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怡君
秋风起,寒霜染,枫叶千枝复万枝。
只是不经意间一瞥,却再也无法移开视线,一片红火的“海洋”涌入眼帘。学校的一个毫不起眼的小角落里,是一地似火的红枫叶,以及一小片红枫林。欣喜之意漾满心头,而后我不禁微微一怔,无论如何回想,心中却怎么也回忆不起与那红枫有关的事情了。
回看过去,细细想来,自己好像从未认真观察过已经学习、生活了两年的初中校园。
踏入校园。在春天的日子里,格外欢喜地,我发现操场边的迎春花开得最早,总能给赶着上课的同学们捎来许多生机与喜悦。它们一簇簇拥着、挤着,偶有几朵抢着从围栏中探出头来,其余的铺开了一片金黄。有的还是花骨朵儿;有的早已全部展开;有的只展开两三片花瓣儿,好似羞涩的姑娘掩去了半边脸一般。微微俯身,淡淡的清香便萦绕于身旁。
若是我另辟蹊径,换条路走向教学楼,便能见到完全不同的景象。踏上木桥,我惊喜地发现小池塘中鱼儿欢快地嬉戏着,池边的花开得一片旖旎,柳树也抽出了嫩芽,伴着春风一个劲儿地往外钻。校园里到处弥漫着春的气息。
走进教学楼,再次向外看,已到了夏阳酷暑之时。蝉鸣声阵阵,午后的阳光热情似火,我这才听见校园里的欢笑声,一阵又一阵。大树笔直地耸立,枝叶沙沙作响。夏雨飘落,一群学弟学妹跑来,他们撑着伞,背着书包你追我赶,最终消失于一片朦胧之中。
刚走上楼,透过玻璃窗向下望。秋,便踏着金风到来了。身居高处,我远远地望见校园围墙外的一排银杏树,心中雀跃。银杏不同于枫叶,一到秋天就换上了火红的盛装;也不像松柏那样常青;更不似芭蕉树婀娜多姿。但银杏有着自己的特点:秋末之时,银杏叶没有像多数树叶那样卷曲枯萎,而是渐渐染上了灿灿的金色。一片片银杏叶随风摇曳,像一把把扇子,扇走了炽热,扇来了凉爽。银杏树下,一片金黄,好似铺了一层地毯,踩上去软软的,舒服极了。
罗丹曾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我的身边从来不缺少惊喜,它们每时每刻都在默默点缀着我的生活。可我却总抱怨着三点一线生活的无聊,忘了回过头去发现身边的惊喜与美好。
[评 改]
开篇化用了鱼玄机的“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两句诗,先声夺人,有眼前一亮之感。
这里的“漾”字用得极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捕捉到了心中充满欣喜之意的美妙瞬间。
场景描写,十分生动。写出了迎春花各种不同情态,整个画面十分富有灵气,生机盎然。
这处景物描写既有从远处对银杏的整体描写,写出它“金灿灿”的特点;也有从近处着眼,对银杏叶进行细致观察的部分,远景与近景相互结合,从多个侧面展现银杏树的美丽。
卒章显志,在结尾处用简短的语言点明“总有惊喜在等候”这一主旨,与前文内容相辅相成。
【总 评】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大千世界,处处皆是美景。若是能发现日常生活中的美景,定能给人惊喜之感。在取材上,此文并没有将对“惊喜”的解读局限于人或事件,而是另辟蹊徑,转向写景状物,用优美的笔触描写校园春、夏、秋三季之美,令人沉醉其中。优美灵动而色彩鲜明的语言则是文章另一大亮点,将春的生机勃勃、夏的活力四射与秋的温厚明艳展现得淋漓尽致,而远近结合等写作手法的运用,则体现出文字的工巧之美,使文章既富生机,又显精巧。此外,卒章显志的运用亦令人称道,虽未在开头点题,但文章处处不离“惊喜”二字,因此结尾处稍稍一点,便可达到揭示主旨的效果,尽显文意之畅达。
(讲评教师 康虞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