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文华
摘 要: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其农产品的种类十分丰富,耕种面积也十分广阔。在各类农作物中,小麦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不仅为我国人民提供了丰富的粮食,同时也促进种植地区的经济发展。目前,我国人口在不断增长,粮食需求量也随之增加。为了解决国人的粮食问题,同时促进农业的发展和进步,要加强小麦栽培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采取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措施,促进小麦产量和质量的提升,就此问题进行了相关的阐述和分析。
关键词:小麦;种植技术;病虫害
文章编号: 1005-2690(2021)12-0037-02 中国图书分类号: S435.12;S512.1 文献标志码: B
小麦、玉米和水稻是我国三大粮食作物,小麦主要用来食用或制作饲料。小麦的品种较多,包括冬型、半冬型和春型,不同的品种需要在不同的时期进行种植。小麦属于日照作物,对阳光量的需求、光照条件会直接影响小麦的生长。在光照充足的情况下,小麦抽穗可以更加结实。所以,在实际种植过程中,要提升小麦的质量和产量,最主要的是确保小麦拥有足够的光照。此外,病虫害防治也是十分重要的工作,常见病虫害包括小麦蚜虫、叶锈病、黄萎病等,这些病虫害问题会直接影响小麦的生长和产量,所以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
1 小麦生长环境和品质标准
1.1 生长环境
种植小麦要确保土层深厚,对耕种结构有一定的要求,通过良好的耕种确保水分的积蓄和肥力的保持,为根系提供一个良好的发育空间。土壤结构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3个部分,与土壤温度、营养程度、水分等有直接关系。小麦主要包括冬型、半冬型和春型。适应期的日平均温度分别为16~18 ℃、14~16 ℃、12~14 ℃。温度主要受经纬度、海拔等因素影响,海拔和纬度较高的地区气温比较低,所以要尽早播种[1]。小麦是长日照作物,每天需要保持8~12 h的光照时间,如果日照不足,则会影响小麦的抽穗,造成小麦品质下降,影响其生长。
1.2 品质标准
要提升小麦的品质,首先要明确小麦的品质标准。小麦加工和食用品质最重要的标准是小麦籽粒的软硬程度,且其与小麦培育、市场定價等方面有直接关系。小麦硬度就是碎籽粒时受到的阻力,小麦硬度变化会影响小麦的制粉数量、质量、工作效率等,硬质麦胚乳中淀粉粒和蛋白质基质密实,所以对研磨的要求较高,耗能也相对较多。但是硬质麦胚乳的出粉率也比较高,小麦麸星较少,整体色泽也较好,可获得较高的市场定价。通常可以采用压力法、研磨法、近红外法等方式来测定小麦的硬度。国家粮食局要求,根据法律要求,必须要强制性标准化执行小麦国家标准,不符合标准的产品都被禁止生产、销售和进口。
2 小麦种植技术
2.1 品种原则
在实际种植过程中,要保障小麦的产量和质量,应选择品质优良的小麦品种,坚持择优而选的原则。通常,高品质的麦种都具有较强的生长能力和适应能力,有助于促进产量的提升。在实际种植过程中,要确保品种类型符合要求,还要对气候特征、土壤条件、光照条件等因素进行分析,确保小麦品种与种植环境相符,进而保障产量和质量,提升小麦种植的经济效益。北方主要种植冬小麦,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北,长城以南,这部分区域的小麦产量较高,占据全国小麦产量的1/2。南方主要种植水稻,冬小麦可以提升复种指数,也能促进上市产量的提升。在品种选择的过程中,根据耕作水平和习惯,对于高水肥地区,需要选择具有较强抗倒伏能力和分蘖力的品种,包括致胜5号、黄源1号等;对于干旱地区,要选择抗寒能力强、分蘖中等、植株较高的品种,如衡观35。如果与经济作物套种,则可以选择株型紧凑的中熟或早熟品种[2]。在品种外观方面,主要对株高、株型等进行考虑,要转变购买浅秆大穗的观念,应根据本地生态进行选择,确保品种的综合抗性良好,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增产、增量。
2.2 因地制宜
在选择了合适的品种之后,要为播种做好准备。要提升小麦的产量和质量,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的种植原则,这是所有作物种植的基本原则。例如,在山区丘陵、湿润土壤等地区,难以进行机械种植,可采取人工种植或人机结合的种植方式。平原地区则普遍采用机械种植的方式。要根据小麦品种和生长特性选择播种时间,确保小麦可以在良好的环境下进行生长,既可以保障小麦健康,也能降低成本投入,促进播种效率的提升。根据实际的气候条件、土壤墒情等要素,对播种方式进行选择,同时合理控制播种深度,确保麦苗整齐、健壮地生长。播种时间根据品种和特性进行选择。如果过早播种,则会造成气候、温度不足,容易出现冻死、弱苗等问题。如果播种过晚,则会影响生长量,造成产量不足。小麦产量通常与播种时间、方式有直接关系,所以一定要详细考察当地的环境、气候、温度等条件,然后科学选择。通常,冬小麦在3—10月份播种,第2年4—5月份收割;春小麦通常在1—2月份播种,8—9月份收割。小麦可以采用条播、撒播、穴播等多种播种方式,为了保障产量和质量,在播种前应该先晒种,播种时控制播种深度,通常在3 cm左右,太深会影响生长,太浅则影响水分吸收。
2.3 耕作处理
在播种完成后,要根据小麦的生长情况采取有效的耕种处理措施。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轮作、合理用地等原则,促进小麦产量的提升。在降水少、干旱、风大的地区,要采取防风固沙的种植措施,减少水土流失,同时应用有效的免耕技术,采用粮草轮作的方式来促进土地肥力的增长。此外,可采用节水灌溉的方式来节约水分,保障土壤含水量,为小麦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在降水量较大、土壤含水量较高的区域,需要采取排水降渍的措施,常用的方式为三沟配套,分开进行排水和灌溉,对湿害问题进行重点治理。广泛推广秸秆还田理念,促进技术的应用,在播种前进行深翻整地,将秸秆深埋在土壤内,提升土壤肥力,同时控制杂草的生长数量,为小麦产量的增加奠定良好的基础。
2.4 施肥收割
在提升小麦产量的过程中,肥料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科学合理的施肥,可改善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确保土壤结构合理,为小麦的茁壮生长提供更好的条件。在施肥过程中,要对数量、种类和方式进行科学的选择和合理的控制,具体要结合小麦品种、目标产量、土壤条件等进行规划和安排。具体施加比例,要根据小麦的品种进行规划。小麦普遍在北方种植,北方降水量较小,可以采用深施肥的方式,在小麦播种前施加有机肥和化肥。拔节肥要根据小麦的生长情况进行施加,如果分蘖少、苗情差,则可以提早施加拔节肥,反之则可以晚施。北方5月份会出现干热风天气,为了避免干热风危害,可以选择0.2%磷酸二氢钾叶面肥,施加次数为1~2次,效果比较明显。
3 小麦病虫害防治
3.1 农业防治
在小麦种植过程中,必须要采取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措施,这样才能确保小麦健康生长,进而促进产量和质量的提升。农业防治是比较常用的防治方式,通过轮作的方式来降低小麦发生病害的概率。农业防治要从多方面入手,包括选择优质品种、做好田间管理、增加腐熟有机肥、轮作倒茬、选种晒种等等。在轮作方面,可采用小麦-玉米的轮作方式,通过轮作方式可避免病原积累,保持土壤养分平衡,进而减少病害问题[3]。在田间管理上,要根据气候条件、种植要求等采取合理的管理措施。在冬季,要做好浇水工作,确保麦苗可以顺利越冬,为确保早春墒情奠定基础。在返青期、起身期应该做好划锄处理,确保通风和墒情良好,促进地温提升,使小麦根系可以良好地发育,进而促进小麦抗性的提升。开花到成熟期间,应注意控制土壤含水量,病害会影响小麦品质,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
3.2 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就是利用光、热、机械等方式捕捉害虫、清除杂草,为小麦生长营造良好的环境。例如,可以采用频振式杀虫灯来杀灭喜光害虫,也可以采用悬挂粘虫板等。物理方式对人工需求较大,但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且造成的后续影响较小。
3.3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具有保持生态平衡的特点,在小麦种植过程中,要对周围环境进行保护和控制,利用益虫、天敌饲养等方式来削减虫害问题,具有持久性强、安全环保的特点。
3.4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是见效较快的防治方法,也是比较常用的防治措施。小麦常见的病害包括条锈病、叶锈病、红矮病等,常见的虫害包括小麦蚜虫、金针虫、麦叶蜂等。可以采用药剂拌种的防治方式,减少病原菌。针对秋苗发病比较严重的地区,可以采用15%粉銹宁可湿性粉剂60~100 g。要采用干拌的方式,确保搅拌均匀。
4 结语
在小麦种植过程中,要提升小麦的产量和质量,就要采取有效的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措施。可从选种、播种、整地、施肥等多个方面入手。病虫防治则可以采用农业、物理、生物、化学4种措施,全面确保小麦的健康生长,促进小麦种植业发展。
参考文献:
[ 1 ] 赵志会.小麦种植及病虫害防治技术分析[J].农业与技术,2018,38(2):138.
[ 2 ] 陈海燕,杨可可.小麦高产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J].山西农经,2018(8):63.
[ 3 ] 魏长磊,范海云.小麦种植技术优化及病虫害防治分析[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0(2):205-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