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燕雨 宋晓利
摘要:本文通过丑学视角分析日本动画大师汤浅政明的动画作品《心理游戏》,从角色形象、动态进而深入角色性格心理,探讨日本动画丑角色设计的奇特之处,同时剖析国产动画的不足之处,明确国产动画未来的发展方向,推动国产动画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汤浅政明;《心理游戏》;丑学;角色设计;国产动画
中图分类号:J21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3-0-02
0 引言
丑作为美的陪衬,一直被大众忽略,直到近现代以后,丑才逐渐展露出自己独特的气息,从而摆脱美的桎梏,作为一个独立的审美范畴,在各个领域大放异彩。尽管我国跟随世界的脚步认识到了丑学的魅力,但国产动画却一直难以窥见丑学的真谛,而日本的许多动画,利用丑学对观众的吸引力和极强的表现力制作出极其优秀的作品。日本动画导演汤浅政明作为其中的佼佼者,其代表作《心理游戏》中的角色设计将丑学运用到了极致。
汤浅政明善于运用超广角的镜头和极其夸张的人物动态来表现画面,他的作品中包含了野兽派色彩、超现实主义梦境等各种风格,繁多却不杂乱地将其混合在一起。其中,《心理游戏》这部动画电影是汤浅政明导演的首部动画长片,也是最具独特风格的一部。动画讲述了主角西死后却重新复活,结果阴差阳错地进入了一头鲸鱼的肚子里,为了从鲸鱼肚子里逃出来,引发了一系列冒险。动画中运用真人拼贴的手法,杂乱无章的线条,夸张的人物动态表情和鲜艳的颜色,在各个方面都诠释出丑的美学,为观众打造了一场惊险刺激的奇异冒险。分析其中对丑的运用,能够取长补短,剖析国产动画的不足,明确国产动画未来的发展方向。
1 动画中的丑学理论
在波德莱尔创作出《恶之花》之前,丑一直作为美的陪衬而存在,并不被大众认可。而从19世纪中叶罗森克兰兹创作出《丑的美学》开始,古希腊时期盛行的美的宗教逐渐被现代、后现代思想消融。丑也随之超越了美,彰显出自己的存在,以独立的姿态吸引了艺术家们的注意力,丑学也逐渐构建出一个与众不同的审美世界。中国的丑学研究起步较晚,于20世纪80年代崭露头角,当时刘东在其著作中首次提出“丑学”一词,其后李兴武、栾栋、蒋孔阳等人也都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丑学作出释义,探讨丑与生活、艺术的关系。随着社会的开放进步和国民知识水平的提高,在国内,关于丑学的研究和探讨也越来越大众化,成为新时期的审美潮流。
“丑不属于美的范畴,却属于审美的范畴,艺术需要接纳丑,从而获得更多的可能性。”[1]艺术中的丑不否定美,而是通过表现不同的个性来创造更高的审美价值。包含了讽刺性、否定性与反思性的审丑态度,为艺术创作带来一种多元化的感官体验,拥有比美更广阔的空间。目前,丑学已经在许多艺术领域有所体现。而动画作为一种综合性极强的艺术形式,其中角色设计是创作一部动画的重要环节,承担着展现动画风格、推动剧情发展、引出动画主旨的重要使命,也是吸引观众目光的核心焦点。因此,动画角色是审丑表现的绝佳载体,也是艺术家实现天马行空想法的最好媒介。并且动画不强调合理性,其虚拟性和娱乐性也能够拉开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让观众更轻松地欣赏这些丑角色。动画电影《心理游戏》可以说是审丑角色设计的集大成者,里面每一个人物和动作都是丑陋的,却也显得异常真实和有趣。
2 《心理游戏》角色设计的丑学呈现形式
动画角色设计是创作一部动画的重要环节,承担着展现动画风格、推动剧情发展、引出动画主旨的重要使命,也是吸引观众目光的核心焦点。因此,角色是最能体现动画审丑风格的载体。角色设计通常分为外在表现设计和内在性格设计,其中外貌设计是最直观的,而丰富的性格设计则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2.1 丑陋的角色形象设计
在网络技术越来越发达的时代,人们获取的信息资源也越来越多样化,传统审美风格已经很难适应日新月异的大众审美,单一化的完美角色也逐渐被多元化的潮流淹没。在多元化角色的风格探索中,丑化角色打破了视觉平衡,逐渐成为一个便捷的途径。丑化有许多方法,如夸张、拼贴、拟人化、扭曲变形等,根据不同的手法,可以营造出不同的效果。
在《心理游戲》这部动画中,大量运用各种手法以达到角色丑化的效果,其中运用了许多真人拼贴的设计手法。色调暗沉的真实人物和其夸张的表情,带来一种无可名状的诡异感,引领观众进入一个超越现实的奇异世界。夸张在其中也随处可见,年纪较长的男性角色都有长长的法令纹和夸张的眼袋,并且一反日本动画“无鼻孔”的传统风格,其中的角色都会因为愤怒、激动或者镜头角度变化,而显露出影响审美体验的黑鼻孔。另外,不单单是丑化形象设计的丑,汤浅政明还会挑战高难度的镜头角度,比如大仰视的视角,造成人物变形,从而产生“丑上加丑”的效果,把角色最丑却也最真实的一面展现给观众。
2.2 夸张的角色动态设计
动画角色动态制作不同于真人拍摄的电影电视剧,在摆脱技术难度和身体极限承受能力的拘束下,能够实现各种夸张的非常规运动。“好的漫画将夸张当作‘一种涉及整体的动力因素来运用,而且使形式上的失序或混乱变成‘有机的要素。”[2]动画也是同理,好的动画能够和谐运用畸形、夸张,满足观众猎奇心理的同时,也能够体现出角色动态的表达意向。
《心理游戏》中的角色动态基于现实,却又超越了真实,其中人物表情变化非常接近真实人类的神态表达,角色在撇嘴、瞪眼、皱眉时,带动着脸上的肌肉,会产生真实而丑陋的褶皱,并且汤浅政明会刻意拉长角色皱纹的长度和增加其密度,造成夸张的效果,使角色表情更富有感染力。在奔跑的时候,角色上半身向前直倾,腿像螺旋桨一样飞速旋转,非常人可以做到的动态加上因为速度快而被风吹得扭曲变形的脸,伴随着180°旋转拍摄的镜头,从脸到屁股,各角度呈现角色运动时的夸张效果,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2.3 复杂的角色性格设计
复杂的性格特征使每个人都成为独立而特别的个体,因此最好的性格设计,并不是拥有完美性格的脸谱化角色,而是能够积极展现人性丑陋的阴暗面的丰富性格。丑陋的性格缺陷才更贴近现实,也能够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并且使观众更容易产生共情。
动画中的男主人公西非常懦弱,在自己心爱的女生遇到恐怖分子时,自己只会蜷缩在桌子下面发抖,被恐怖分子發现时也不敢反抗,结果被一枪爆头,毫无尊严地死去。即使因为不甘心,重生后奋勇反抗,将恐怖分子反杀,却因为害怕被审问,不敢去警察局接受调查,而选择了逃跑。但懦弱不是人生路上的绊脚石,这样不完美的性格引领着西体验到与众不同的生活。如果不逃跑,他们就不会被鲸鱼吞掉,也不会有漫长的时间反思自己,可能一生浑浑噩噩,当一个懦弱却善良的平凡人。
3 动画中关于审丑的价值反思
通过以上对《心理游戏》角色设计的审丑分析,能够看到在角色设计中,新颖和不同寻常是吸引观众的不二法则。目前国产动画步履维艰,归根究底是因为其盲目地追求简单化、儿童向、说教类的设计和情节,而忽略了广大成年观众的真正诉求。国内并不缺少优秀的动画制作人,缺少的是创新的理念和非常规的思维方式。
3.1 反传统的视觉体验
近些年,随着动画产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动画作品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通过展现自己的魅力和特点获取大众的关注,而平凡无奇的作品只能被淘汰。激烈的竞争说明了观众的审美能力随着优秀作品的出现日益提升,只有塑造出反传统、反模式化、具有审丑特点的角色,才能在众多动画作品中脱颖而出。
《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小哪吒的形象作为一个成功的审丑案例,丑得活泼可爱,矮塌的酒糟鼻和大大的嘴巴,一怒一笑都展露出一副玩世不恭的态度,让人印象深刻。但在哪吒成人后,其形象还是追随着唯美主义的大流,变成一副帅气完美的面孔,跟敖丙别无二致,让人乏味,使前面小哪吒的丑形象塑造功亏一篑,降低了观众的心理预期。
反传统意味着创新,创新意味着对“美学至上”枷锁的解放,丑不是美的对立面,审丑也不意味着让观众用欣赏美的眼光看待丑,而是让其从常规趣味中脱离,在反面寻找新的惊喜。丑角色能够通过对视觉产生刺激,从而在满足观者猎奇心理的同时,使其获得心灵的解放,从而获得多层级的审美体验。国内动画角色设计者应该利用不同的表现手法,打破“完美”枷锁,大胆创新,例如运用夸张的手法,将正常比例的肢体五官刻意放大或缩小、扭曲或变形,制造一种滑稽的丑感;或者运用拼贴的手法,造成视觉上的冲突和奇异感。通过不完美的角色形象去迎合当前多元化的审美需求,塑造极具辨识度的外形特征,能够极大地提高作品的辨识度。
3.2 反常识的动态规律
动态设计是赋予一个角色灵魂的关键一环,整部动画都是由一个个动态串联起来的。反常识的审丑动态通过改变节奏、动作幅度等方式,超越人体极限,并找到现实与想象的平衡点,利用动画的优势设计出夸张有趣的角色动态,能够带给观众意想不到的动感体验,满足其超越现实的幻想,同时为想象力找到现实的依托。
《心理游戏》中的角色虽然做出了真实人类无法实现,但非常有助于加快速度的奔跑动作,即使动作丑陋,却让观众看得大呼过瘾。夸张的动态设计突破了世俗的逻辑,是具有开放性的创作实验。反观《新神榜:哪吒重生》,其中不论是激烈的打斗还是刺激的摩托车比赛,尽管让人看得热血沸腾,但看完之后无法记住丝毫片段,这是因为这些动态过于寻常,没有超出常规的演绎设计,也没有与众不同的细节呈现。
大量国产动画中的角色动态设计缺少戏剧化的表现形式,无法跳出常规思考方式,大胆创新试验。审丑的动态设计在现实的基础上进一步夸张,即能够有效地增加趣味性,也不脱离现实,让观众能够更轻易地接受并沉浸其中。国内动画可以借鉴审丑动态的设计灵感和创意,在常规动作中添加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动态变化,营造“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为观众带来更多的新鲜感和更好的感官体验。
3.3 反英雄的审丑体验
英雄主义情怀常常体现在各种影视作品中,它满足了观众对崇高理想的追求和渴望,但脱离现实的英雄角色是单一的,其人生也是有规律可循的,这样千篇一律的情节会让人感到乏味,也消减了影视作品的深度和角色的可塑性。美只有一种形态,丑却千变万化,反英雄主义的角色就像千千万万个普通人,可能很善良,但却怯懦;可能很勇敢,但却鲁莽;可能很聪明,但却有些自私。这些不完美的角色性格能够让观者在观看时不自觉地代入自身,从而产生共情。当角色显露出自己丑陋性格的一隅时,观者会唏嘘、会叹息,同时也会不自觉地进行深入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加深对作品的印象和感受,丰富观众的审美层级,也有助于提升动画思想核心的价值。
《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的喜羊羊聪明友善,乐于助人,每当有羊遇到困难的时候,它总是像英雄一样出手相救,一切优秀的品质在它身上都有体现,但正因为它过于完美,反而使整个角色显得非常不真实。这样的角色虽然会让人产生崇高感,但也会产生距离感,让普通人难以触及。有缺陷的性格才能塑造出最真实的角色,国产动画需要依托于现实,摆脱模式化和脸谱化的固有设计思维,认识到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并将其运用到角色设计之中。这样才能使观众对动画作品保持足够的新鲜感,并且培养观众更强的审美感知力。
4 结语
尽管中国追随20世纪末的后现代主义洪流,掀起了解构一切的“审丑”现象,但其在动画中的体现却寥寥无几,固化的审美思维致使国产动画停滞不前。而随着审丑艺术作品的增加,人们渐渐感受到人性和世界的多样性,丰富了自我,也有了更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国产动画角色的设计已经无法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另辟蹊径是国产动画的唯一出路。而丑学作为独特的审美视角,能够引领国产动画角色设计走向一个全新的发展方向。在动画中,不论是丑陋的外表,还是丑恶的性格,都是现实生活的映射。动画通过角色设计表现丑学,将动画的娱乐性抬上了更高的维度,在娱乐大众的同时能够使其作出思考,获得感悟。因此,基于丑学的国产动画作品能够更好地吸引观众,提升观众的审美能力,推动中国动画市场拥有更广阔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鲍桑葵.美学史(第2版)[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512.
[2] 翁贝托·艾柯.丑的历史[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152.
作者简介:魏燕雨(1996—),女,河南郑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与理论。
宋晓利(1981—),女,山东青岛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