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树立垃圾分类法律意识教育初探

2021-08-27 05:29杨国峰王爱军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1年1期
关键词:道德修养法律意识法律法规

杨国峰 王爱军

[摘           要]  2020年5月1日,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标志着北京的垃圾分类由倡导转化为法定义务。垃圾分类是当今现代化社会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高校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树立起垃圾分类的法律意识,有利于推动美丽中国的建设事业的发展。旨在研究如何在思政课中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树立垃圾分类法律意识,探索出普遍的规律和经验,为引领绿色发展理念作出应有的贡献。

[关    键   词]  垃圾分类意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01-0018-02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树立垃圾分类法律意识的必要性

首先,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人类是自然的一份子,应当与自然和谐共生。垃圾分类作为保护自然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全社会共同的事业,必须要将人们参与垃圾分类的这一法定义务明确,将垃圾分类意识植根于人们内心,切实落实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护自然、维护生态环境的责任。

从国家战略的角度出发,生态文明建设是国家发展战略之一,垃圾分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之一,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培养学生垃圾分类法律意识成为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学生进入社会后便会融入社会各行各业之中,学校须遵循绿色发展建设的要求,完善教学、实践、科研体系,培养学生垃圾分类的法律意识,通过工作在各行各业的毕业生全员全方位促进全民垃圾分类法律意识的树立。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和动力。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通过培养和塑造人的实践活动,教育和养成人的和谐习性与人格。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育目标和内容都与当前垃圾分类的法律意识的树立密切相关。因此,高校思想政治课中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高校树立垃圾分类法律意识工作的重要阵地,该门课程的教育实效可以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起到推动作用。

从当前垃圾处理问题的严峻形势来看,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垃圾的总量也在高速增加,甚至在一些人口數量巨大的一线城市出现“垃圾围城”的局面。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7—2022年中国生活垃圾处理行业

发展前景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数据显示,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的清运量在2011年已经高达1.64亿吨,同比增加3.7%,未能得到回收利用的垃圾资源超过3300万吨左右。有机构预测,在2020年我国城市垃圾产量将达3.23亿吨。面临严峻的垃圾处理压力,单纯通过对未分类垃圾的填埋与焚烧不仅不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甚至还将产生新的生态问题。从当今的时代主题来看,垃圾分类这种科学的垃圾回收方式有利于资源的循环,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是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近年来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生态文明的法律法规及各项政策相继出台实施并不断完善,也拉近了群众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距离。例如,北京市于2020年5月1日实施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就正式将垃圾分类这一倡导变为法定义务,这意味着垃圾分类不单纯是依靠个人修养和自觉来落实的一件事情了,而是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完成的法定义务。身为未来社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在校大学生应当迅速树立起垃圾分类的法律意识,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这就要求承担育人功能的高等教育机构也必须将垃圾分类法律意识的培养纳入全日制教育体系之中。

二、我国大学生垃圾分类法律意识培养的现状

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起步相对较晚,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大致从改革开放后开始逐渐清晰,因此,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整体的生态文明建设经验较为欠缺,多年以来类似垃圾分类这样一种最容易实现的生态行为并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和要求,垃圾分类完全依靠群众的自觉性和群众对垃圾分类相关知识的理解,即便是身为人才摇篮的高校,对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也有所欠缺,学校宣传教育的缺失导致大学生这类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体在面对包括垃圾分类在内的一些环保措施的态度、意识以及处理垃圾的方式欠妥。

在我国的一些高校的校园内并没有科学设置垃圾分类的垃圾桶,即使设置了垃圾分类回收设施设备,学校也没有明确强制垃圾分类的责任,学生日常生活产生的外卖包装、一次性餐具等生活垃圾都是混装在一起扔进垃圾桶的。由此可见,不仅学生的垃圾分类的自觉意识有所欠缺,学校对学生垃圾分类意识的培养力度也有待提高,垃圾分类的落实机制也有待完善。此外,我国的相当一部分老旧小区、农村地区也未提供垃圾分类的垃圾桶,即使设置了分类回收设施设备也往往形同虚设,因而学生在家中也很难树立起垃圾分类的意识。

三、国外大学生垃圾分类法律意识培养的现状

以日本为代表的一些发达国家,通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不仅有了完备的法律法规及政策措施,还得到了公民的广泛认可,主要是以公民为主体参与垃圾分类,并加以法律制约与扶持激励。

日本学生的垃圾分类法律意识的教育是从娃娃抓起的。从幼儿园开始就接受垃圾分类的教育,进入小学阶段后,日本的学生还会被邀请去当地参观垃圾焚烧厂,去了解不同类别的垃圾会影响垃圾焚烧的转化率和资源回收的再利用率的情况,以增强其环保意识。从幼儿园至大学,随着年龄的增长,学校会将不同程度的垃圾分类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经过日积月累的观念教育与实践积累,垃圾分类的有关知识、制度、法律法规都被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学生有了较强的垃圾分类法律意识,使政府提出的垃圾分类的措施得到有效实施的保障。

此外,德国和垃圾回收利用率全球领先的瑞士,他们的垃圾分类意识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与日本类似,德国和瑞士对孩子垃圾分类意识的培养也是从小就在开展的。发达国家行之有效的垃圾分类意识的培养与法律制度建设、落实机制值得我们学习参考。

四、垃圾分类法律意识培养运行机制研究

(一)建立教学方式和内容的创新机制

重视课堂教学和课外拓展的作用。充分利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必修课程,对学生进行绿色循环理念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垃圾分类法律意识。通过课程的讲授重点进行专题研究探讨,让学生参与其中,向学生普及垃圾分类知识和具体法律法规内容,增强学生对相关内容的认知。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学习政府最新出台的垃圾分类的法律法规,学习后,带领学生通过“辩论”和“研讨”等方式进行思想交流和碰撞,教师适时总结提炼,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为垃圾分类法律意识的培养打下知识基础。还可以将传统文化中涉及生态建设的方面以及当今的生态公益与生态法治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中,利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帮助大学生确立生态文明道德修养与法治观念。

在教学内容方面,可以结合当下时事,将与垃圾分类有关的最新国内外时事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中。放眼国际,总结和提炼国内外的典型事例,针对发达国家的垃圾分类所采取的措施、出台的政策等一系列最新动态进行学习,同时,也对我国垃圾分類的新举措进行学习和了解,使大学生深入了解当今世界各国垃圾分类事业发展的整体水平,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当代中国大学生关于垃圾分类的参与度,鼓励大学生积极落实垃圾分类的各项法律法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通过各种典型事例,深入浅出地阐明道理;要用坦率诚恳、平易近人的态度,像讲故事一样的表达方式来平等地与大家沟通,通过数字和事实说话,少讲套话,避免简单化地进行理论说教。不仅如此,还可以在学生课程教学考核中增加垃圾分类法律法规相关内容的所占比重,以考查学生对垃圾分类知识的掌握程度。深刻体会垃圾分类事业对人类的生态文明建设事业的重要性是大学生垃圾分类法律意识培育的关键,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堂中,可以通过信息化手段展示垃圾处理不当造成的环境破坏的客观事实及教训,邀请生态专家走进思政课堂,以讨论的形式分析生态环境的现状及发展趋势,通过创新形式的教学内容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态情感,有利于学生树立良好的垃圾分类法律意识。

网络是课堂的延伸,思政课堂也可以通过网络来加强对思政课堂的课下延伸。垃圾分类法律意识的培养不应仅仅停留在思政课堂中,还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加强对垃圾分类理念及法律法规的宣传、开展垃圾分类问题的探讨等。当前的教育对象以“00后”为主体,考虑到这一群体的特殊性需求与习惯,需要通过经典的案例和高科技的影像化课件才能牢牢锁住他们的眼睛。例如,通过剪辑的影片、视频、动画、漫画等,全方位、多视角、立体地传递垃圾分类的内涵和真谛,彰显出垃圾分类的法律法规不容触犯,树立学生的垃圾分类法律意识。

实践活动是理论转化为行为的重要载体,也是丰富理论的重要形式。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程中设置合理的实践活动,调动起大学生对垃圾分类法律知识学习的自觉性与积极性,巩固和深化大学生对垃圾分类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认识程度,在大学生心中树立起一道法律法规的红线,规范学生的垃圾处理方式,巩固学生的绿色生活习惯养成。例如,组织学生参与校内外的各项有关垃圾分类的志愿服务活动,宣讲垃圾分类法律法规,践行垃圾分类的法定义务。此外,还可以与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博物馆、展览馆、当地环保企业等建立长效的活动关系,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社会实践平台,加强垃圾分类理念在学生群体当中的渗透。

(二)建立思政课教师垃圾分类法律意识促进机制

良好的教育输入有助于教师高效地将理论成果及时地输送给学生,高校管理部门应当为思政教师提供垃圾分类法律法规相关知识的培训平台,为思政教师提供专业化、系统化的培训。培训应当理论和实践结合,从理论到实践互动,切实提高教师在垃圾分类法律法规教育方面的专业性、权威性以保证课堂教学质量。思政教师也应当主动学习垃圾分类的最新理念,及时了解我国针对垃圾分类工作出台的政策、法律法规等,注重自身相关理论知识的更新,并且要能够在不断更新自身知识的同时,还能及时准确地对教学计划及课程结构进行有效的调整,在增长知识与见识的同时,还能讲好故事,以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切实提高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三)建立学生生态行为考评机制

学校应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育人机制,与企业量化考评目标结合,将学生的思政课程学习成绩作为招聘的重要参考因素。在实习期间,将包括垃圾分类相关知识在内的生态文明行为纳入考核范围,定期对学生的生态文明行为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录取参考因素,倡导绿色行为,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

五、结语

虽然垃圾分类是人们最容易践行的生态行为之一,但又是一项复杂而漫长的工作,这不仅需要配套的法律法规及措施,更需要每一名公民对法律法规及措施的落实,这就要求公民在觉悟上苏醒、在意识方面进行强化。全民垃圾分类法律意识的提升要从学校逐步推进至社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意识形态,通过培养和塑造人的实践活动,教育和养成人的和谐习性与人格,培养学生树立垃圾分类法律意识是我国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编辑 郑晓燕

猜你喜欢
道德修养法律意识法律法规
法治意识融入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策略探究
论荀子虚壹而静道德修养方法
韩中法律法规翻译研究
韩中法律法规翻译研究
加强高中生法律意识教育的对策
“民间网络反腐热”冷思考
论提高中学生的法律意识
装配式建筑相关法律法规的研究
网络语言暴力现象及对策分析
提高法律意识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