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晓
[摘 要] 民族地区农村中职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心理尚未成熟,通常面临学习、人际、情绪和择业等问题。学校和相关教育部门应从完善师资队伍、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支持体系、善加利用民族心理教育资源入手,在教育教学中引入积极心理学理念,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因素,促进其心理健康成长。
[关 键 词] 民族地区;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12-0156-02
一、前言
中职学生的年龄通常在15~19岁之间,该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处于重要时期,心理尚未成熟定型。与普通的高中生相比,中职学生大多缺乏学习动力,学习成绩不理想,又较早地面临择业和就业的巨大压力,往往对前途感到迷茫,因此,陷入心理困境而不能自拔。曾有对农村中职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调查,发现66.46%的学生存在各种轻度的不良反应,19.44%的学生存在各种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尤其是民族地区的农村,地理位置偏远,经济较为落后,教育条件较为简陋,中职学生的心理问题往往被忽视。为此,针对民族地区农村中职学生所出现的心理问题,如何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环境的改善,使学生以积极、健康向上的心态迎接学习与生活,提升心理品质,是每一位民族地区农村中职教育工作者需要关注的问题。
二、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由于处于青春期,并且受到来自家庭、学校、社会和同辈关系等因素的相互影响,不少中职生表现出心理的不适应和情感困惑。但是当前心理健康教育中,中职学校更多是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教育混为一谈,或是把心理健康教育看成是补救性教育,而未能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成长,忽视了发展性与预防性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此外,在民族地区农村的一些中职学校中,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许多困难,如没有专门的教育场所,缺乏经费的支持,难以配备专业人才,而更多的是一种形式,难以开展实质性的工作。
三、中职生心理健康常见问题
(一)人际问题
人际交往不良是中职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中职生总体年龄偏小,人际交往出现问题,产生挫败感易导致心理冲突不局限于校园,发生在朋辈交往和师生关系上,也涉及亲子关系的处理。他们从义务教育走入全新的校园生活,面对具有不同生活背景的老师和同学,加之学习内容与学习方法均发生改变,中职生往往会感到无所适从。并且中职学校多为寄宿制,学生从个人生活走入宿舍生活,如何良好地适应集体生活,解决个人生活习惯与集体生活的冲突,权衡个人主义和集体之间的矛盾,是影响他们人际关系质量的原因。此外,尤其是民族地区的农村家庭经济困难留守学生由于自卑,往往不愿与老师、同学交往,较少参加集体活动,对他人缺乏信任感,进而与其他留守学生相比,在同伴问题上显得更加糟糕。
(二)学习问题
大多数中职学生在进入中职教育前就存在学习问题,因此进入中职学校学习生活后,学习内容与环境的变化会加剧这个问题。因为选择就读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数学习自主性较差,学习目标不明确。并且中职学校有些专业课过难,导致学生产生厌恶情绪,甚至逃避学习。有调查发现,有30%多的学生对专業知识的学习不感兴趣,有近66.67%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绩不满意,有近15%的学生在课余时间学习专业知识,而绝大多数学生业余时间则花在娱乐上。这些学生往往缺乏学习动机,学习仅是为了应付考试,应试心理严重,进而未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很多中职生从主观上否定自己,认为自己学历低、学习能力差,难以适应社会需求。这些学生在学习上的挫败极容易引发内心冲突,如自尊受挫,自信心受损,而缺乏自信心又导致他们对自我的消极评价。他们往往选择以消极的方式对待学业或生活事件,甚至产生一些不良的品行,如逃课上网。
(三)择业问题
中职毕业生的知识储备不如大学生,技能储备不如技校生,本属于典型的就业弱势群体,在就业问题上常常没有目标,对未来感到迷茫。因此,从入学开始就感到无形的压力,产生自卑感和忧郁情绪。此外,由于年龄较小或是家庭原因,很多中职学生所学专业并非自己的个人意愿。调查发现,57.1%的学生表示对目前所学的专业感到很满意或比较满意,10.5%的学生表示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明确且清晰,而更多的学生是处于茫然阶段。面对就业竞争,有过半的学生表示害怕竞争,对自己没有信心。尤其是中职生更多来自农村,或者学校所处的环境是较为偏远的民族地区,会使他们感到与社会需求脱节,在未来的就业上更迷茫、焦虑、自卑。
(四)情绪问题
中职生的情绪问题常表现为,部分学生情绪不稳定,情绪自控能力较弱,经常打架斗殴;感情容易遭受挫折,挫折容忍力弱;情感严重压抑,情绪体验消极,有15%的学生经常感到孤独;对别人缺乏感激、感恩和同情心,有14%的学生厌恶教师,有18%左右的学生甚至对父母存在情感上的问题。最不容乐观的是,严重者甚至封闭自我,以麻木或冷淡的态度应对学习与生活。并且,中职生常出现的消极情绪为焦虑,并且伴有抑郁。而长期处在这种消极情绪下,往往导致他们易激惹、焦躁和冲动,又进一步加剧了他们在学业、择业、就业和实际交往中的挫败感,不断陷入恶性循环。
四、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对策略
(一)引入积极心理学理念
积极心理本身就有预防和治疗心理问题的作用。因此,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出发,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帮助学生减少或消除负面情绪,更应该引导他们培养积极的情绪和情感。中职生,尤其是农村地区的中职生难免在适应学校学习生活、应对社会环境、控制自我情绪、处理人际关系等方面存在问题。如果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引入积极心理学理念,注重在教育过程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引导他们用积极的视角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及时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更有助于他们脱离困境,形成积极向上、充满希望的学习与生活状态。
(二)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支持体系
以消极心理学取向出发,关注解决心理问题的传统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往往被认为只与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咨询、团体辅导等有关。因此,导致中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常与各学科教育割裂开来,让大众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心理老师和心理辅导与咨询师的工作,而与其他学科教师或社会人士无关。因此,在实际教育工作中,难以发动各方力量,导致中职心理教育的途径受到限制。中职学校可以与各种社会公共文化机构建立长期的联系与合作,积极组织中职学生亲身参与社会公益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逐步培养自信心,增强责任心和服务意识,为将来走入社会做好准备。
(三)完善师资队伍
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素质良莠不齐,很多教师缺乏扎实的心理学理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专职心理教师应该要求必须通过国家心理咨询师考试并持证上岗,但师资条件差的学校往往每一个教育者都是潜在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心理健康教育并非心理教师的专利,参与者也可以是班主任、任课老师、学校的领导、同学等。为此,农村中职学校要对全体老师开展心理知识培训,增强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转变他们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有助于他们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方法,规范教育教学方式。总之,学校通过与相关心理咨询教育与培训机构的专业合作,加强教师心理学方面的培训,有助于中职学生获得专业的心理辅导。
(四)利用丰富的民族心理教育资源
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丰富多彩,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以民族文化形式表现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最容易为学生所接受,诸如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宗教活动、民族习俗等民族活动蕴含着丰富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因此,可以在心理课程教学中,增加跳竹竿项目环节,缓解学习生活压力,培养坚强意志力;或者加入射箭、跳马等项目,培养学生自信、果断、开朗等人格特质。此外,在心理健康知识宣传中,可以在民族传统美育资源中遴选有代表性的作品,提炼出精神内涵,以广播、海报、标语、展演等形式加以宣传,并且在校园环境和咨询室环境的布设、校园其他物质形态表现中蕴含少数民族的优良品质,可让学生随时都感受到民族传统心理资源给人带来的启示和思考。
五、总结
民族地区农村中职学校作为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力量,为农村地区青少年的继续教育提供了更为便捷的途径。但由于所处地区和环境的问题,农村中职學校学生,尤其是民族地区留守学生的心理问题变得尤为突出。在未来心理健康教育的改进工作中,学校及相关教育部门不仅要重视和完善师资队伍,也要在教育过程中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支持系统,发挥各方面人员的智慧和力量。同时,还应在传统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民族心理教育资源,引入积极心理学理念,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更好地面对人生。
参考文献:
[1]夏天平,夏爱君.农村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2010(5):113-114.
[2]廖全明,张莉.民族地区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优劣势及其发展趋势[J].民族教育研究,2012,23(1):93-99.
[3]廖全明.西部民族地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求现状的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8):158-160.
[4]董奇,胡燕.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农村留守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6,37(22):50-55.
[5]刘昱.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三位一体”模式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8(8):72-76.
[6]李梦卿,徐燕萍.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管视与对策:基于对我国七省(自治区)中职学生抽样调查的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2,33(4):70-75.
[7]程宏.中职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34):94-97.
编辑 郑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