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雪红
摘 要: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产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国家粮食安全。在生产过程中,优化栽培技术,对病虫害进行综合防治是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的重要措施。以甘肃陇南地区徽县为例,根据小麦生长发育特点及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对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措施进行总结,以期为减少病虫害、提高小麦产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麦;高产栽培;病虫害防治
文章编号: 1005-2690(2021)12-0043-02 中国图书分类号: S512.11;S435.12 文献标志码: B
徽县地处秦岭南麓、嘉陵江上游的徽成盆地,是陇南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境内沟壑纵横,丘陵遍布,属于典型的旱作农业县。冬小麦是当地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分布范围最广、栽培面积大,历年播种面积1.0万~1.2 万/hm2,其产量占全县粮食作物总产的50%以上,是全县城乡居民的主要口粮。该区域是我国条锈病生理小种最重要的越夏易变区,对小麦品种的抗性要求高,因此,生产管理面临多重挑战。因此,针对徽县小麦品种选择、播种、田间管理及病虫害防治进行总结,为减少病虫害、提高小麦产量提供参考[1]。
1 品种选择
正确选择小麦品种是提高小麦产量的关键步骤。根据当地多年的生产经验,总结出了在选种时要坚持“以抗锈稳产为前提、优质高效为目标,多品种、多抗源、快上快下、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确立了品种上以兰天系、天选系为骨干系,搭配其他抗性品种,近年来重点推广兰天33号、兰天34号、兰天35号、兰天36号、天选51号、天选53号、天选54号、中植7号等品种。
2 播前准备
2.1 深耕整地
选择土层深厚、土质疏松、土壤肥沃的川平地、梯田等土地。深耕细耙,耕深25~30 cm,耕透耙透,做到深、细、平、净,无明暗坷垃,达到上松下实,增加土壤蓄水保墒能力。
2.2 种子处理
播种前进行拌种处理,用杀虫剂和杀菌剂混合拌种,不仅可防治小麦苗期病虫害,还可有效减轻小麦后期病虫害的发生。建议使用15%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量0.15%进行拌种,即每50 kg种子拌药75 g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60~80 g拌小麦种50 kg,要求拌种均匀,拌过药的种子必须当天播完。
2.3 施足基肥
合理施肥是保障小麦正常生长、充分利用肥料的关键,在目前农家肥不足的情况下,建议推广秸秆还田技术。将玉米、小麦等秸秆先切成5 cm左右的碎段加2 kg秸秆腐熟剂(方法是将秸秆腐熟剂与适量细土拌匀后撒施于秸秆上 ,同时撒施5 kg尿素),再结合深耕灭茬埋入土壤。播前每667 m2地施优质复合肥20~25 kg或小麦专用肥30~40 kg。
3 播种
3.1 适期播种
适期晚播,有利于减少秋苗侵染机率。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徽县一般适宜小麦播期应该在寒露与霜降之间,过早、过晚都不利于小麦丰产群体结构的建立,要改变山区群众“白露高山麦”的传统种植习惯[2]。
3.2 确定播量
小麦播量根据品种特性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徽县根据地力情况和种植习惯将基本苗控制在300 万株/hm2以内,立冬前种植的要适当加大播种量。
3.3 播种方式
采用小麦宽幅匀播机播种的地块,要提早检查宽幅匀播机质量,调试好播种量,严格掌握播种速度(2档速度)。播种深度3~5 cm,播幅10~12 cm(指播种机耧脚底部宽度,目前生产上采用10 cm、12 cm两种播幅)、空行距(即两个播幅之间的空档)12 cm,行距(=播幅+空行距)22~24 cm。进行人工撒播,要保证深浅一致、行距一致,实现苗全苗匀。
4 小麦冬季管理
冬小麦在播种后4~5 d陆续出苗,为确保苗齐,出苗后及时观察,对缺苗断垄的地方要及时补种,补种最好将种子浸种一昼夜,以缩小田间苗龄差距,也可在小麦3~4叶期,从苗密的地方间苗补种到苗稀的地方,移栽时要掌握好覆土深度,做到“上不压心,下不露白”。
适时浇好越冬水,不仅可以塌实土壤,有利于麦田贮存水分,还可促进越冬期小麦根系发育,巩固麦苗健壮分蘖,有利于幼穗分化,提高地温,保证麦苗安全越冬,同时起到冬水春用、防止春旱的作用。越冬水一般在日平均气温下降至4~5 ℃、昼消夜冻时灌水。
越冬前为确保麦苗安全越冬,防止小麦生长过旺,可通过镇压抑制旺苗地上部生长,促进根系下扎,起到提墒、壮苗以及促根、增蘖的作用,同时,镇压会使麦根与土粒接触更加紧密,增加了小麦根部稳定性,增强了小麦过冬能力。
5 春季管理
5.1 及时清除杂草
及时防治麦田杂草,当小麦在起身前,每667 m2用2,4-D丁酯40 g或杜邦巨星1 g兑水25 kg叶面喷雾,防除麦田杂草。
5.2 适时化控
对群体过大、生长偏旺的麦田要及时控制,防止徒长,促进根系生长,可用40%矮壮素进行叶面喷雾,能够起到抗病、增分蘖、增粒重、增产量的作用。
6 中后期管理
6.1 适時喷施叶面肥
对于肥力较低的田块,在小麦生长后期容易脱肥,造成小麦早衰,影响小麦正常生长,降低产量,要根据小麦生长情况进行叶面追肥。可在扬花期或灌浆期喷施7.5~15 kg/hm2 尿素和3 000 g/hm2磷酸二氢钾,间隔5 d,连续喷2次。
6.2 做好“一喷三防”
在小麦穗期将杀虫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或微肥、抗旱剂等)混配,同时防止病害、虫害、干热风、倒伏等,一般在4月下旬到5月中旬之间,“一喷三防”要根据田块病虫害发生情况选择药剂,也可在防治同时加入磷酸二氢钾或尿素补充小麦营养。
7 病虫害防治措施
7.1 徽县小麦常见病害及防治方法
7.1.1 小麦条锈病
小麦条锈病传播速度快、分布范围广、危害严重,早期感病直接导致叶片绿叶面积减少,叶片早衰,影响正常的光合作用和植株生长,一般发病导致减产20%~30%,严重时导致绝收。徽县是我国条锈病的核心越夏区,因此,条锈病是陇南地区小麦病虫害的重要防治病害。目前防治条锈病最为有效的方法是选择抗病品种,但是研究表明,部分抗病能力强的品种也有可能感染病菌。条锈病孢子很轻,可远距离传播,且能在小檗上进行有性繁殖,因此要清除麦田周围的小檗,防治有性世代的发生,同时要根据当地种植情况科学布局,减少条锈病。其次进行小麦拌种,比较常用的药剂有粉锈宁,也可以使用三唑醇和戊唑醇等药剂。如果田间发生小麦条锈病要早发现早治疗,防止损失加大,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主要包括氟环唑、丙环唑、三唑酮、烯唑醇等,用植保无人机和机动喷雾器进行喷雾防治。
7.1.2 小麦白粉病
小麦白粉病在小麦的各个生育期都可发生,主要为害叶片和叶鞘,导致叶片变黄枯萎,严重影响小麦产量。白粉病的防治首先要选用抗病性强的品种,也可选用咯菌腈、苯醚甲环唑、噻虫嗪拌种剂进行拌种,田间发生白粉病可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8 g/667 m2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5 g/667 m2进行喷雾。
7.1.3 小麦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也是一种典型的气候型病害,多发生在穗期多雨、气候潮湿的地区,在大流行年份病穗率在50%~100%时,可减产10%~40%;一般流行年份病穗率在30%~50%时,可减产5%~15%,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同时病粒中产生的毒素还会引起人畜中毒,影响小麦质量。防治方法:一是通过深耕压埋秸秆等病残体来减少病菌侵染来源。二是实行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氮肥后移,避免偏施,适当增施磷钾肥和微肥,以提高小麦的抗耐病能力。三是开展化学适期防控。选择渗透性、耐雨水冲刷性和持效性较好的农药,视发病情况间隔5~7 d防治1次,连续用药2~3次,以确保防控效果。
7.2 徽县小麦常见虫害及防治方法
7.2.1 小麦蚜虫
麦蚜虫是小麦的主要害虫之一,对小麦进行刺吸为害,影响小麦光合作用及营养吸收、传导。小麦蚜虫的防治可用 40%氧化乐果50~75 g/667 m2、5%蚜虱净40 g/667 m2、20%灭扫利50 g/667 m2,兑水40~50 kg喷雾防治。
7.2.2 麥红蜘蛛
麦红蜘蛛以成、若虫刺吸麦苗汁液,被害麦叶出现黄白色小点,受害叶以后变为黄色,严重时植株矮小叶片枯黄,植株生长不良,不能正常抽穗,甚至干枯而死。防治方法:一是因地制宜进行轮作倒茬,麦收后及时浅耕灭茬。二是药剂防治。为害初期用1.8%阿维菌素乳油10~15 mL/667 m2兑水50 kg,均匀喷雾;或20%哒螨灵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兑水50 kg均匀喷雾。
参考文献:
[ 1 ] 王万泉.河南焦作市优质小麦高产栽培技术[J].农业工程技术,2019,39(32):74.
[ 2 ] 张礼军,鲁清林,白玉龙,等. 甘肃小麦品质的区域间差异和利用潜力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19(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