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声乐作品《牛郎织女》的艺术赏析

2021-08-27 18:18袁李梅子
艺术科技 2021年13期
关键词:牛郎织女民族声乐

摘要: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是我国人民耳熟能详的民间故事,由王志信作曲、刘麟作词的民族声乐《牛郎织女》是一部忠于故事原型而又富有艺术价值的作品。本文简要概述《牛郎织女》在作词方面的表现手法,详细分析《牛郎织女》对民间音调、润腔技巧、传统戏曲等传统音乐素材的引用,以及《牛郎织女》在旋律、曲调结构、钢琴伴奏等艺术手法上的创新,系统论述民族声乐《牛郎织女》所具备的极高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民族声乐;《牛郎织女》;艺术赏析

中图分类号:J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3-0-02

牛郎和织女的凄美爱情故事是我国民间家喻户晓的古老传说之一,我国还专门设立了七夕这一传统节日,用来纪念牛郎织女的传说。古往今来,无数诗人和文学家以不同的艺术形式对牛郎与织女之间忠贞的爱情进行了歌颂。例如,东汉时期有无名氏写有五言古诗句:“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北宋文学家秦观也有词写道:“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河迢迢暗度。”“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如今也有很多歌颂牛郎织女的主题歌,如刘德华的《牧笛》、邓丽欣的《七夕》等等。在民族声乐作品中,最为著名的是国家一级作曲家王志信创作的《牛郎织女》乐谱。创作这首乐谱时,王志信在保留民歌音调的基础上融入了西洋美声的唱法,创造性地加入了西方古典音乐的三段式结构,使得这首曲子不但具备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较宽泛的演唱领域,而且旋律十分动听,韵味十足。这首曲子问世后,受到众多民族声乐迷的喜爱和追捧,因为曲谱比较经典,这首乐曲也常常出现在一些民族声乐的比赛项目中。

1 民间传说牛郎织女

牛郎织女这一民间故事主要讲述了玉帝的小女儿织女偷偷下凡,在河边洗澡时与牛郎一见钟情,两人遂结成夫妻,之后诞育一对儿女,过上了男耕女织的生活。王母娘娘知道后大发雷霆,派遣天兵前往人间抓走了织女,但牛郎哪肯罢休,凭借老牛舍命献出的牛皮腾云驾雾,用箩筐挑着一对儿女穷追不舍。而王母娘娘为了不让牛郎称心如意,就轻轻一挥衣袖,用一条银河将二人隔开。牛郎却不依不饶,下定决心用双手舀干银河的水。玉帝听后大为感动,批准牛郎和织女在每年的七月初七相见,在七夕这天,无数喜鹊会在银河上方搭建成一座桥,牛郎和织女便在上方进行一年一度的相聚,也称作“鹊桥会”。

在民族声乐作品《牛郎织女》当中,作词家刘麟在忠于民间传说故事的基础上,汲取了古典诗词的精髓,赋予了这段惊天动地的爱情故事诗意,又精准表现出了牛郎和织女二人不依不饶的抗争精神和忠贞不渝的爱情观念。

2 《牛郎织女》对传统音乐素材的引用

2.1 民间音调

《牛郎织女》是在民歌的基础上加入戏剧化曲调后形成的艺术作品,其故事背景就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牛郎织女民间传说。因为故事发源地是在我国的北方,所以《牛郎织女》在音调上融入了我国北方民间乐器大鼓的敲打音调,使作品的旋律饱满宽厚,表现出了《牛郎织女》浓厚的地域色彩。另外,王志信在创作《牛郎织女》的过程中,在大量引用民间音乐词汇的同时,又对其进行了创新,赋予了这部作品独特的魅力[1]。

2.2 润腔技巧

现代民族声乐作品要以民间音乐为基础,《牛郎织女》这部作品也不例外。这部作品大量运用了“润腔”这种传统技艺,通过对乐句加以装饰,对唱腔加以美化,在演唱的过程中实现了“以字润腔”的效果,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2]。

润腔可以分为花舌音、倚音、颤音、鼻音、连音、顿音、滑音等等,人们会根据汉字不同的声调发音区别其中的意义,而汉字的声调发音对民族声乐作品的旋律有直接的影响。为了避免“倒字”现象,王志信在《牛郎织女》这部作品中经常使用倚音这种润腔技巧。例如,在引子部分的“条”“望”等字的唱腔上使用前倚音的润腔技巧,使得“条”字前后之间形成了先颤后直的小三度音;“望”字是第四声,为了校准从高到低的音调,就有必要在“望”的音調前加上前倚音“5”,从而避免“倒字”现象。《牛郎织女》这部作品经常使用的另一种润腔技巧是断音。还是以引子部分为例,在引子部分出现了4处休止符,其中在第7小节有16分休止符。演唱者在唱到“巨”字的时候,要声断而气息保持延续,也就是在声乐作品中常说的“顿音断腔法”;在第9小节和第10小节之间有前半拍休止符,演唱者在唱到这里时,要快速关闭声门和喉咙,屏气闭息,通过喉咙呼气的力度和时值的停顿,使唱腔传达出一种柔中有刚的艺术感染力,从而表现出作品中牛郎和织女在银河两岸各处一方,日日思念对方却不能相见的无奈和忧愁,这种唱腔也被称作“顿音断腔法”。

2.3 传统戏曲

戏曲在我国具有广泛性和鲜明的地域性,我国不同的区域都有有着当地特色的戏曲,其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对其他传统艺术领域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就包括民族声乐作品[3]。在《牛郎织女》这部作品中,王志信借鉴了河南豫剧的特点,并且将中国传统戏曲的跺板、摇板等表现手法融合到回旋曲式结构当中,不但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而且增强了作品的戏剧性,对于刻画牛郎和织女的性格以及心理活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传统戏曲中,“板式”的变化常用来表示演唱节奏的强弱快慢,这个术语也被引入了民族声乐当中,也就是常言的“板”和“眼”,用来衡量声乐的强拍和弱拍。按照板式结构划分,《牛郎织女》表现出来的是广板—散板—广板,因为参考了北方民间大鼓的音调,《牛郎织女》从慢板进入,第2小节开始加快到中板,随着作品故事情节的推动一直到高潮部分,音乐也与之相应地转为快板,随着故事中的矛盾被激化,节拍也由一板三眼变成了一板一眼,以突出牛郎织女情绪的激动,最后慢慢降为慢板。王志信运用了京韵大鼓的板式结构,前奏为效仿三弦的慢板伴奏形式,中段是效仿京韵大鼓和中鼓的叙事性形式,快板节拍在8分音符的伴奏下发生着变化,以营造躁动的情绪,表现出牛郎和织女的激动心情。

3 《牛郎织女》的艺术表现手法

民族声乐作品《牛郎织女》是国家一级作曲家王志信在1994年以民间故事为背景创作的,也是王志信的代表作之一。在《牛郎织女》这部作品里,王志信通过“中外合璧”的创作模式,在吸收民歌唱法的基础上,引进了西洋音乐的创作技法,把作品的叙事性和抒情性融合在一起,提高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具体来说,《牛郎织女》所蕴含的创新特征主要体现在旋律、曲式结构以及钢琴伴奏三个方面。

3.1 旋律

虽然《牛郎织女》这部作品借鉴了中国古代的民间故事题材,在旋律上却敢于打破传统音乐的局限,分别在调式、速度和节拍等方面推陈出新,给传统艺术创作注入了一股新生力量,让听众感觉耳目一新。

在调式方面,《牛郎织女》采用的是降B宫— C徵—D羽— F徵的民族五宫调式。这种不断变化的音阶调式,在传达人物情绪的高低起伏以及音乐意境方面有着出奇的效果。例如,在第一节的引子里,曲调在安静的B宫和弦之中缓缓展开,仿佛让人拨开层云看到了庄严的天宫,随后以强劲的八度和弦引入主题,给人无限的遐想,像是在苍穹之下的众生在传颂着牛郎织女的古老传说。当听众还沉浸在沉思中,歌曲的旋律逐渐变弱,主和弦零星分奏,表现出银河的波光粼粼,视野豁然开朗。到了这里,歌曲完成了它充满意境的引子部分,为接下来的演唱部分做好了充分的铺垫[4]。在调式转换上,作曲家用西方的二度远关系取代了传统的近关系进行转调,例如,在第三节的中部,歌曲的调式开始从B宫转变为F宫,从舒缓柔和的阳春白雪转变为急促的天庭抗争,充分发挥出了音乐内容的复杂性和戏剧性,画面更为形象,戏剧也更加冲突化,这要求演唱者在演唱的过程中将故事形象化,能够很好地把握其中情感的变化,充分表达出《牛郎织女》的艺术感染力。

《牛郎织女》这部作品在旋律的速度方面也是富有特色的,根据叙事情节的紧密缓急呈现出由慢到快再到慢的趋势。引子的速度是每分钟60个4分音符,舒缓地勾勒出一幅恢宏壮丽的宇宙画面;演唱第一节的速度变为每分钟68个4分音符,音調飘忽不定地描写出牛郎和织女二人在银河两岸互相思念对方时情绪的高低起伏;演唱第二节的速度变为每分钟66个4分符,描绘出牛郎和织女二人从绝望的现实陷入美好的回忆时情绪方面的回落;到了演唱的第三小节,为了表现出牛郎和织女被拆散时的愤怒和悲伤,旋律的速度发生了剧变,变为紧凑的每分钟80个4分音符;到了演唱的最后一个小节,全曲进入了高潮部分,速度又变为和第一小节相同的每分钟60个4分音符,赋予了作品更加饱满的情感,为整部作品的框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2 曲式结构

在王志信的民族声乐作品当中,常常可以看到他在曲式结构方面的革新尝试。例如,在《牛郎织女》这首作品中,王志信在保留传统民族声乐整体框架的基础上,融入了西洋音乐的三部曲式结构,在引进来的同时,又根据歌曲的起承转合进行了进一步的创新,因此可以将《牛郎织女》的曲式结构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引子部分、呈示部、中部和再现部[5]。

《牛郎织女》的第1~10小节是作品的引子部分,也称作序幕,这部分是单纯的曲调,没有人声演唱,目的是为后面的人声演唱营造好恢宏磅礴的气势,让人仿佛置身浩瀚无际的宇宙当中。第11~30小节是作品的呈示部,这部分主要述说了牛郎和织女被分隔在银河两岸所要忍受的相思之苦,“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第31~119小节是作品的中部,这部分包含了两个小部分,分别是回忆和展开。在回忆部分,因为现实的不称意,牛郎和织女二人只能陷入美好的回忆当中,回想起当初相遇时的惊鸿一瞥,正所谓“回忆有多美,现实就有多残酷”;而美好的时刻总是那么短暂,展开部分叙述了王母娘娘无情拆散牛郎和织女这对苦命鸳鸯,敢爱敢恨的牛郎奋起反抗,对织女穷追不舍的过程;第120~140小节是作品的再现部,也是整部作品的高潮部分,讲述了一年一度的七巧节就在眼前,牛郎和织女对即将到来的团聚翘首以盼,整首作品的主题在这里得到了升华,团聚不仅仅是牛郎织女的心心念念的愿望,也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写照,更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夙愿。

3.3 钢琴伴奏

传统民族声乐作品在演奏过程中使用的主要是古琴、箫、笛等乐器,但随着近代中国的“西学东渐”,钢琴作为舶来品传入了中国。经过几百年的发展,钢琴在演奏中国声乐作品方面有了很大的突破。例如,王志信在创作《牛郎织女》的过程中,大胆借鉴了西方音乐的作曲模式,充分利用了钢琴伴奏的优势,赋予了《牛郎织女》这部作品更加丰满的音乐形象。与传统声乐演奏当中的“跟腔”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钢琴缜密的织体结构和框架决定了钢琴伴奏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钢琴伴奏可以根据曲谱旋律的发展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并且能够在音调切换以传达情绪高低起伏方面驾驭自如,在确保音乐连续性不被打断的前提下进一步增强音乐的立体感。

《牛郎织女》这部作品的内容涉及的是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国民间传说故事,故事情节十分丰富,其中蕴含了激烈的矛盾冲突。作者在运用传统民族声乐表现手法的基础上,大胆借鉴了西洋音乐中的钢琴伴奏形式,能够使演唱者对作品中牛郎和织女之间忠贞不渝的爱情有更深切的体会,帮助演唱者更好地把握牛郎和织女的情绪变化,以精准的演唱速度传达牛郎和织女日日思念而不得相见的哀怨。在钢琴的伴奏下,《牛郎织女》的再现部将故事情节推向了高潮,有助于演唱者表达出牛郎和织女在相会前夕盼望相见的急迫心情。

4 结语

《牛郎织女》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充分体现了王志信和刘麟高度默契的合作,这部作品的词和曲双剑合璧,实现了完美结合。《牛郎织女》引用了一系列传统音乐素材,同时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实现了旋律、曲式结构以及钢琴伴奏的创新,具备很高的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 陈乐.王志信民族声乐钢琴伴奏风格特点分析[J].艺术研究,2018(03):66-67.

[2] 林芝.歌曲《牛郎织女》钢琴伴奏处理[J].黄河之声,2017(07):70-71.

[3] 吐尔逊阿依·卡得.浅谈民族声乐演唱中的情感表达与个性体现[J].艺术大观,2019(17):2.

[4] 王敏.民族声乐演唱中的情感表达与演唱技巧研究[J].北方音乐,2018(04):69.

[5] 李媛媛.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承与发展[J].艺术评鉴,2019(01):37-39.

作者简介:袁李梅子(1997—),女,贵州六盘水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音乐表演。

猜你喜欢
牛郎织女民族声乐
用作业打通课堂提质增效的“三性”路径——以《牛郎织女(一)》为例
七夕节
——坐看牛郎织女星
牛郎织女
牛郎织女渡鹊桥
民族声乐教学中男高音歌唱的技术训练与能力扩展
论民族声乐的科学训练
多元文化格局中的民族声乐教育
民族声乐的演唱风格与方法
探究我国音乐发展的“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