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工程测量学科“三教”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2021-08-27 05:27王水华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1年12期
关键词:测量中职教材

王水华

[摘           要]  在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背景下,从阐释中职工程测量学科“三教”改革的提出背景与基本含义入手,针对现阶段“三教”改革存在的不足进行概要分析,围绕打造结构化教师团队、加快一体化教材建设、推动混合式教学实施三个层面,探讨了“三教”改革的实施路径,并对“三教”改革实施的保障进行延伸思考,以期为职业教育改革及其创新发展提供参考价值。

[关    键   词]  中职学校;“三教”改革;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12-0210-03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要求的提出,为“三教”改革提供了逻辑起点。“三教”改革强调以教师为主体、以教材为载体、以教法为路径,依托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化教学与生产实践的密切结合,提高职业教育的针对性与实用性,培养出兼具职业技能与道德修养的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更好地践行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一、中职工程测量学科“三教”改革的提出和含义

(一)“三教”改革的提出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要着眼于‘教好,围绕教师、教材、教法推进改革,探索形式多样、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在此背景下,“三教”改革成为教育体制改革深化的重要决策部署,其本质在于提升教育质量、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1]。

(二)“三教”改革的含义

“三教”改革主要指在教師、教材、教法三个方面进行改革,深入教与学的各环节进行综合性改革,解决“谁来教”“教什么”“如何教”等核心问题,引导师生积极参与到改革进程中,实现教材更新与教法改进,提升教学质量。将“三教”改革贯穿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能够有效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对于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

二、现阶段中职工程测量学科“三教”改革存在的不足

(一)师资方面

中职学校现有教师数量仍无法满足教学需要,教师结构不合理、来源较为单一,且缺乏完善的教师队伍管理、运行与培训机制,在教学能力与专业素养建设上呈现出良莠不齐的问题,校企双向流动受阻。

(二)教材方面

现行教材体系更新速度缓慢,教材内容与企业生产实践脱节,且不同学校、专业在教材选用上缺乏统一规范,未能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现良好衔接,进一步影响到人才培养效果,无法为学生职业能力发展提供指导价值。

(三)教法方面

在教法上侧重于以理论知识教学为导向,以教师作为课堂教学主体与核心,知识教育与技能培训间呈分离状态,难以实现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有效监督与指导。

三、中职工程测量学科“三教”改革实施路径的探讨

(一)以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为载体,打造结构化教师团队

1.进行模块化课程设计

(1)以工程测量员岗位能力为核心,构建模块化课程结构

“三教”改革的实施首先应以教师为主体进行有效切入,针对教师现有“独立作战”的教学模式进行调整,引导教师基于分工协作模式探索模块化教学实施路径,依据“三教”改革需求打造高水平、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借此为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坚实的师资力量保障。以工程测量学科为例,教师应以工程测量员作为人才培养方向,以岗位能力为核心要素,基于“课程─模块─项目─任务─知识点(技能点)”模式构建模块化课程结构,各模块结构完整,彼此保持独立,最大限度满足建筑工程施工、市政工程施工、建筑设备安装等多个专业领域、职业岗位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最终指向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对接工程测量相关标准,科学选取课程内容

在课程内容体系设计上,教师应遵循现行规范标准,以工程实际情况作为参考,引入全站仪、无人机、RTK等高精度测量仪器与先进技术进行课程内容体系的丰富及更新,在巩固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基础上面向综合素养培育维度,将测量技术质量管理、资料管理、安全管理等内容融入教学体系中,增强教学内容的体系化与前瞻性,为学生专业技能与综合素养的提升提供有效载体。

(3)落实课程育人要求,进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课程思政”的实施对于中职学校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提出了迫切要求,中职学校应积极推动“专业+德育”一体化教学环境的建构,以专业课程教学、实习实训环节为载体,引入企业标准化作业流程、7S管理理念、先进企业文化等内容,在巩固锻炼学生专业技能的基础上深化职业素养培育目标。同时,应当加强对“德育+专业”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渗透“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勇于开拓、凝心聚力、无私奉献和追求卓越”的测绘精神,并将职业道德规范、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融入教学设计中,引导学生利用自身行动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终身学习、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以此落实课程育人目标[3]。

2.打造由“教学名师+行业专家+双师型教师”组成的多元结构化课程团队

在结构化教师团队建设上应秉持多元化原则,由学校专任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共同组建“双师型”特色教师团队,聚焦专业群建设深化校企合作机制。在校内层面,由学科带头人、理论授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组成的课程团队,聚焦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维度为学生提供理论教学、实践指导与综合项目训练等教学服务;在校外层面,从企业选拔至少2名具备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高级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面向研究、技能两个维度落实对学生的实践教学、实习指导及提供专题讲座等。与此同时,学校需培养教学名师作为专业带头人,组建名师工作室,依托校企合作、课题研究等活动为教师提供成长平台,引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发展;还需培养具备高精尖技术技能的行业专家,成立技能技艺传承平台、技能大师工作室、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等,以真实项目为载体提升教师的教科研与职业能力。

3.实施模块化课程教学

模块化课程教学是指将课程划分为若干模块,各模块彼此间保持独立,均含有特定子功能,依托某种方法将模块组建成为整体,以此达成教学目标、满足立德树人的要求。例如在中职工程测量学科教学上,围绕高程控制测量、平面控制测量、地形图的测绘与应用、民用建筑施工测量、市政工程施工测量五个模块开展教学;在技能提升模块设计上,涵盖高程的传递与测设、水平角与水平距离的测量与测设、点的平面位置放样、地形图的识图等模块;在企业项目包设计上,包含探地雷达、RTK、无人机等新工艺案例、新技术、新操作规范等项目包。依托模块化课程教学的实施,可实现专业教学与企业关键技术岗位的密切衔接,形成协同交互的教学共同体,既有助于提升教师综合能力,同时也能够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支持。

(二)以一体化教材建设为载体,加快教材改革与建设

1.教材开发全方位全过程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教材时代特色鲜明

首先针对教材开发的方向进行重点把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等文件精神与现有人才培养方案相结合,并且将测绘精神、职业素养、道德规范、工匠精神等课程思政元素融入现有教材内容中,构建具有新时代特色的中职教材体系,引导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校企合作共同开发,教材内容兼具职业性、先进性与前瞻性

基于校企合作机制进行教材内容创新与教学资源开发,以“双师型”教师团队为平台,由企业教师结合企业一线生产现场与岗位工作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内容的补充,并充分利用合作企业提供的真实照片、视频等资源丰富的教学素材,由校内教师结合教学要求补充理论要点、完善教学设计,引入关于探地雷达、RTK、无人机等行业新知识与新发展动向,更好地增强教材内容的职业性与前瞻性色彩[4]。

3.纸质教材与数字资源、数字课程、云空间课程四位一体

在“互联网+教育”模式全面推广背景下,中职学校应在现有纸质教材的基础上强化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依托统一教学平台进行图片、动画、视频等资源的共享,组织教师共同完成多媒体课件、网络在线试题库与微课视频的开发,并且在人机交互、知识呈现形式等方面进行优化设计,依托立体化教材打造精品课程、开发虚拟仿真教学软件,保障更好地優化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体验,满足其个性化学习需求。

4.以典型工作任务划分教学任务

在教学任务的形式设计上,应当借鉴企业真实生产项目的运作流程进行教学任务的设计,以手册式、活页式教材为指导向学生解读项目实施的工具、流程与路径,以此完成职业化学习情境的建构,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提供充足空间。例如在基于全站仪和RTK测绘教学楼平面图这一教学任务,教师在安排教学任务后,由学生基于任务目标解读、平面控制测量、平面碎步测量、借助南方cass软件出图等流程推动项目实施,最终在学习成果评价环节总结学习经验、反思不足,实现对学生专业素养与综合技能的训练。

(三)以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为载体,推进教法改革有效实施

在教学方法改革上,主张推行“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聚焦能力本位,以学习者为中心开展教学工作。具体来说,应围绕知识传达、知识传达与知识运用形成技能、综合技术技能形成三个层面的目标进行A、B、C三类课程的建设,要求教师综合运用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流程与教学形式的改造,基于微课、慕课等智慧学习平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与个性化发展提供充足空间,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由传统知识型课堂向智慧课堂的顺利转型。以《全站仪测量水平角》课程为例,学生在课前登录在线学习平台完成全站仪的认识与安置的复习巩固工作;提前预习测回法测水平角的外业操作流程与内业计算表格的填写;在课中通过扫描二维码完成签到,提升考勤效率,教师将结合学生的课前自学情况进行重难点内容的集中探讨与针对性讲解;课后学生在平台上提交作业,教师完成作业批改,师生可通过学习平台进行在线交流,便于教师更好地为学生提供针对性指导,满足个体学习需要。

同时,引入VR/AR虚拟现实技术手段构建虚拟仿真实训环境,基于校企合作构建远程空中课堂,依托远程教学、现场录播等形式为学生提供产业教师、工匠大师等高质量授课资源,并且实现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动态跟踪,及时调整授课内容,完善教学评价设计,借此进一步营造课堂教学的新形态[5]。

四、中职工程测量学科“三教”改革实施保障

首先,要创新教师评价机制。从测量学科师资队伍建设层面入手,聚焦教学、科研、实训、社会服务四个维度健全教师考评激励机制,面向不同岗位落实差异化考评机制,构建集教师自评与学生评价、同事互评、企业评价于一体的多元评价机制,发挥考评机制对教师的约束与激励作用,积极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增强教师队伍建设活力。

其次,建立科学的学科教学反馈改进机制。在教务处的统一协调下,建立中职工程测量学科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构建成果导向的常态化监测机制,依托大数据、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等新一代信息化手段,对教师、教材、教法以及学业评价、毕业生就业等数据进行分析,形成可视化的数据分析结果,衡量教育教学的有效性,不断优化和完善培养目标和培养过程,推动中职工程测量学科“三教”改革的持续推进。

再次,从教学标准体系开发入手,应面向专业教学、课程建设、顶岗实习、实训条件、师资团队等层面构建一体化标准体系,系统提升教学质量。

最后,还应以学生为主体,积极推广智慧课堂与混合式教学模式,实现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有效介入,依托实际的岗位任务,在探究解决实际工作问题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达成“三教”改革的目标。

总体来看,中职工程测量学科“三教”改革的实施已取得一定成效。一方面体现在教学效果上,在理论教学层面使学生的学习时空由课堂向课前、课后两个方向延伸,结合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情况进行教学设计的调整,依托网络教学平台强化师生、生生互动,借助过程考核实现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动态管理,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实践教学层面选取真实在建工程作为实训项目,严格依据企业标准落实对学生的指导与作品评价,将企业文化、工匠品质与工匠精神融入实训过程中,同时将学生合标的实训作品为企业所用,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获得感。另一方面体现在教师能力提升上,教师的模块化教学设计与实施、课程开发、实习实训指导、技术技能创新、团队协作、服务社会等综合能力均得到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唐克静,胡立群.对工程测量课程改革实施的探索[J].四川水泥,2019(11):318.

[2]孔达,姜艳,王笑峰,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的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6):18-20.

[3]张亚利,刘星,高攀,等.面向大类培养的工程测量教学改革探索[J].地理空间信息,2020(4):137-138.

[4]纪凯.课程思政在教学能力大赛中的探索与实践:以《工程测量技术》课程高程放样为例[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6):113-115,136.

[5]姚彦欣.融入创新创业的《工程测量》课程改革与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21):222-223.

编辑 栗国花

猜你喜欢
测量中职教材
“课程思政”下中职《基础会计》的教学改革
教材精读
新疆中小学和中职学校全面开学
二十四节气简易测量
多媒体技术助力中职美术教学
日出日落的观察与测量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中职数学作业批改中的问题及对策
你所不知道的测量秘密
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