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珍 梁雷
摘要:本文以当代手工生活陶瓷为研究对象,梳理当代手工生活陶瓷领域的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即学业课程与市场需求不对称,大众缺乏認知引导,网络平台少,模式固化,各行业融合不深入,各瓷区存在同质化趋势等,并在“互联网+”导向下,针对梳理出的问题,提出当代手工生活陶瓷领域的就业路径。
关键词:“互联网+”;手工生活陶瓷;就业路径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3-00-02
1 当代手工生活陶瓷的概念
中国是世界陶瓷文明古国,拥有上千年的历史,中国当代手工生活陶瓷的发展,是中国陶瓷文化的延续。当代手工生活陶瓷是当下手工制作的生活器皿、茶器、花器等以日用陶瓷为主的陶瓷产品的总称。陶瓷是使用不同的成型技法,通过上釉烧制而成的产品。
在不断的社会技术革新中,机器化生产的陶瓷逐渐占据主流市场。手工生活陶瓷更关注手工制作的精湛工艺和过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当代手工生活陶瓷融有匠心匠人精神,以创意陶瓷等形式出现,在当代一般作为生活中的茶器、食器、室内装饰品。
2 当代手工生活陶瓷领域的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当代手工生活陶瓷不再拘泥于各大国企的单一生产模式,呈现出不同的工作室、工作坊形式,在全国各瓷区开设特色企业或作坊成为热潮。注重手工与手作是当代手工生活陶瓷的特征之一,民间艺人传承和以此为谋生手段的制作者是行业中坚力量。重手作、重创意、成本高、学成不易、受众群体小众,成为当代手工生活陶瓷就业选择的问题之一。
在工作室发展的大浪潮中,大学生这一群体是当代手工生活陶瓷的创意创业队伍中的重要成员。例如,景德镇每周红火的创意市集,带动了景德镇的整个瓷区手工生活陶瓷的发展。但是,其他的瓷区如宜兴、邯郸、博山等发展相对滞缓。尤其是后疫情时期,手工生活陶瓷产业受到相应的影响,存在三大问题。
第一,学生在学校中养成的习惯与观念使其认为,自身应在能够实现抱负的高位就职,或是进入国企、事业单位等名额极其有限的单位,导致眼高手低,选择从本领域转行[1]。
第二,市场需求小,与手工生活陶瓷专业对口的工作较少,许多学校中学到的技能或是之前的工作经验并不适于相关工作,社会中对于这一专业的关注度也不高,除了招聘会之外,能够找到工作就业的机会并不多,这也变相地加剧了就业竞争。
第三,行业程序复杂,周期长,利润相对低,可持续性差。无论是工作室,还是以其他的专业就业形式,高端陶瓷产品受众人群小,中低端耗费资源多,利润不高,产业的可持续性都较低,有时会出现供大于需的情况。
3 “互联网+”对当代手工生活陶瓷领域的影响
3.1 促进相关领域产业融合
在单一的手工生活陶瓷的设计与制造过程中,一直以来都采取传统的制作与销售模式。“互联网+”概念中的“+”,就是针对手工生活陶瓷这样的传统产业,将其与相关产业跨界融合,通过互联网时代背景所带来的通信便利、数据透明、新技术革新等方面的有利影响,在制作、教学、销售、运营模式等方面,打破当代手工生活陶瓷领域与其他产业领域之间的界限。通过综合的深度调研,手工生活陶瓷领域在数据的引导下可以实现更加深层次的突破,具体情况如下:材料与釉料的开发与运用推广;虚拟建模等相关领域的工作;互联网推广与运营;作为媒材应用于各种产业,如机械化汽车产品、日用洗化用具、装饰材料等;也可以结合“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开发新的行业生存可能。
3.2 拓展市场平台
在互联网背景下,电子线上购物已经成为人们的主流购物方式之一。从生活用品一直延伸到艺术品领域,线上购物平台一直具有品类繁多的优势,平台由众多大小商户组成,消费者能够从各种各样的角度去了解商品品质。这样的平台可以刺激更多的手工生活陶瓷制作者投入市场,也能够让消费者更加直观地认识作品。
从消费人群来看,“80后”“90后”等年轻群体成为消费的主力群体,他们的消费特点正是使用线上购物平台进行购物,互联网这一平台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使他们去了解和接触手工生活陶瓷这一领域。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装修装饰,追求个性的消费需求使其对手工生活陶瓷有着不小的需求。在互联网导向下,消费者、新旧市场平台、手工生活陶瓷这三者建立起了互惠互利的关系。
3.3 焕发行业发展生态活力
爆炸式增长的信息在让人目不暇接的同时,也给人带来了繁多的领域相关信息。经济、文化、地域等方面的冲击给当代手工生活陶瓷领域的工作者带来了许多灵感与机遇。这些机遇促使这一领域的工作者积极投身于创作之中,也吸引着更多年轻、富有活力的血液进入这一领域。
4 “互联网+”导向下的手工生活陶瓷领域就业问题分析
4.1 学业课程与市场需求不对称
在就业问题方面,学生作为待就业的主要群体,专业能力不足、专业学习与市场需求错位等问题较为普遍。大部分学校课程依旧是变化不大的艺术类课程以及传统的技艺作品训练,缺乏对社会的调研,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2]。
互联网背景下的手工生活陶瓷领域就业方式,与之前的传统就业方式相比,结构有了很大的改变,对实践技能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现有的企业部门细分了材料、设计、陶瓷绘画、网络平台开发等部门,相对应地,应该学习相关领域知识。这也暴露了手工生活陶瓷领域学业课程对于学科结合建设的重视度不足,应充分认识到学科结合的重要性,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筛选与培养。
4.2 大众缺乏认知引导,网络平台少
大众对于当代手工生活陶瓷的认知不足、宣传力度不够大、线下课堂教学受众面过小,这些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手工生活陶瓷领域的就业情况。近年来,陶瓷产品这一总类与互联网背景连接起来,各类陶瓷线上平台接连被开发出来,有的意在分享陶瓷作品,有的意在售卖相关产品,还有一些发布陶瓷领域相关新闻讯息。总体来说,手工生活陶瓷这类平台较少,也没有统一的招聘信息发布征集平台。
4.3 模式固化,各行业融合不深入
模式固化体现为手工生活陶瓷与其他行业的融合不够深入。陶瓷手工制品无论大小,都能表现出其独特的魅力。陶瓷材料在室内外的环境中,具有耐腐蚀等特性,城市中的陶瓷壁画、景观雕塑等,也能够表现出极强的文化特色。但在许多实地落成的项目中,没有将材料的优势发挥出来。这样的情况导致产业与产业之间的合作基础不够牢固,需求也自然而然地减少,从而导致就业市场低迷。
4.4 各瓷区的生活陶瓷有同质化趋势
当前互联网导向亦对手工生活陶瓷就业造成了一些相对不好的影响。当代手工生活陶瓷的重点就是制作者用自己的能力和技术,通过手工把控每一个细节和环节,通过造型、绘色、作品烧制等打造特色陶瓷产品。工作室或以其他形式出品的手工生活陶瓷在电商平台售卖数量较多,且出现同质化的趋向,缺乏各窑口的特点,这导致手工生活陶瓷领域的市场特色范围缩小,消费者选择变少而就业者竞争变大,创业者质量没有得到大的提升,反而阻碍了许多想要在手工生活陶瓷领域创业或就业的人。
4.5 无明确相关产业发展导向
数据与信息的快速更新促进了陶瓷行业的飞速发展。在行业发展的同时,学校和培訓机构缺少完备的、以产业发展作为导向的明确体系。横向观察其他领域,如环境设计、产品设计等等,它们在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套结构完备的体系,设计院和行业相关企业的合作与扶持能够很好地带动整个领域的发展。手工生活陶瓷领域就业大部分集中在建筑、建材、材料加工、装潢、卫浴以及小工艺品售卖等方面,行业导向不清晰,就业选择复杂繁多,这样的情况导致选择就业路径存在被动性。
5 “互联网+”导向下的当代手工生活陶瓷领域就业路径
5.1 “互联网+”设计教学模式优化,跨界学科结合建设
疫情加速了互联网模式的发展,在疫情时期,人们不能自由外出,网络课程成为主要的教学模式,互联网技术的利用可以构建出一套完整的线上教学环境,掌握软件以及一些普适性强的技能,能够极大地提高就业率。通过现有的通信技术以及图像处理技术,设立关于大师制作、高端工作室制作等方面的线上课程,不仅能够增加从业者的学习机会,还能够收集与分析手工生活陶瓷学习者的优缺点,提升大众的审美,拓展消费群体。
注重跨界的学习,在有陶瓷专业一技之长的同时,学习室内设计,形成室内陈设陶瓷知识体系;学习景观绿化,将空间立体形态与景观专业融合;学习互联网设计,线上线下结合,提升就业活力。注重团队合作,拓展陶瓷领域的发展可能。
5.2 “互联网+”国内国际的平台建设
注重突出特色、分门别类的平台建设,尤其要考虑对高端国际平台的设计。将中国的陶瓷文化推广到全球,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用上中国特色的当代手工生活陶瓷。平台可以吸纳多元的手工生活陶瓷领域就业者,相关从业者可以在这样的平台上从事教学共享工作,管理者负责做好教学架构,如将软件、理论知识、实践知识分类,根据平台用户的选择推荐学习,既能保证教学质量,又能改善就业路径少的情况。
5.3 文旅产业结合,开发具有各窑口特点的文创产品
互联网背景下,城市风貌必须具有文旅特色和整体地域性,手工生活陶瓷因其材料的特殊性和文化属性,产品适合与文旅产业结合。要将当代手工生活陶瓷文创产品建设成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城市景观建设联系融合,大力拓展陶瓷产业的就业范围[3]。
培养有创意的优秀人才,鼓励大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建立工作室、工作坊或者网络平台等,向新领域的方向发展。运用名家工作室或者团队建设模式,避免产品制作的同质化,如伴手礼的开发、国礼的开发、具有地域特色文创产品的开发等,打造具有窑口特点的当代手工生活陶瓷文创产品,与文旅产业相结合,突出陶瓷的产业职能。
5.4 大数据“互联网+”陶瓷导向智库建立
“互联网+”这一模式的重要作用就是连接,这种连接不仅仅局限于行业领域之间,更能在大量的信息流汇入之后,使人与人、人与专业领域的联系更加紧密。我们需要利用这些庞大的信息,从信息流中筛选出有用的信息,如各个地区的手工生活陶瓷专业就业信息、最新的手工生活陶瓷专业研究成果等。同时,还可以建立新的就业生态圈,一个成功的线上定制平台能够提供数量极其可观的就业岗位,满足不同需求的设计师和消费者[4]。
大数据的利用还可以体现在手工生活陶瓷领域企业对客户和求职者的定位上,透过数据分析提升产品的创新性,可以从反向出发,提高企业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大数据可以为手工生活陶瓷带来更多的使用空间,不同的使用空间会带来不同的制作和使用需求。这样一来,对手工生活陶瓷领域人才的需求会随之增长,新的就业路径也就应运而生。
透过“互联网+”的广泛影响力,可以通过筛选和选拔组建手工生活陶瓷行业领域智库,让著名陶瓷艺术家、高校导师、知名创业者等人士参与其中,及时发布行业最新导向和趋势,并分享给群众。行业领域的企业也可以提供相关服务,通过校企合作对专业人才进行培养,从整体上提高课程与就业实践的对接率,并透过企业自身项目来进行特色就业培养。
6 结语
互联网所带来的通信教学便利、形态技术实现便利、材料认知便利等,使制作手工生活陶瓷的门槛大大降低,且多样化、现代化的互联网路径为人们进入手工生活陶瓷领域提供了入口。制作与消费人群等统一成的大群体,为手工生活陶瓷领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一基础结合互联网时代背景带来的便利,能不断增强手工生活陶瓷领域的活力,使领域生态变得越来越良性和优质。
参考文献:
[1] 王群,王君刚.经济新常态下陶瓷艺术类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以景德镇陶瓷学院科技艺术学院为例[J].同行,2016(07):438.
[2] 邵汉强.陶瓷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与就业困境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1(08):99-100.
[3] 薛春梅.“互联网+”背景下景德镇陶瓷文化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明日风尚,2017(11):292.
[4] 朱欣意.基于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艺术陶瓷平台设计[J].西部皮革,2021,43(10):129-130.
作者简介:甄珍(1979—),女,山东青岛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公共艺术景观、陶艺。
梁雷(1998—),男,山东菏泽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景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