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小提琴课程教学中美学思想的融入

2021-08-27 17:54张天虹
艺术评鉴 2021年13期
关键词:小提琴美学

张天虹

摘要:高校教育一直在快速发展,人们对于教育的追求也开始不仅仅限于知识和能力。随着广大人民群众文化素质的提升,他们对于音乐和美术等艺术教育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因此,音乐美学的发展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重视。过去,高校音乐教学中更多的是重视纯声乐,而现在,器乐专业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小提琴作为高校音乐教学中器乐专业的一部分,它的成长速度越来越快。小提琴演奏是一种艺术,是人们对美的追求。目前,高校小提琴专业发展潜力巨大,但发展实力不足,为帮助高校学生提升美学修养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本文就如何将美学思想融入到高校小提琴课程教学中进行阐述,让理论知识和实践紧密结合。

关键词:小提琴  高校课程教学  美学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1)13-0120-03

音乐美学,顾名思义就是把音乐和美术融为一体的一门综合学科,它是一门既需要大量丰富的理论知识,又要具备实践能力的学科。音乐美学教育的发展,对于提升学生音乐综合素养十分重要。因此,在目前的高校音乐教育中,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应该让学生在小提琴的学习中塑造自己对于美的欣赏和提高对美的追求。

一、高校小提琴课程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高校小提琴课程教学的存在问题

进入高校的学生对于小提琴的认识程度不同,基础能力也不尽相同。这就意味着,在小提琴的课堂教学中,老师所面临的学生,其水平和专业能力是参差不齐的。教师在开展音乐教学工作时无法照顾到每个学生的差异,教学也就往往无法具备针对性。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压力会增加,教师的授课效果也不好。此外,高校小提琴教学的教材不够创新,比较单一化。课程教学中,教材的使用是非常重要的。而小提琴课程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一般都是一些固定的练习曲目,比较枯燥无味。长期以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性得不到很好的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会有所降低,甚至丧失热情和喜爱。

(二)高校小提琴课程教学的改革必要性

小提琴是从西方引入到我们国家的,因其外形优美、音色动人心弦而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自从小提琴成为高校音乐课程专业之后,它的发展一直呈上升趋势,潜力无限,很多的教育学者和教师都意识到了这点,一直在努力研究高校小提琴课程的教学发展。我们不难看出,以前只有一部分音乐学院开设了这类课程,而现在很多的院校都开设了小提琴专业课程。小提琴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可以培养一大批优秀的音乐人才,这也符合社会多元化的发展理念。但是,时代的进步远远超出我们想象。我国的小提琴教育事业虽然一直在发展,但其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仍然不够完善。例如,传统的小提琴课堂教学中,老师会对学生有硬性规定。大量反复的练习,学生可能会掌握其中的技巧,教师也能完成教学任务,但这种教学模式是不好的,也达不到长期良好的效果。学生要能够把在课堂中学习到的小提琴知识运用到社会和生活上,从而真正提升自己的音乐素养,这才是小提琴课程专业应该有的方向。因此,高校小提琴课程教学改革是很有必要的,我們的老师也应该思考探索,为小提琴教育事业尽绵薄之力。

二、高校小提琴教学中美学思想的研究价值

小提琴被称为是乐器王后,又是所有乐器中最像人声演唱的一种乐器。因为其优美的音色与丰富的表现力以及古今繁多的作品,成为乐器中广受垂青的“明星”。小提琴是情感充沛的代表,它拥有高昂清亮的的音色,人们常用它表达出内心情感的波动。小提琴是西洋乐器,从巴洛克华丽时代到摩登的20世纪,从气势磅礴的协奏曲到优美可亲的安可小品,无数的国外音乐家为之付出辛苦努力。随着社会发展多样化,西方思想和东方思想产生激烈的碰撞,文化交流也愈来愈多。小提琴作为一种西方艺术文化,在我国逐渐发展起来。对于小提琴教学模式的探索,我国从最开始的依照西方小提琴演奏技巧到现在能够在演奏技巧上拥有较为成熟的教学系统,这一切离不开很多学校和教师的辛苦付出。例如,以前学生学习专业的小提琴知识只能单独请老师,或者就读音乐学院,而现在,随着我国小提琴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我国很多综合大学都开始开设小提琴专业课程,高校小提琴教学在推动我国小提琴教育事业上占了很大的比例。但是,从整体的角度来看,我国的小提琴发展仍然后劲不足。教师仅重视学生的演奏技巧,对于学生的创作方面和思想感情方面要求不够。音乐也是一种语言,能够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和情感。我们的学生对于音乐方面的理论知识理解不够,认为是枯燥无味的,不愿意花时间去了解,去深入,他们甚至对于音乐领域的很多综合知识都不清楚。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重新思考教学方向。自古以来,我国的文化思想一直讲究追求真善美。“美”这种东西,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曾经有一位大师这样阐述美的概念,他说:“我们都认为王昭君是美丽的女子,自古便有成鱼落雁,闭月羞花的美誉,但是在动物眼里,王昭君真的很美吗?我想未必是这样,或许是因为她太丑了,自然界的万物才避之不及吧”。这种诙谐幽默的说法让人很自然地明白和理解美的概念。正如浪漫主义的原则所言: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美学,从实用性角度来看,它是没用的,但是它可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和审美角度。为加强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和正确的音乐审美观,将音乐美学思想融入到小提琴课程教学中是非常有必要的。音乐美学不仅包括美学的本质方面,也具备思想启迪等作用。只有学生认识到音乐美学中音乐的价值和功能以及美学中丰富的思想内涵,才能够更好地表达乐曲其中的意境。小提琴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的不仅是乐者高超的技巧,还需要他们能够融入其中,探究其本质。

三、高校小提琴课程教学中美学思想的融入表现

音乐美学是十分有意义的一门学科,它能够帮助我们的学生提升自己的美学素养,从而对自己演奏的作品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诠释。而且,一个好的小提琴作品应该不仅能够体现高难度的演奏技巧,也要能够展示出传统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正如黑格尔在《美学》中谈到:真正不朽的艺术作品当然是一切时代和一切民族所共赏的。例如,我国优秀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它在中国音乐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就其美学角度来看,它之所以能够流传,和其中能够产生的审美观念是有一定联系的。音乐和情感总是共融的,优秀的音乐,它的情感体验和审美需求也是很重要的。《梁祝》的演奏让人可以感受到崇高的爱情和对生命的崇敬。它拥有动人心弦的旋律和曲调,强烈抒发了情感。人们在聆听时,不免产生共鸣,也会受到其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影响。而且,在演奏中,听者所感知到的不只是声音实体,也会产生某种审美意象,音乐作品就被赋予了更深刻的理解,它是一种情感共融,是作为一种审美对象被人们所感知。随着时间的发展,我国小提琴教育成果累累,人们也在努力探索,期望创作出更多具有民族特色的优秀音乐作品。可以看出,在小提琴课程教学中,已经有很多教师意识到音乐美学的价值,并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渗透美学思想。在高校小提琴教学中,音乐美学开始作为重要的理论,在日常学习或者研究小提琴演奏实践中出现。这都表明,音乐美学,这一具备音乐和美术,结合知识与实践的学科已经开始慢慢渗透到高校小提琴课程教学中。

四、高校小提琴课程教学中美学思想融入的策略

(一)文化思想的融入

文化对于经济和社会意识形态等起反作用,它的表现形式有很多,音乐也是一种载体。正如我们常常说,音乐没有国界之分,从音乐中我们也能感受到一个国家的文化底蕴。多元化的社会发展以来,各个国家的交流加深,思想的碰撞和交流也在不断变化。传统腐朽的文化被扬弃,优秀的文化被传播、交流和借鉴。从音乐角度来说,纵观国内外的音乐作品,我们不难发现其中很多优秀的作品会借鉴和运用外来的文化。比如说,奥地利作曲家马勒,他的作品《大地之歌》就体现了中国文化元素。《大地之歌》中好几个乐章便是根据李白的诗创作的。寻觅故乡、思念故乡,不管是吟诗还是作曲,他们都产生了共鸣,因而,这当中产生的思想感情也是别无两样。而且,音乐创作的灵感也有一部分是来源于文化背景的。一个好的音乐作品不能是空洞的,它应该是能够体现创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体验。所以,剖析一个音乐作品应该要从创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入手很显然,每个人都不是,也不能独立的在这个社会生存。他们的认识、行为表现都是和他所处的社会背景有一定联系的。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都会影响到每个人,创作者也不例外。他们的思想和情感等往往会受到文化和思想的影响。中国是一个泱泱大国,我国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和优秀的文化思想底蕴。自古以来就有这么一句话:“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当西方乐器小提琴传入到我国之后,我们的教师应该要意识到如何将我们国家优秀的音乐文化思想融入到小提琴课程教学中去。西方文化思想和美学思想只有同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思想结合才能大放异彩,比如说,中国传统音乐喜欢追求儒家音乐审美理想和道家音乐审美理想。儒家思想提倡“仁”和“礼”,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也体现了“中和之美”,和谐的音乐观念在我国古代人们的心中早已经埋下种子。而道家,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讲究的是自然之美,万物自然,音乐也是自然而然。道法自然、天籁之音是道家所一直追求的。所以,高校小提琴课程教学中,教师也应该把中国传统音乐的审美理想融入到平时的课堂中。好的音乐作品离不开相应的音乐美学,也離不开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学生是否能明白和了解美学中所包含的文化思想和人文素养,从而更好的实现自己的创作,这都是需要他们去认真思考的。音乐美学的本质不仅仅是一些规律和基础性的理论知识,更多的音乐文化也体现其中。我们要让学生体会到中西方音乐文化之间的不同和相同,更好地提升自己的音乐素养,提高音乐审美能力,从而更好地创作出有自己感悟的作品。

(二)情感的融入

音乐是一门艺术,它极具表现力,是一种非常个性化或情绪化的世界艺术。听觉感受只是音乐欣赏中的一个方面,音乐的审美体验还包括抽象的情绪、具体的概念和情绪化内核的东西等。鉴赏音乐时,哪怕是再普通的听众都能感受到歌曲的情绪内核,可见,除了欣赏纯粹的听觉美,更能使人有共鸣的便是歌曲背后的情感内核——这也是歌曲带给听众最直观的感受。所以,无论从歌曲的编排,创作、演奏、欣赏,从任何一个过程来看,音乐背后本身的情绪内核所能引起的人们的共鸣和体验都无与伦比的重要,音乐就是通过这种难以用语言来形容的情绪化硬核深入人心。众所周知,小提琴是从西方传入我国的。而小提琴在我国的发展经过改革开放后更上一层楼,无论是演奏和创作都经历了多元化和国际化等多个方面的发展。因其复杂的技法,小提琴似乎成为了难懂和难学的代名词,可正是因为小提琴的技法纷繁复杂,它能创作出的情感更加的丰富和精确。总有人的情感是相通的,在学习小提琴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融入美学的思想,在音乐创作和演奏方面,培养学生用自己独到的理解和个性化的表达方式传递出演奏者或者作曲家丰富的的内心世界。在教学过程中要传达作曲家表现的情感,但不应该拘泥于这唯一的情感。大师的作品理应作为教学典范,但学生可能就会对号入座,甚至产生模仿行为,从而成为千篇一律的演奏机器,所以从美学的角度深入探究大师作品的内核,引导学生融入大师的情绪,甚至抽象的表达自己的情绪是在小提琴教学中渗透美学观念的重点。

五、结语

高校小提琴课程教学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小提琴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无数的教师和学生为我国小提琴教育发展付出了艰辛努力。音乐美学中包含的人文精神和情感表达,是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究的。高校教师在进行小提琴教学中,不应该只专注于学生的技巧练习,还应该把音乐美学的思想融入到小提琴课程教学中,从而使学生提升自己的音乐综合素养,并创作出更具审美价值的作品。

参考文献:

[1]唐定坤.梁启超词学观谫论——以《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为中心[J].安顺学院学报,2020(03):33-39.

[2]韩璐.小提琴教学中的技术难点及解决策略讨论[J].明日风尚,2017(20):277.

[3]匡秋爽.民族艺术经典的音乐美学阐释——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审美价值再解读[J].山东社会科学,2017(05):88-93.

[4]林晓明.小提琴曲《流浪者之歌》中的揉弦技巧和情感表现[J].艺术评鉴,2016(02):96-97.

[5]廖姝.诗乐合璧 音画交融——试论黄虎威小提琴作品《峨眉山月歌》之美学特征[J].大众文艺,2014(19):146-147.

[6]王洪生,王侃.论器乐演奏的三种美学原则——以小提琴演奏为例[J].济宁学院学报,2011(02):107-110.

[7]彭弋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音乐美学分析[J].黄河之声,2008(13):112-113.

[8]李薇.早期意大利小提琴学派的艺术创造及美学追求[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5(02):92-96.

猜你喜欢
小提琴美学
印花派对
Hey Diddle, Diddle
偶遇一位拉小提琴的老人
相悖美学
小提琴
纯白美学
麦西西摩登童装美学
春食色彩美学
“妆”饰美学
Pear Conce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