 语义下的场景

场景是一个来源于戏剧表演的概念,最开始指的是电影、戏剧演员以对白、动作表演等形式,通过舞台灯光、音效各要素组合呈现的场面,是电影、戏剧想要传达给观众的信息和感觉[2]。也就是说,戏剧表演中的场景概念包括演员、演员表演的空间范围(如舞台)、空间范围中的构成要素(如灯光、音效等)这3个重要要素。3个重要要素相互之间紧密联系,相互影响和作用,共同构成了场景。

1956年,戈夫曼[3]在其著作《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将场景这一概念引入到社会学研究当中[4]。作为美国社会学家、符号互动论的代表人物,戈夫曼在该书中提出了“拟剧理论”,认为社会为人们提供了表演的舞台,人们在其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这和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是类似的。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表演”受一定社会规则的约束,同时也受到“演员”自身的经验结构、行为目的等方面的约束。在不同的环境下和“角色”下,人们会“表演”不同的“恰当行为”来适应环境的改变。这不同的环境和角色,和戏剧表演中的场景概念高度一致。戈夫曼“人生如戏”的“拟剧理论”,将场景带入到社会学这一学术研究领域。

随着技术的发展,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介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创造了新的社会环境。电子媒介所带来的新的信息流动模式对社会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在这种时代背景下,1985年,梅罗维茨[5]在其出版的著作《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中将“场景”这一概念引入到传播学当中。梅罗维茨继承了戈夫曼的场景理论和媒介理论,提出将面对面的交往研究与媒介研究联系到一起的切入点:社会场景结构。他认为:电子媒介对角色表演的社会舞台进行了重新组合,并由此带来了人们对“恰当行为”观念的改变。也就是说,电子媒体的出现,突破了场景的地理、时间限制。在现代,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高度发达,进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随时随地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看到现场的图片、视频,参与各种社会事件的讨论,就像电子媒体、互联网出现之前在现场的人们。梅罗维茨探讨的就是这种“在场感”对人们的影响。

在20 世纪80年代,以西尔等[6]为首的新芝加哥学派将“场景”这一概念引入到城市研究中,其代表性研究成果之一为《场景:空间品质如何塑造社会生活》。在该书中,西尔、克拉克等人通过大量的数据收集与分析,整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了用于分析地方文化风格或美学特征及对地方发展作用的理论工具,即城市研究中“场景理论”(The Theory of Scenes)。场景理论从消费和美学的角度来解释后工业城市发展的经济社会现象。该理论认为:在后工业社会,城市中的场景是各种功能、种类、布局的城市便利设施(Urban Amenities)的组合。这些城市便利设施包括餐馆、酒吧、咖啡馆、画廊、书店、公园、学校、医院等等。它们不仅提供一定的使用功能,还传递着文化和价值观方面的信息。场景影响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是城市发展中的一种“生产要素”。在该理论中,场景的构成要素分为五类,即:(1)邻里街区;(2)物质结构,即文化活动中借助的咖啡吧、健身室、会议室、户外草坪等基础性便利设施;(3)多样性人群;(4)前3 种元素和具体活动的组合方式;(5)场景中所孕育的文化价值。同时,该理论提出了场景中3个利害相关的、综合的价值分类(真实性、戏剧性和合法性)以及其15个子维度,用于分析一个场景的文化价值组合[2,6-8]。

从戈尔曼到梅罗维茨,再到西尔和克拉克,场景这一概念的具体内涵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从整体上来将,场景这一概念分别应用在社会学、传播学、城市研究中。在这些研究领域中,“场景”对应的英文词汇为Scene。

1.2 Context 语义下的场景

人类社会进入互联网时代后,随着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场景这一概念开始进入到互联网商业研究领域,其内涵发生了很大变化,所对应的英文词汇不再仅仅是Scene。下面重点阐述几项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关于场景这一概念相关著作的主要内容。

斯考伯等[9]是硅谷的资深记者,专精于科技和商业领域的报道。跟随时代和技术的发展,两位提出了场景的新概念。在2014年出版的《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一书中,两位记者畅想了以移动设备、社交媒体、大数据、传感器和定位系统构成的“场景五力”对人们未来生活可能带来的影响和改变,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这些技术对公司商业模式、商业竞争、公司运营和管理等领域可能带来的改变。需要注意的是,斯考伯、伊斯雷尔并非专业的社会学、传播学或城市研究方面的记者,其从业履历方面也并没有学术研究经历。而且,虽然两位记者著作的中文翻译采用了“场景”一词,但是对应的英文是“Context”。Context 的中文翻译包括“(事情发生的)背景和环境、上下文、语境”。综合上述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一书并不是严谨的学术著作,其内容更像是探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传感器等技术对人们生活、公司经营在不远的将来可能带来的影响。

虽然《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并不是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但是该书开启了移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商业模式探讨。由于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技术广阔的发展前景,这方面的著作并不鲜见。在该书之后,有多部著作探讨移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场景”究竟为何物,以及其对商业、社会可能带来的重要影响。例如,2016年,洛佩兹[10]在其著作《指尖上的场景革命:打造移动终端的极致体验感》中,洛佩兹定义了“场景”的九要素:位置、设备类型、行为状态、天气状况、环境条件、社会角色与社会关系、时间、移动状态和目前的处理状态。在书中,洛佩兹主要讲述的是移动信息技术和大数据技术所带来的商业创新机遇和挑战,以及对公司业务、流程、产品等的影响,并探讨如何使用移动信息技术和大数据技术提升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洛佩兹是洛佩兹研究所创始人、思路领袖和战略顾问。通过分析研究技术趋势,洛佩兹帮助和引领企业完成互联网时代的战略转型。在某种程度上,《指尖上的场景革命:打造移动终端的极致体验感》像是洛佩兹做咨询服务的思想总结和方法论。

1.3 我国互联网语境下的场景

我国移动互联网产业的蓬勃发展,在移动互联网、场景这方面也诞生了类似于《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指尖上的场景革命:打造移动终端的极致体验感》这样的著作,比如《场景革命:重构人与商业的连接》《场景时代:构建移动互联网新商业体系》《场景连接一切:场景思维+场景构建+场景营销+案例实战》《场景方法论》等。值得注意的是,和《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指尖上的场景革命:打造移动终端的极致体验感》一样,上述国内的著作都不属于学术著作的范围。国内这些的著作对场景这一概念的主要描述情况如下:

(1)在2015年出版的《场景革命:重构人与商业的连接》中,吴声[11]认为互联网所定义的场景表现为与游戏、社交、购物等互联网行为相关的、通过支付完成闭环的应用形态。不仅如此,场景是最真实的以人为中心的体验细节,是一种连接方式,价值交换方式和新生活方式的表现形态。场景的构成和新闻五要素类似,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连接方式。

(2)在2016年出版的《场景时代:构建移动互联网新商业体系》中,陈虎东[12]认为场景是人类行为的反映。人类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不断修正自身的行为,并且按照一定的方式来组合自己的行动,最大限度地移除自身存在的不快乐、不舒适的源泉。这个过程就是场景。

(3)在2018年出版的《场景连接一切:场景思维+场景构建+场景营销+案例实战》中,罗敏[13]等人认为,首先,场景是一种思维方式,人们通过互联网或者移动互联网来不断制作和生产新的场景,连接不同的对象;其次,场景是一种功能体现,这种功能以人为中心,使用互联网或者移动互联网实现高效连接,用内容来重构产品与用户的连接。

(4)在2019年出版的《场景方法论》中,崔德乾等人[14]认为,场景即解决方案。

国内方面,除了上述著作,场景曾经进入到传播学、营销学领域。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研究领域出发,对于场景有不同的定义。例如,胡正荣[15]认为每个人的角色都是在特定时间、空间、情境、场合和需要中实现和完成的,而围绕个体存在的这一切就是场景。而彭兰[16]、谭天[17]认为,空间与环境、实时状态、生活惯性、社交氛围是构成场景的四个基本要素。两者强调了在新兴媒体中,用户在场景中处于核心地位。但即便是在上述这两个领域中,场景仍是一个不确定的概念[18]。

除了传播学、营销学、移动互联网研究领域,一些学者将场景这一概念引入到新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新兴产业培育、商业模式方面。新兴产业培育方面,莫祯贞等[19]认为场景成为新经济的高效应用中心和创新中心,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快速发展催生涌现了大量具有前沿性、科技感、体验感和创造性的新场景,如无人支付、无人驾驶、无人零售、共享出行等场景。场景构建了数据驱动的商业闭环,成为新技术实验、成熟、应用的实验室,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场景创造新需求,提供了数据收集的环境;二是场景提供市场,完善算法、迭代产品;三是场景提供数据,迭代商业模式。因此,场景能够成为成就高科技独角兽企业的重要利器,推动产业发展。在商业模式方面,江积海等人[20-22]则认为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特定的场合、特定的情感等元素构成的特定场景中,即时提供产品或服务满足用户需求并增强体验,由企业、用户及其他相关主体间的关系、行为所构成的具体画面或特定过程,也即5W1H(Who何人、When 何时、Where 何地、What 何事、Why 为何、How 如何)。商业模式场景化创新(Context-Based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CBMI)是以用户体验为中心,将时间、地点、情感等场景元素嵌入商业模式实现创新的具体过程。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还很少,研究成果并不丰富。

对于场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目前的研究还存在争议。对于这个问题,由于现在关于“场景”的著作和学术研究内容都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紧密相关,这使得一部分学者认为“场景”与移动互联网紧密相关,甚至认为有了移动互联网,才有了“场景”,即“场景”诞生于移动互联网之后[18]。实际上,正如前文中所述,在移动互联网技术蓬勃发展之前,场景这一概念早已在戏剧表演、社会学、传播学和城市研究中得以应用,并形成了相对明确的概念。相比之下,移动互联网中的场景至今尚未形成比较明确的概念内容。不仅如此,场景一词本身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应用,泛指生活中特定的情景,或者影视剧、戏剧中的“场景”。因此,本文认为场景诞生于移动互联网之后并不恰当。

综上所述,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对于什么是场景,场景的构成要素有哪些,目前的学术研究中并没有明确。不仅如此,场景这一概念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中。由于近年来互联网的蓬勃发展,目前对于场景这一概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移动互联网、社交领域、新媒体方面,研究成果主要为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对于商业创新、企业经营、人们生活等方面的影响;学术研究中,以戈夫曼、梅罗维茨、西尔和克拉克等人的研究成果为代表,集中在社会学、传播学和城市研究中。在这两种不同的语境下,场景这一概念的内容有着巨大的差异。概念内容的混乱和不确定,对场景研究带来了不便[23]。这种混乱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英文和中文中的“场景”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场景的英文单词表达“场景”的单词有Situation、Scene、Context。而在中文中,和“场景”有近似含义的情景、情境[18,22]。

对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场景研究进行归纳和总结,我们可以看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场景研究聚焦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传感器技术等技术在人们日常生活、公司经营等多个领域中的应用。人们在一定的场合或者情况下使用上述技术中的一种或者多种技术。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出现和进步,使人们随时随地使用该技术成为可能。在这种情况下,场景的构成不再以具体的时间、地点或其中的建筑等物质结构为主要的构成要素,而是以移动互联网等技术、使用者及其体验等为主要的构成要素。这种改变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也催生了新的商业模式,对公司的运营模式、经营理念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2 应用场景与科技成果转化

场景虽然没有成为明确的学术研究范畴,但如本文前言中所述,在北京市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和实践中,“应用场景”已经成为重要的内容。北京市先后出台了《北京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北京市加快新场景建设培育数字经济新生态行动方案》,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北京市加快应用场景建设推进首都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方案》,以期通过应用场景建设,推动新技术的应用和新产业的成长。

北京市不断推进应用场景建设,推动新技术新产品的示范应用。2019年6 月,北京市发布首批十大应用场景建设项目,如表1 所示;10 月,首批20个央企应用场景建设项目在京发布,以期推动央企资源开放,发挥北京科技创新资源优势,促进央地需求与技术产品的精准对接,深度参与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北京市首批应用场景建设项目体现出北京市旨在通过应用场景建设,推动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从而带动新产业的发展。

表1 北京市首批应用场景建设项目表[24]

表1 (续)

对于什么是“应用场景”,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对此的定义是:应用场景是指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及管理、产业发展、民生保障等领域,由财政资金投资建设、保障运营,或由企事业单位利用国有资本投资建设、运营的各类工程、项目所产生的对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需求场景[25]。这一概念的定义紧跟北京市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和应用场景建设方案,将应用场景视为政府推动的建设项目。在北京市的应用场景建设中,我们能够看到,北京市的应用场景建设中,应用场景包含有具体空间范围或环境、使用者、使用目标、技术。上述内容构成了应用场景的主要构成要素。

由北京市的应用场景建设项目不难看出,“应用场景”是“技术被应用的场景”,其概念和日常生活语境中的“场景”密不可分。从北京市场景建设项目及其需求内容中可以看出,北京市通过场景建设,旨在为新技术新产品提供小规模应用的机会,从而展现新技术新产品的特性和优势,推动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应用。北京市应用场景的建设有助于帮助新技术新产品跨越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死亡之海”,从而推动企业创新,实现产业发展[26]。从这个角度看,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北京市的应用场景建设和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小试、中试有着相同的作用机制,两者均是通过小规模的应用,为后续的量产应用和推广奠定基础。

对于应用场景建设如何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陆园园[27]认为,应用场景融合了试验空间、市场需求、弹性政策。通过提供新型技术创新基础设施、真实的技术试验验证环境、广阔的产品应用新市场,应用场景建设能够促进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的跨界融合创新。开放应用场景,能够为企业新技术拓展市场提供新实验空间,为推动创新成果应用提供孵化平台,孕育更多成长性高的科技型企业。而对于应用场景的定位,北京市“通过开放应用场景,能够为企业拓展市场提供新实验空间,为推动创新成果应用提供孵化平台,同时,应用场景建设也能带动政府自身创新,在城市精细化管理、民生改善等领域更多采用新技术新产品,提升政府管理服务水平,给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28]。

3 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应用场景概念界定

综合现有的研究,秉承戈夫曼、梅罗维茨、西尔和克拉克“场景理论”的概念内核,以及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场景研究成果,结合北京市应用场景建设和日常语境下“场景”一词的内涵和使用习惯,本文尝试对“场景”(或“应用场景”)这一概念及其构成要素做出总结归纳,即:一项技术的应用场景,是指这项技术被应用的具体场所或者情况,以及用户、用户目标。这一类场所或者情况具有共性。场所和情况、用户、用户目标,共同构成了一项技术应用场景的构成要素,决定了在该场景下应当采用何种技术,以及该场景下技术的发展方向。以北京市首批应用场景建设项目中的“丰台创新中心建设项目”为例,该应用场景中,具体场所为丰台创新中心,这限定了技术实用的空间范围,以及技术必须要达到的一些指标,例如在户外环境下需要考虑电子硬件的防水问题、联网方式等,在室内环境下则一般不用考虑防水问题。用户为丰台创新中心的运营单位北京丰科新元科技有限公司,这明确了技术的具体用户。用户目标为“在丰台创新中心建设项目中采用可视化平台、智能照明系统、智能设备设施管理系统、能耗分析系统等新技术新产品,提高丰台创新中心项目的智能化水平”。以使用目标中的“智能照明系统”为例,为了达到应用场景中的该目标,需要采用WIFI、GPS 等多种物联网和IT 技术,实现智能控制灯光的开关亮度调节、运行状态检测、无线抄表等功能。而该领域的技术发展方向,必然是朝着更加符合用户需求的方向发展,例如更加集成化、智能化、节能等。

在科技成果转化领域,提出上述应用场景概念,我们能够在一个更大的背景中研究和分析新技术新产品的使用价值和发展方向等问题,更加综合地考虑这一应用场景中应当采用的技术,该项技术用户的特征(如政企为主还是个人消费者为主,需求的强度等)、用户目标(包括细分的用户目标,不同目标的重要程度等)、使用场所和情况等信息,进一步地考虑在这种应用场景下,用户还有哪些备选的技术方案,这些方案和当前的相比的优势和劣势,现有技术方案和替代方案的对比情况及各自的发展趋势,以及上述情况如何影响这一应用场景下技术和行业发展的方向等信息。总而言之,应用场景这一概念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和分析各种新产品新技术。

应用场景的开拓能够促进新兴产业的诞生和发展。以我国多旋翼式无人飞机(以下简称无人机)为例,在该领域,我国成功地发展成为世界上无人机大国,涌现了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疆)、广州极飞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极飞)两家行业龙头公司。两家公司的成功得益于对无人机两个应用场景的开拓。其中,大疆开拓了“消费级航拍”这一无人机的应用场景,主要产品为消费级无人机,并在此领域成为全球领先公司。据公开数据显示,大疆占领了全球约70%的市场份额,2017年销售额达到了175.7 亿人民币[29]。极飞开拓了“农业植保”这一无人机的应用场景,主要产品为农业植保无人机,在农业植保无人机领域占据了50%以上的市场份额。可以说,消费级航拍、农业植保这两个无人机应用场景的开拓,极大地推动了无人机行业的发展。如果没有大疆、极飞两家公司对于上述两个无人机应用场景的开拓,我国无人机产业几乎不可能有现在的产业规模,我国也很难成为世界上无人机最多的国家[30-32]。

应用场景指引着新兴产业发展的方向。在消费级航拍这一应有场景中,用户群体主要为普通的个人,使用消费级航拍无人机的场所或者情况主要为景区、旅途、大型室内空间、户外等场所或情况。这些用户往往不具备操控专业无人机的能力,或者是希望能够简单快捷地操控无人机。用户的目的主要包括普通航拍、微型自拍、制造浪漫等,享受从空中观察的“上帝视角”的乐趣。因此,该应用场景下,用户要求无人机造型优美、重量轻、便携、照摄影功能强、操作简单等[33]。而在农业植保这一应用场景中,用户群体主要为农业从业人员、专业的飞手(即无人机驾驶员),使用植保无人机的场所或者情况主要为农田、果林。这些用户往往具备着比较专业的无人机专业知识,甚至能够自行对无人机进行改装,以满足应用中的实际需要。这些用户使用农业植保无人机的主要目的是喷洒农药、化肥、种子,因此要求农业植保无人机具有较大的载重量,能够载重10 L 以上的液体或者10kg 以上的颗粒,能够对农药进行高效播洒,能够农田里自动巡飞,完成整块农田的喷洒作业,电池容量大、作业时间长,产品方便拆卸、维护,等等。在这一应用场景下,用户并不要求无人机造型优美,同时对无人机的摄影摄像功能无明显需求[34-36]。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中,技术和产品在发展方向方面有着巨大的差异。

4 展望

综合目前的研究,可以看出:

(1)“场景”这一概念发源于戏剧表演,在后续的学术研究中,这一概念主要应用于社会学、传播学、城市研究、移动互联网商业领域。在不同的语境下,场景有着不同的概念内涵。

(2)在移动互联网语境下,关于场景的研究内容主要是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以及对企业经营的影响,并将场景发展成为企业经营管理、构建商业模式的方法论。

(3)在目前的研究中,场景与新兴产业发展、企业商业模式构建方面已经有所研究,但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4)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北京市推动“应用场景”建设,为新技术新产品提供应用空间和应用范例,以此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

目前的研究,对于场景的内涵、影响的研究占了相当的比例。对于场景在社会经济中的影响,缺少案例、理论支撑。尤其是在场景与新兴产业方面,目前北京市已经进行了探索和研究,但是缺少相关的理论和案例。这方面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定义了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应用场景,初步探讨了应用场景与科技成果转化、新兴产业发展的关系,以期促进应用场景与科技成果转化的实践和研究。

猜你喜欢
科技成果北京市概念
北京市:发布《北京市2022年能源工作要点》
北京市丰台区少年宫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
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
幾樣概念店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学习集合概念『四步走』
深入概念,活学活用
新中国60年重要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