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亚男
[摘 要] 当今世界格局呈现出竞争与合作、博弈与统一的局面,而国家综合竞争实力的提高及国际话语权的掌握都和青年人的奋斗与努力存在直接的关联。高等院校肩负着培养年轻一代的重任,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是搞好思政教育话语体系构建的有效途径,对相关内容展开探讨和分析,以促进高校文化自信教育的发展,进一步优化思政教育话语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关 键 词] 文化自信;思政课话语体系;优化路径
[中圖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01-0134-02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了坚定文化自信的重大意义,指出了文化自信对我国传统文化复兴及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作用。年轻一代是祖国建设的新生力量,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人生的扣子从第一粒就要系好。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渗透到青年人的学习与生活中去。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新时代视角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以建立文化自信为切入点建设架构合理的思政课话语体系,从而培养出思想政治过硬、专业本领高强的现代化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文化自信视阈下的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建设的文化内涵及特征分析
自信视阈下的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建设的文化内涵由两部分内容构成:一是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自信,我国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实际文化价值不可估量。当今世界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碰撞交融,培养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感,以辩证的继承扬弃原则发展中国文化是思政课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手段。二是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建立完善健全的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能够促进我国社会主义话语权的发展与建设。高校思政课的主要培养目标就是提高年轻一代的政治思想觉悟和文化自信,激发他们的话语权意识,发出独特的中国声音,最终形成基于文化自信基础的话语体系,为高校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社会主义思想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根据以上文化内涵的解读,足以看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在具备基本普通话语的共性特征之外,还有着一定的独特性特征,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意识形态为灵魂内核
话语本身与意识形态是直接统一一体化的,彼此互为依托不可分离。任何一种意识形态的具体实现,表达以及传达是通过相应的话语体系来作为它自身的一种介体,同时任何的话语体系也并不是单纯的一个外壳,它们都是通过相应的意识形态来作为基础的方向引导。所谓统治阶级的思想,无论在哪个时代,它都占据核心地位。具体意思是这个阶级直接占据了整体社会统治地位的物质资源,而且也直接占据着整体社会中精神力量的统治地位。由此可以发现,意识形态本身就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体系最本质的属性特征。中国共产党通过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基本身份,出现在我国近现代历史的重大舞台之中,它坚定不移地将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理论当作我国革命以及发展建设的思想指引,同时,积极根据我国的发展现状进行本土化的改良发展,从而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理论思想,这些思想理论最终形成了代表中国最官方意志的一种意识形态。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也被作为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以及具体话语实践丰富活动的重要核心所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坚定立场以及观点与方式方法,具体针对性地根据我党与国家的意识形态的具体宣传解读,分享传播以及教育引导,充分彰显其突出且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该特征也属于其不同于其他话语体系最突出的特点。
(二)以意义建构为根本目的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其本质并不是为了简单地传递话语的具体内容,意思是说并不单纯限于对意识形态认知的这个层次,更重要的是想要在话语体系中的主客体之间构建平等互动的话语关系,并最终形成共识层面的意义空间,同时生发并建立其对于意识形态相关的一些制度规范,对于器物的认同以及自信等,有效促进话语体系中的客体通过满足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的范围之内来具体落实并践行。具体分析来看,该意义空间主要表现有两点:一方面是关于政治认同。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能够促进其核心话语的大众化发展,引导当代的青年学生可以充分判断并识别西方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以及抵御反社会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等不同的社会思潮的影响,提升其政治认同感。另一方面在于形塑精神。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旨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有效通过精神意识的影响力来实现国人精神世界的现代化发展和转变,积极塑造当代青年学生的整体世界观以及方法论。这样的意义建构本身存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以及现实力量的保障,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已经深刻剖析了关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宗旨,为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的宗旨,这一理论本身就带有明确的科学性以及人本性;中国共产党要一直坚定不移地牢记人民为核心的政治使命,充分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有效带动中国广大人民群众走上富强民主的发展道路;马克思主义逐步迈向大众化的发展趋势符合我国突破传统追求变化的思维理念,也存在方法论的合理基础。
(三)以与时俱进为理论品质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其本身是一种语言符号的体系代表,一定也会伴随时代的不断发展和变化适时更新和优化,一定会满足时代当下的需要,体现具体时代的特征,同时还会展现与时俱进的重要理论特性。如此,才可以充分展示其实效性特征。该理论的重要品质特征具体表现有:第一,可以充分回应时代的发展趋势与变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体系不是存在于停滞不前的时代环境之下的,它的语言形式以及内容和风格等各个方面也并不是完全固定不变的,它们是跟随时代的教育语境的发展变化而深入发展的。第二,具体可以吸收话语体系中的主客体的信息反馈内容。思政教育的各项活动实施过程中,其双方会因为角色不同,而对话语体系的构建有着不同的意见建议的表达,而这一特点恰好为话语体系的更新迭代提供源泉。第三,它还涉及其他的话语体系中的诸多合理内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体系本身属于宣传教育的话语领域中的一个下级体系,它们本身具备的科学合理性也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落地和实践。然而,它的变化发展不是无规律的变化,主要是对于外在的具体变化,其内在意识形态等从一定程度上讲基本都是保持稳定的。
二、文化自信视阈下的高校思政话语体系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伴随科技的进步和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世界经济共同体逐步形成,这给各国带来了合作发展的机会,也造成了极大的危机与挑战。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带来沟通合作的机遇的同时又带来诸多挑战,良莠不齐的信息在互联网肆意传播,很容易影响人的价值判断。这是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建设的催化剂,同时又可能成为绊脚石。这就要求话语体系的建设者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利用现代化手段推陈出新,吸收优秀文化融入体系,剔除劣质成分,形成优良的思政话语体系。
三、基于文化自信视阈下的思政教育话语体系构建优化路径探析
(一)培养文化自信,创新构建路径
文化自信是高校进行思政课话语体系建设的前提和保证。文化自信的增强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话语权意识,使他们产生为国发声的热情和动力。思政课将这些话语权内涵转化为适合学生发展现状的语言和形式,就能够产生事半功倍的建设效果。这就需要高校思政老师群体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专业素质,对主体文化形成系统、深刻的理解和认识,采用符合学生年龄特色及生活实践的方式进行表达,从而促进话语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在此过程中,师生通过对文化内涵的解读与领悟产生情感共鸣,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精华部分进行有效融合,产生从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的跨越,最终获得理想的学习效果。
(二)培养文化认同感及正确价值观
价值认同感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关键因素,标志着人们对文化价值的肯定,是思政课话语体系的构建基础和先决条件。所以我们应当积极推进对文化内涵的探究和分析,对其进行客观理性的辩证分析,倡导理性、健康的文化价值观,促进文化价值认同感的形成,并将其升华为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体系。这就需要思政教师具有睿智的头脑、生动的语言及超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将文化价值生动形象地呈现给学生,最终获得文化价值上的认同。
(三)提高思政老师队伍的学习创新能力
话语体系建设的成功离不开教师队伍的辛勤付出与积极创新,需要老师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思政老师业务本领过硬、专业素质过强是产生理想教学效果的基础与保障,而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则能帮助他们形成全新的独特文化视野和文化思考,促使他们将理论思考和教育实践进行有效的结合,进行创新型话语体系建设。例如,举办国学讲座、参与文化下乡等,都能够帮助学生获得直接的文化体验,自身的文化价值观不断得到升华。
(四)吸取传统文化精华,弘扬正能量
在文化自信的视阈下,高校思政课建设应当针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具体内容区别对待,坚持弘扬公平正义,倡导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对传统文化继承坚持取精华、弃糟粕的原则,对于那些经过历史的验证与岁月的洗礼依然散发出无穷魅力的正统文化内涵积极接受,对宣扬封建礼教等腐朽思想的内容坚决摒弃,将养浩然正气作为继承传统文化的主要目的,最终获得文化价值观的进步与提升。
综上所述,要想促进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的建设与发展, 就必须拥有高度文化自信,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 必须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社會主义建设的重要思想理论,树正知正念,养浩然正气,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的话语权,才能实现文化自信视阈下的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优化工作的成功。
参考文献:
[1]王丹丹,郑泽萍.网络流行语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的挑战及思政话语新出路[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7):186.
[2]胡凯,曹挹芬,杨竞雄.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治理与思政教育学科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4(22):38-39.
[3]潘文国.文化自信与学术范式转型[J].疯狂英语(理论版),2016(1):3.
编辑 张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