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何海霞先生的画作常常带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在其刻画伟丽雄浑的西北地域风貌的作品中更能体现出来。本文通过整理何海霞先生的生平记事与代表画作,探究何海霞先生艺术创作中地域性特征的表现,从构图、笔墨、技法的变化等方面对何海霞艺术作品进行深入了解。
关键词:何海霞;艺术创作;地域性特征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2-0-02
近年来,地域性艺术史研究是国内外艺术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1]。差异化的地理环境、民俗风情使人们养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与审美习惯,进而滋养出不同的文化生态与艺术风格。这些深刻而独特的地域文化元素为地域性绘画注入有益因素,从而催生了地域性的绘画流派,推动了中国艺术一百多年来的整体繁荣。
“长安画派”是在陕西省独特的自然地理特征和文化历史影响下诞生的地域性绘画流派。古往今来,西安一直是帝王的都城,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遗产丰富,包括半坡彩陶、秦兵马俑等,这些艺术作品无不展示了当地独特的地域特征和文化优势。因此地域性的文化形式——雄浑粗犷的西北自然风貌,是“长安画派”画家们艺术创作的主要灵感和源泉。“长安画派”的作品大多画风浑厚,用墨骨高气雄,笔墨挥洒间流露出的都是陕西地域特有的黄土精神与红色文化,同时体现了陕西人民淳朴、进取的精神。与其他地域性绘画流派一致的是,“长安画派”在审美取向、创作观念、艺术语言及风格上都体现出承上启下的趋同之处。何海霞先生作为“长安画派”的创始人之一,对西北风貌如雄伟的华山、朴厚的黄土高原有着独特的艺术理解与创作呈现。
1 水墨韶秀的陕南创作
1951年春,何海霞由重庆迁居到西安,并在陕西省这片黄土地上生活、创作长达三十年。粗犷大气的西北地理特征使得当地人养成了特有的行为习惯,与相匹配的地貌、建筑、景观等特征结合,共同形成了独属于西北的雄浑性格特质[2]。踏入西北地域后,何海霞被西北风貌中所蕴含的豁达气质所触动,在临摹了大量名家画作后,与赵望云、石鲁等人展开了西北写生之旅[3]。在不断写生练习的过程中,何海霞师法自然,真切地感受到了西北山川的苍茫雄奇、粗犷雄浑之美,他的审美偏好从画卷上的山水之美逐步转向现实山川的崇高之美。何海霞先生的绘画技艺成熟于这一时期,留下的画作大多个性鲜明、立意雄奇、骨体刚强、笔法雄健、气魄壮阔。
何海霞在陕南区域创作了《锦绣山谷图》《陕南山水》《陕南景色》等作品,这些作品的特点被总结为“水墨韶秀,山村可爱”[4],如诗中“绝句”,有“风”之韵(见图1)。1963年,何海霞再次进入陕南山区写生,完成了《桑山行》组画、《丹凤山区》等作品。由此,何海霞开启了“新青绿山水”风格的探索,新中国波澜壮阔、秀美无遗的山河气象在何海霞青绿山水的创作中逐渐显现出来。
2 墨色清雅的陕北创作
陕西省的山川兼具中国的南北风貌,在陕西省生活与创作的三十年间,何海霞穿梭于“陕南”与“陕北”这两个地理板块和两个文化板块之间,逐渐领略到蕴含华夏山川之美的地域绘画特色。1961年秋,何海霞、石鲁、赵望云等人在北京组织了一次巡回画展,画展主题内容丰富,有人物画、花鸟画、山水画等。在众多主题中,最具特色的是陕北勤劳、淳朴的农民画以及画风古朴的山水画,绘画展现了陕西地区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这些作品展现出浓烈的时代精神、鲜明的地域特色、引人共鸣的生活气息、雄浑厚重的气势以及别具一格的艺术语言,不仅受到观众认可,在当时的艺术界也深受好评,“长安画派”由此扬名。1979年,何海霞创作画作《陕北晨曦》(见图2),该画墨色清丽淡雅,与《陕北清秋》等作品风格相近,体现出何海霞身处陕北地域宁静致远的心境以及对不同画风不断求索的精神。
3 色墨交融的秦岭创作
秦岭位于陕西中部,北临关中黄土高原,风光秀丽,有“华夏脊梁”之称。何海霞在1956至1965年间曾登上秦岭三次,登上华山四次,去过陕北五次,几乎游览了陕西全境。极具地域特征的文化资源与自然风景资源促成了何海霞先生的艺术转型,孕育了他浑厚大气、苍茫厚重的山水画风。因受到“长安画派”实践精神的影响,何海霞与同伴多次进入深山中生活,通过绘画表达生活,不断探索中国山水画的新程式,形成了自己个性鲜明的艺术风格与流派。该时期的代表作如《飞跃秦岭》,画卷中乱山清奇,高木缜密,有“长歌”之美(见图3)。在三秦大地上,何海霞凭借当地独特的风土人情和地域文化,以及自己的不断探索和创作,跳出了传统北方山水画的审美架构,创造出大量构图创新、笔墨浑厚、色墨交融、气势磅礴的优秀绘画作品,使得中国画中的北方山水题材呈现出一种生活化的情趣和全新的面貌。
4 神形兼备的华山创作
在陕西生活的三十年间,何海霞对华山的喜爱可谓有目共睹,他赞美华山是我国西部一朵永开不败的奇花,称朴茂雄秀的华山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何海霞先后八次深入华山写生,并以华山为绘画题材,创作了许多传世之作。“既得华山之形,又得华山之神”,他将自己的视觉感受转化为笔下气势非凡、磅礴壮丽的笔墨,在画作中淋漓尽致地展现出“自古华山一条路”的奇伟陡峭山势。何海霞在此阶段常以泼彩和青绿山水为基础技法,强调线条和结构的运用,以此来展示华山变幻莫测的景象。中国国画院原院长龙瑞曾这样评价何海霞先生的画作:“他以深厚的传统功力和独特的观察角度,体现了北方山水的独特魅力。”
华山上的何海霞创作风格独特,突破了以往技法的限制,笔墨气势磅礴,展现出了雄伟壮丽、积极向上的精神内涵。何海霞先生创作的《峰插天界外》(见图4),用墨流畅飞扬,构图上恢宏大氣,以险峰为中心,云梯陡峭直上山顶,以行笔有力的粗墨线勾勒山石轮廓,浓墨重彩,蔚为大观。由于华山在日光下呈现出绚丽夺目的峥嵘景象,何海霞又在峰顶上多添了一抹淡橙色,不仅使华山看起来更加巍峨笔挺,也在一定程度上营造出紫烟环绕、暖阳晕染的氛围,展现出画作的宏大格局。
5 技法革新的黄土高原创作
受特殊的气候与水土环境影响,历史上的黄土高原多呈现出干裂、荒芜的地域风貌,这与讲究清新、湿润的传统山水画相矛盾。干裂浑浊的地域特征不适用于传统笔墨技法的表现,这也促使何海霞开始对中国传统的山水创作进行新的思考与尝试。何海霞有效结合了传统笔墨技法和现实地域特征,在自己的画作中引入多种技法,包括泼彩、碰色、青绿、泼墨、金碧等,不断寻找新的笔墨形式,完成了《陕北高原处处歌》《大地长春》等多幅描绘黄土高原的经典画作。其中,《陕北高原处处歌》是何海霞在20世纪70年代初完成的宏幅巨制,他把古今绘画技法结合起来,用长卷画幅再现了陕北高原的山、塬、河流,画卷中布局独具匠心,行笔气势磅礴,色墨相生,向人们展示了黄土高原特有的萧索荒凉、高远空旷的地域特征。何海霞认为,墨色与敷彩是中国山水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创作环节,他将重点放在了墨色的保存上,比如用颜料来填补、展示笔墨,然后对画面进行大染,起笔与落笔之间体现其丰富的绘画经验。
1959年何海霞创作的《征服黄河》[5],与过往作品相比,画作视野开阔,笔力娴熟。作品《征服黄河》以黄河水为绘制对象,在艺术创作中融入了“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意境,基于浪漫主义的绘画技法描绘现实生活,用细致、紧凑的笔墨勾勒出高耸的桥梁,以奔腾浑浊的黄河水映衬人们穿梭自然、驯服浊龙的壮观景象,表达出那个时期劳动人民不畏困难的精神与凌云壮志(见图5)。
6 结语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艺术形式趋向多元化。与之对应的,传统艺术样式面临着传承困境,地域文化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趋同现象。在此背景下,更多的学者提高了对于地域文化的重视程度。地域艺术之间的多元化及差异性,本质是文化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同时也是促成文化发展现状的重要原因。“长安画派”作为地域性画派,以陕西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为依托,积淀当地独特的地域风貌特征和审美精神,主张“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绘画理念。以何海霞为代表的“长安画派”画家,在深入研究传统艺术、传播地域文化的同时,不断在表现技法上进行创新,完成了很多具有地域特质的优秀艺术作品,推动了西北画派的发展。在这片黄土地上,何海霞用多彩的笔墨描绘出自己对自然、生命的深层次理解,巍峨雄伟的华山、苍茫浑厚的秦岭、古朴空阔的黄土高原,无不化作其创作灵魂,增强其艺术感染力,赋予其时代气息,提升其审美意蕴。何海霞先生在创作中表现出的悠远而雄壮的画境,对绘画不断革新的追求,对当今研究美术学理论、推动美术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西洁.“长安画派”的地域文化特质[J].公关世界,2017(20):110-113.
[2] 何宇婧.何海霞长安时期艺术转型影响因素与创作研究[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9,36(04):150-153.
[3] 徐子婧.何海霞笔下的人文风光[N].中国文化报,2020-04-19(003).
[4] 王鲁湘.快意还乡:何海霞的庙堂山水之路[J].收藏,2018(07):56-63.
[5] 何海霞.何海霞作品[J].國画家,2021(01):2-3.
作者简介:张斐琨(1999—),女,陕西西安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美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