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琴
[摘 要] 在现代信息社会,数字化社会媒介在不同领域的逐步普及应用改变了大众交流互动的基本形态与思维模式,微平台开始成为大学思政教师开展课外拓展性教育的重要途径。为了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与影响力,合理地引导大学生群体的价值取向变化与人格的形成,我国高校思政教师必须利用微平台建立线上思政教学系统,为学生提供一个能够克服时间与空间条件限制的虚拟化学习环境。主要分析在网络技术发达的微时代革新思政教学模式的可行性与社会意义,并指出现阶段我国高校微思政课程体系的主要问题与漏洞,初步总结微时代我国高校建设多元化的微思政教育模式的可行路径。
[关 键 词] 思想政治教育;微时代;微思政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01-0198-02
为有效应对互联网时代对我国高校思政教育体制的冲击与影响,高校思政专业任课教师应当重新调整人才培育目标与课上教学指导策略,主动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不断根据大学生的学习状况与信息科技的发展潮流改进现有的教学方式,通过采用各类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帮助大学生深入分析不同领域的时事热点,营造能够充分激发学生探究热情的课堂学习环境,拓宽当代大学生群体的理论视野,锻炼其问题分析能力与解决能力,使学生养成较强的判断力与坚守社会主流道德理念的价值观。
一、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在微时代进行革新优化的现实意义
在信息科技极度发达的微时代,各种形式的资讯传输较为方便快捷,在这一特殊时期,大众习惯于在主流的社会信息媒介平台上浏览简明扼要、信息容量较低的内容。信息技术的持续性改进使数字化虚拟在线教学成为可能,任课教师在微时代能够运用最为先进的信息技术与互联网设备为学生定制丰富的在线学科课程资源,革新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形态与学科知识讲解模式,推进新时代我国高校思政教育体系的逐步完善与改进。微时代的大学思政教育应当主动顺应社会传媒行业的发展潮流,立足复杂多变的网络环境收集可用的教学材料,提高思想政治课程主要内容的学习价值与实用性,通过构建符合素质教育思想理念的微思政教学模式,使思政课程学习成为大学生群体日常学习、生活的一部分,通过操作各类网络技术设备在信息平台上获取任课教师所整理、收集的学习资料,彻底地克服了传统的单向度课堂教学方法的弊端与局限,使大学生能够在不同场合随时随地学习学科基础知识,微思政教学模式能够极大地促进学科知识与学习经验在大学生群體之间的高速流动,使思政教学深入我国当代大学生群体的生活之中,在开放性的互联网环境中,大学生能够成为自身学习活动的主导者与引领者[1]。
任课教师应当在微时代建立富有时代感的互动式在线教学方法,使大学生获得独特的线上学习体验,通过与大学生进行主客体平等的实时交流与互动,任课教师能够快速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与未来的思想发展趋势,并以此为基准设计下一阶段的数字化在线学习任务与指导模式,为有着不同问题的大学生提供具备较高针对性与有效性的线上学习指导与帮助。任课教师能够通过与学生进行线上互动创设拥有一定亲和力的虚拟化学习环境,逐步拉近与我国当代大学生群体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大学生愿意无条件地积极配合任课教师所组织的各类线上教学活动与拓展性社会实践,起到极佳的教学效果。任课教师还可在持久的线上交流活动中帮助大学生克服不良社会观念与意识形态对其价值观的影响,使大学生养成根据在思政课堂上所学知识判断社会问题的本质的思维习惯,鼓励大学生在微思政学习活动中面向其他同学和任课教师表达自身的思想观点,并深入分析课本中的重点与难点[2]。
二、微时代大学思政教学模式的主要漏洞与误差
(一)未能合理利用网络资源
部分任课教师对微平台上各类网络资源的实际利用价值缺乏正确认识,对数字化思政课程建设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不愿意在这方面投入过多的精力与时间。多数任课教师习惯于在课上采用“满堂灌”的一元化教学形式,未能随着微时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调整自身的教学理念,这种落后的教学方法无法有效利用潜在的网络资源,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高校思政教学质量与育人能力的逐步提高。任课教师在制订课堂教学计划、选择课上学习目标的过程中未能参考大学生的意见,造成思政课程的具体内容与课上教学形式严重脱离现实与学生的真实学习习惯,任课教师无法准确地把握多数大学生群体的行为习惯与学习方式,难以举出令人信服的案例。
(二)学生的思想理念受到各类社会流行观念的影响
微时代复杂的网络舆情环境影响了我国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理念,使部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发生了一定程度的畸变。因微平台上各类难以鉴别真实度的信息较多,多数大学生的社会经验并不丰富,对虚假信息的分辨能力较差,且政治觉悟与文化水平较低,思想观念不坚定,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诱导,走向违法犯罪的歧途。高校思政教师对矫正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念的必要性缺乏相应的认识,未能意识到某些危害性较大的不良思想在微时代能够演变为新的形态,警惕性与防范意识严重不足[3]。
三、改进微思政构建方式、强化思政教育效果的可行路径
(一)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完备的数字化课程资源体系
在微时代,任课教师必须利用好微课程的特殊优势为思政教育服务,根据具体的阶段性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学习需要搜集相关学习素材,并将其整合、编订为时间简短、内容丰富的短视频,将思政课程的各种重难点汇编整理为多个突出课程主题的短视频,并在数字化微平台上与大学生群体分享,这种微课视频较为符合当代大学生群体的学习习惯与注意力的持续集中规律,大学生群体在观看这类视频的过程中,能够快速理解并记住教师要讲的某一知识点和与之有关的课外内容,并可在课下抽出空闲时间随时观看教师所分享的短视频。这种全天候、无限制的微课学习模式可极大地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与任课教师的备课负担,提高了网络化课程学习资源的客观利用效率。任课教师在先进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借助微时代的信息传媒平台,可建立一个内容丰富多样、主题全面严谨的微思政课程体系,并在数字化的线上学习活动中加以有效利用,任课教师应当不断丰富微课的基本内容与所涉及的主题,使大学生群体能够在短时间内探明课程的主要内容与基本原理,为学生设计符合其个性特征的线上课程学习计划[4]。
(二)发挥思政教育的育人功能,克服不良思想影响
我国高校思政专业任课教师应当改进指导思路与教学形式,主动在课下为大学生群体解答各类疑难问题,建立线上讲解一般性的学科知识、线下解答个人性问题的综合式教学模式,教会当代大学生群体怎样鉴别有害的信息与虚假不实的资讯,提高大学生群体的政治觉悟与自我管理能力,在大学生群体的不同学习领域对其施加恰当有力的指导与帮扶,帮助大学生群体克服各类偏激、错误的社会不良思想的影响[5]。为达成控制大学生群体思想理念与价值取向发展方向的核心教学任务,任课教师应当在微信、抖音、微博等微平台上倾听大学生群体的想法,象征性地采纳个别优秀学生的建议,深入解读大学生群体所提出的各类问题,并给予富有思想性与启发性的回应,以此从不同途径强化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率与育人功能,对大学生群体在头脑中已有的各类思想问题进行纠正,保证大学生群体有机会在微思政模式下的学习活动中持续提高自身思想水平与专业素养,形成健康阳光、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与内在人格[6]。
(三)采用全新教学模式,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实践活动
任课教师必须放弃仅重视理论知识学习的落后教学理念与指导思路,在讲解学科基础性原理的同时不断组织大学生群体参加课下的社会实训活动,这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使大学生群体逐步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还可充分强化我国当代大学生群体的自主化学习意识与个体行动力,使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深切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意义。任课教师应当在微思政教学模式下在不同学习阶段为学生设置各类社会实践任务,如前往学校周边的革命烈士公墓扫墓,拍摄具有纪念意义的历史文化遗迹等,任课教师还可组织学生参加不同形式的社会志愿者服务,如集体前往敬老院与孤儿院进行服务,以此拓展当代大学生群体接触社会的途径,强化我国大学生群体的奉献意识[7]。
我国高校思政教师群体必须牢固把握时代精神,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有计划地增强思政课程内容的思想价值与文化影响力,使大学生群体在思政课上学到有一定深度的学科理论知识,在线上数字化学习空间与大学生群体进行不间断的一对一交流,找出大学生群体遗漏或未能完全熟练掌握的学科基础知识。任課教师必须通过构建全新的微思政教学模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调整教学重点,达成线上互动与线下自主学习密切配合的良好状态。
参考文献:
[1]周琳.“微时代”高校“微思政”模式构建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4):43-45.
[2]张亦舒.“微时代”高校“微思政”模式构建探究[J].智库时代,2019(15):140-141.
[3]戈琴.高校“微思政”教育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文教资料,2019(12):87,127-128.
[4]陶莉,夏月梅.促进高职院校“微思政”开展的对策建议[J].现代交际,2019(14):24-25.
[5]赵慧.“微时代”高校“微思政”模式的构建分析[J].陕西教育(高教),2019(10):13-14.
[6]薛晓茵,周晓炜,温静怡,等.“微思政”模式下党的十九大精神扎根南粤高校的实践研究[J].统计与管理,2020,35(7):84-88.
[7]单中元,任正琳.“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微思政”建设[J].中国冶金教育,2019(6):85-86.
编辑 陈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