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倢
[摘 要] 在推進我国教育改革的进程中,所谓“三教”改革极大地助力了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步伐,而其对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与目标,加之其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塑造能够产生关键意义,因此,“三教”改革越来越成为教育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工匠精神作为时代发展的推动力量,将其纳入职业院校的教学中不仅具有极大的实践价值,而且能够镌刻在未来各行业工匠人的情怀中成为其探索的精神力量。基于此,将简要分析塑造学生工匠精神所产生的积极意义,并系统阐述应如何基于“三教”改革培育职业院校的工匠精神。
[关 键 词] “三教”改革;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积极意义;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12-0158-02
在我国教育的总体部署中,职业教育在其中占据重要的战略地位,其不仅以一种区别于传统教育的方式吸纳了一部分青年,而且还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输送了无数高素质人才,而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规划中被明确列为塑造大国工匠的重要途径[1]。教师、教材、教法三者同时的改革被统称为“三教”改革,其作为教育改革进程中的一项重要举措,为我国教育事业再攀高峰贡献了重要力量,而其对在职业教育领域开展工匠精神也具有积极价值。工匠精神的塑造不仅能推动学生个人成长,而且对职业教育及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将工匠精神培育纳入职业教育过程既是该种形态教育的特性需求,又是顺应与推动时代发展的重要举措,教育领域应该积极探索两者有机结合的有效方式。
一、将工匠精神纳入职业教育中能够产生的正向价值
(一)人才培育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职业教育院校培育的是未来与社会生产的各行业直接对接的高素质人才,人才队伍的整体质量能够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而工匠精神作为社会生产中珍贵而又不可或缺的精神态度,能够不断精炼社会生产环节及为人民生活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因此,将工匠精神纳入职业教育院校的人才培育规划中,能够大幅度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将其输送至社会生产领域便可以充分发挥其中国制造主力军的庞大力量,从而极大地提升我国生产在国际中的竞争力。
(二)优化社会生产市场品质,提升行业的整体竞争力
尽管企业经营的主要目的在于追求经济利益,但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中,忽视产品质量而盲目追求经济利益的行为已经不可取,因此,企业唯有不断优化产品性能而为人们提供更高的使用价值,才能够树立良好口碑并在行业竞争中立足[2]。将工匠精神融入职业院校人才培育中,能够使生产领域的各企业未来的生产者具备刻苦钻研、自主创新的精神品质,并通过其将可贵的工匠精神融入生产中的每一环节,才有可能不断提升企业产品质量,从而优化行业市场的整体品质。
(三)为学生将来的社会参与提供精神保障
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职业道德精粹,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健全人格的塑造与形成,将其纳入职业教育院校人才培育架构中,体现了院校在传授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职业道德、工作态度的培养,学生在接受工匠精神培育的过程中,通过切身体会工匠精神带给社会及时代发展的巨大力量,并从中获得动力而要求自身传承工匠精神,从而促使其形成认真负责、苦心钻研的匠人态度,为其将来深入社会树立强大的精神做保障。
二、基于“三教”改革在职业院校开展工匠精神培育工作的路径探析
(一)建设承载高度工匠精神的教师团队
首先,为顺利推进工匠精神培育工作,院校可以将社会生产各领域中彰显工匠精神的人员引入教学团队,通过此种方式使学生近距离体会真正参与到社会生产过程的状态,且从这些教师身上寻找精益求精的闪光点。学校可以加大投资力度,为引进的教师团队搭建相关的工作室,为其还原社会生产的真实场景,并采取师徒制等能够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联系的形式进行教学。[3]
其次,利用塑造教学名师的方法提升工匠精神的培育力度。院校为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的针对性培育,可以组织校内具有较高名望、较高研究水平的教师形成培育工匠精神的教学团队。在名师的良好指导及其研究精神等长期影响下,学生会逐渐领会与反思这些教师的职业道德并主动学习此种精神,主动将工匠精神内化为自身学习与未来参与社会生产的动力。
最后,院校为切实提升学生在社会生产中的工匠精神,可以与当地企业合作,从而为其提供实践导师与基地。具体而言,院校可以组织校内专业教师深入企业生产中进行挂职培训,使其近距离接触生产过程而不断更新对生产环节与要求的观念,提高自身实践能力才能够在开展理论教学时游刃有余。除此之外,院校可以定期邀请企业中的技术人员来校内为学生讲解工作,丰富学生对社会生产的认识及深刻感受工匠精神的践行。譬如,对于学前教育专业而言,可以与校外大型幼儿园搭建合作关系,定期组织校内教师去幼儿园体验教学并邀请幼儿园教师来校内为学生讲学等。
(二)选择融入工匠精神的新型教材进行授课
通常而言,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主要载体,其内容体系安排对学生领会知识及认识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关键作用,为有效发挥其作为培育学生匠人精神的基础性意义,院校与教师在规划课程设置时需要选择融入工匠精神的新型教材进行授课。就职业教育选用教材的现状而言,其种类与数量繁多,然而因其尚未形成扎实的教材搭建基础,在教材编辑审核、内容选择及评价等方面仍存在较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且还会出现教材内容与社会生产实践严重脱钩的现象,导致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与行业人才市场需求不符的严重后果。因此,在开展工匠精神培育过程中,院校需要慎重选择教材类型,基于行业人才市场的标准及专业人才培育特点,而选择或自主开发彰显工匠精神的教材,为学生深入学习匠人精神奠定基础。
在自主研发教材时,院校需要搭建高水平的专业团队,從编辑阵容到形式内容都要严格把关,力求使教材内容紧贴社会生产实际状况,对学前教育专业而言,其制定使用的教材需要符合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时代背景及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现状。为此,需要做到如下几个方面:(1)院校要积极主动地构建相关的制度章程,加强对教材编写过程的监督与管理,并搭建负责不同工作的专业团队,完成教材规划、思想政治审核、对事关教材编写的重要事件的审议等工作,以此为培育匠人精神开辟前路[4];(2)院校主动拓宽与当地学前教育机构的合作平台,利用产教结合的方式进行教材编辑,也就是说院校要求机构一同加入教材建设队伍,共同商议决定教材形式、内容安排及体系规划等事项,及时革新教学方法与模式等内容以使学生把握当前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动向,实现教材有效融合专业知识与职业标准的目标,将工匠精神的影响最大限度地渗透至学生学习过程中;(3)教材形式内容要顺应时代发展进行大胆革新,在当前的“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课堂教学早已突破传统教学手段而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信息资源成为全新的模式,因此,在进行教材编写时,规划与建设团队需要为其能够与现代信息技术、网络共享平台等方式结合留有空间,即在为学生展示教材内容时,可以将内容与多媒体设备、图片、视频或音频等更加直观地形成有效结合,进而为学生创设生动的知识场景。
(三)大力拓宽工匠精神的教学渗透渠道
首先,新时代倡导的工匠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其作为对学生工作态度与敬业精神的培育,同时也是对学生思想政治方向的引领,加之学前教育专业作为传播思想的前沿阵地,可以将工匠精神的培育与对学生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结合。具体而言,院校首先要梳理并着力解决当前学生道德教育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仔细规划思政教育内容,将工匠精神作为其中的重要部分渗透至学生思想建设过程中,强化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同感,为将来社会生产领域储备可靠的匠人群体。
其次,院校需要充分把握在学生实践过程中进行工匠精神培育与渗透的机会。实训基地是职业教育院校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提升专业技能的广阔平台,也是学生广泛接触社会生产过程的主要阵地。因此,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训过程中加强对工匠精神的渗透,更能够激发学生的认同感与真实感,并通过切身的教学实践领会并加深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学生尚未经过打磨的纯真能够将工匠精神内化为工作与人生的思想指引,因此,在学生实训过程中,指导教师要提高其操作的标准与要求,并激励其以此来要求自身的每一次教学活动,从而切实发挥通过内在因素而引导学生践行匠人精神的深远影响。
最后,职业院校可以定期开展技能比赛等竞赛类活动,并将工匠精神作为明确的评判标准。当前高等职业院校开展的竞赛已经形成严密的体系,从校级比赛到国家级比赛都对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而言,其可以积极参加各类讲学比赛,以此激励学生不断精炼教学技能,刻苦钻研而追求最高的教学品质,利用此种竞赛激励方式更能够使学生在强烈的求生欲望下不断精进教学方法,以强烈有效的外在因素塑造其匠人精神。
三、结语
基于“三教”改革的时代背景,将工匠精神融入职业教育院校的人才培养框架中,既体现了院校对人才培育模式革新的有益尝试,又能够有效消解传统人才培育方式与社会生产人才需求的严重脱节现象,使包括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不仅能够在夯实专业理论知识基础的同时,还可以不断提升契合行业标准的专业技能。除此之外,对其进行工匠精神的培育是对其认真负责、忠诚敬业、勇攀高峰等工作态度的针对性培养,这能够对学生将来的社会生存与发产生深远影响。因此,相关教育群体应该着手从教师、教材与教法等多方面探究匠人精神与人才培育的有效结合方式,以此为我国社会生产领域源源不断地输送高素质人才并最终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曾庆伟,张君第.基于三教改革的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策略研究[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
[2]郑敏.“中国制造”视域下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养策略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7.
[3]陆婷.基于工匠精神培育的高职院校工程管理类实践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观察,2019,8(1):135-137.
[4]苏达.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养成教育实施策略的探究[J].青年时代,2017(27):203-205.
编辑 郑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