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日益增多,地方普通高校开始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在此背景下,人才培养方向的改变,导致教学模式急需调整。本文通过对包装设计课程教学模式与学科竞赛的分析研究,提出一轴(竞赛驱动)、两点(教师和学生)、多核心(企业参与、社会评价、师生互评)多维度教学模式。该模式的提出,首先,确定了学科竞赛在课程实践中的核心地位,保证了实践环节与行业需求的匹配度。其次,明确了教师和学生是学科竞赛中的主要核心点,教师教学模式的转变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样重要。最后,归纳影响教学模式发挥效力的条件因素:教师、学生、竞赛举办单位、竞赛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时间、教学环境,总结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学科竞赛;包装设计;教学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3-00-02
1 理想与现状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现阶段,地方普通本科院校成为培养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的主体,这既符合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高等教育多元发展的必然趋势[1]。在建设应用型高校的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以培养实践能力较强的设计一线人才为主要目标。然而在现实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学模式,还是教学观念,都存在严重的滞后性。
以淮南师范学院包装设计课程为例,包装设计的课程目标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了解包装历史、包装材料、包装设计策略、创意方法和国家制度的相关法律。第二,掌握包装的结构设计、容器设计以及包装的视觉表现。第三,熟悉包装的印刷与制作。通过包装设计课程的训练,学生能够掌握包装设计的基本流程,并且能够独立制作出可以生产的包装设计作品。传统包装设计课堂教学的基本程序,通常由“讲—听—练—评”4个环节组成,教师一般会安排30个课时完成一个专题教学。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选题的合理性与落地性较弱。包装设计的基本目的是解决问题,最终目的是更好地销售产品。在传统的包装设计选题上,一般由学生自由选择主题,凭空想象的设计课题,最终的设计结果必然偏艺术性,而非理性。第二,设计过程偏重视觉设计,轻视印刷与制作。如果方案只是停留在“纸上设计”,那么包装设计的过程就是不完整的。第三,从设计评价角度看,整个环节只有电子稿的设计过程,教师与学生处于一种封闭的学习环境中,作品的设计质量因没有多方评价而无法对学生起到指导作用。
2 创新与改变
将学科竞赛引入包装设计课程学习的过程,使现有的课堂教学程序有了一定的转变。教学环节也有所丰富,主要包括教师与企业对竞赛的分析、竞赛作品设计、作品点评、学生修改、作品印刷与制作、投递作品、企业评价与社会评价。增加了传统课堂没有的环节:竞赛主题(真題真练)、实物制作设计、企业评价和社会评价。这些环节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传统课堂的不足。首先,企业一般会选择自己的实际产品或将要研发的产品作为竞赛主题,保证主题的科学性和落地性较强,并以解决问题为主要导向。其次,作品印刷与制作是包装设计的必要环节,印刷与制作是对设计合理性与科学性的检测。最后,多角度评价,能够有效解决传统课程模式中评价方式单一的问题。
结合视觉传达设计的专业特点,通过对教学模式和学科竞赛的分析,可以确定影响包装设计教学模式发挥效力的各种条件和因素。影响课堂效力的主要因素有教师、学生、竞赛举办单位、竞赛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时间、教学环境。根据对上述问题的分析和总结,笔者提出了一轴(竞赛驱动)、两点(教师和学生)、多核心(企业参与、社会评价、师生互评)、多维度课程教学模式。
2.1 一轴
学科竞赛是指在紧密结合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以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独立探索的动力,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自信心的一系列活动[2]。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学科竞赛,不单单是把竞赛带入课堂,完成一系列的流水化过程,而是应该充分发挥竞赛(真题真练)的价值,深挖竞赛在培养学生兴趣、增强学生自信心等方面的作用。同时,将学科竞赛作为课程核心轴,也有很多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在竞赛前期,教师选择一个合适的学科竞赛是至关重要的。竞赛主题是否与课程紧密相关?竞赛举办单位的实际资质如何?如果一个学科竞赛只是挂上了比赛之名,主办方在举办比赛的过程中毫无专业可言,那么学科竞赛的作用和价值将会大打折扣。学科竞赛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紧密围绕学科竞赛这一核心轴,紧密围绕竞赛的价值和意义开展。
2.2 两点
从教学活动的特征来看,传统的包装设计课程模式以“指导—接受”模式和“自学—辅导”模式为主。设计竞赛主题本身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主办单位从市场实际出发,提出自身的需求。作为教学活动的两大主体,教师和学生应该积极探索竞赛主题的内涵与意义,研究竞赛主题的核心需求,在竞赛中提升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引导学生寻找迁移案例,即“前学习”的内容由学生选择。这样既可以提升他们的探索能力,又可以减少由于代沟问题而造成的迁移案例缺乏师生共鸣的现象[3],减少因代沟问题而产生的信息减弱,最大限度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实现探索式、启发式的教学目的。
2.3 多核心
影响教学模式效力的除了教师和学生外,学科竞赛教学的其他环节也是十分重要的,比如企业的参与度,如果一些比赛没有主办方的宣传与讲解,那么教师和学生就只能通过企业所给的信息来揣摩企业的真实需求。企业设计竞赛,除了想要达到宣传自身品牌的目的外,还包括对自身发展的探索。所以,在包装设计课程中融入设计竞赛,需要企业参与,比如企业选派组织设计竞赛的相关负责人,给予学生一定的辅导。教师和企业的共同努力,可以让学生在竞赛和课程中有的放矢。传统课程设计评价环节主要由学生互评、教师评价两部分组成。在新的模式下,增加企业与社会评价环节,能让设计作品得到更加多元的反馈。
3 评价与发展
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是为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只有形成一定的方法和标准,才能检测教学模式是否有创新性。以学科竞赛为背景的教学模式创新,对其最好的评价方法除了比赛的最终结果外,还应该包括学生的学习反应情况、学习技能、知识点掌握情况以及对所学知识的运用情况。唐纳德·柯克帕特里克教授创立的“柯氏”四层次评估模型是目前世界上各领域广泛应用的评估工具。该模型从评估工作的横向和纵向角度把评价效果分为4个递进层次:反应层面、学习层面、行为层面和结果层面[4]。我们可以将该理论运用到对该模式的评价与探讨中。
3.1 调研对象基本信息分析
本次调研对象选择的是淮南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参与包装设计课程的2016级、2017级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6个班151名学生,实际接受调研的人数为149人。这些学生的基本信息如下:32%为男性,68%为女性;21岁及以下占32%,22~24岁占62%,24岁及以上占6%。
在参加调研前,所有被调研的学生全程参与改革后的包装设计课程。
3.2 反应层面
反应层问卷调查的内容主要包含现有教学模式和传统模式的差异程度反应、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反应、学科竞赛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反应、参与学生对教师的表现反应、参与学生对同学学习综合表现的反应以及参与学生对企业综合表现的反应。
通过调研分析,以问卷的形式,统计学生整体对此模式的反应情况。问卷调研对象为淮南师范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2016级、2017级学生,共计151人,共发放151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49份。
从统计结果来看,总体评价的满意度高于80%,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教学模式的改革,对课程具有积极意义。通过交流访谈,学生对于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基本上保持积极的态度和看法。
3.3 学习层面
学习层面主要采用了测试的方式。参与课程学习的学生在竞赛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参加测试。测试的内容是与设计竞赛相关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分析测试结果了解学生的基础能力,掌握学生对包装设计课程所需要的专业基础知识(包装历史、包装技术、包装材料)的认知情况。
3.4 行为层面
在行为层面,学生主要发生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改变。第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生了明显的改变。较之前的教学模式,课程围绕的中心是教师和成绩,教学模式改变之后,學生的专注点发生改变,变成多核的价值驱动。第二,学生的专业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学生不仅专业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综合素养也有了明显的进步。大学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不能仅看当前社会各行业对艺术设计的基本需求,不能简单化地将社会某一行业对应固定的专业,完全对应当前行业需求不仅不利于学科发展,而且会更加限制该专业的教育思想与理念,将专业教育思想画地为牢[5]。因此,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不能仅看眼前的一点成果,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
3.5 结果层面
经过两年的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实践,淮南师范学院2016级和2017级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学生在竞赛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2019年与2020年安徽省工业设计大赛专项赛中取得了1金、1银、2铜的好成绩,等级奖较同类班级的获奖率高35%。在2020年学院奖春季赛中,获得1个银奖、5个优秀奖的好成绩。
4 结语
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必然推动教学模式的改革。本文对现有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一轴(竞赛驱动)、两点(教师和学生)、多核心(企业参与、社会评价、师生互评)、多维度教学模式。此种模式的课堂改革实践,从目前的实践成果来看,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对专业学习的信心,对实践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竞赛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基于学科竞赛视角的包装设计课程改革研究也存在些许不足。首先,本文尝试对学生的反应情况作数据性的统计与分析,但数据统计方法的严谨性与科学性还需要反复推敲。其次,对于课程改革的结果,只有两届学生的实践过程作为支撑依据,没有相应的比较对象,还需要更多的实践教学来对部分环节进行调整和修改。最后,时代是发展的,高校包装设计的课程模式也必然需要根据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更新与进步。
参考文献:
[1] 刘东.校企协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践与成效——以惠州学院服装学院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0(21):83-84.
[2] 李国峰,张世英,李彬.论基于学科竞赛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3):24-27.
[3] 吕太锋,郭佩艳,卞玉龙.学习迁移教学互动中教师和学生主导性分布研究[J].高教学刊,2020(16):9-12.
[4] 孔令强,林秀芳,马佳嘉,等.论“柯氏”评估模型的第五个层次之传递层面[J].继续教育,2016,30(04):17-19.
[5] 孙晶.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20:79.
作者简介:陈志龙(1992—),男,江苏洪泽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包装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