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璐
摘要:肖像画属于人物画的一种,明代肖像画大师曾鲸的《葛一龙像》是一件非常成功的作品,通过这个作品可以看出曾鲸肖像画的表现手法——“墨骨法”,本文以《葛一龙像》为基础,对曾鲸“墨骨法”进行了研究,“墨骨法”是重要的肖像画技法,并且对后世肖像画影响深远。
关键词:曾鲸 肖像画 《葛一龙像》 “墨骨法”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13-0031-03
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悠久,各个朝代的艺术发展都有不同的特色倾向,而到了明清时期,其绘画风格逐渐有了现代化的倾向,花鸟画、山水画、肖像画还有版画等普遍达到了新的发展高度。明代的艺术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明早期、中期还有晚期三个阶段,明代封建主义元素又渐渐走向结束的趋势,明代的社会制度、社会基础有所动摇,加之与西方文化的融合交流,明代的绘画中逐渐有了西方元素,其中肖像画方面的西方元素最为显著,例如曾鲸的肖像画,其“墨骨技法”就融汇了西方元素,传承之中又包含着革新,明代肖像画代表画家曾鲸的肖像画,以“传神”和“墨骨”而著名,明代肖像画一直延续至清。
曾鲸乃明晚期人,曾鲸是一个积极富有创造性的画家,这一点在其作品中也充分体现出来,在当时曾鲸的肖像画作品被赞誉,“落笔得其神理”“写照如镜取影,妙得神情”“其赋色淹润,点睛生动,虽在楮素,盼眯颦笔,咄咄逼真”“下笔不俗,其写真大二尺许,小至数寸,无不酷肖。挟技以游四方,累致千金云”。从以上被赞誉的言辞中便可以看出曾鲸肖像画的特点以“传神”“墨骨”为主,其作品生动形象,重写生,得其神韵,非常注重写实。他一生画了多幅肖像画,作品有很多,但传世的却不多,例如《张卿子像》《葛一龙像》《王时敏像》,还有《黄道周像》等,这些作品都可以说是肖像画中的精品,曾鲸作画重“墨骨”,重“体积感”,而后敷彩,故而其作品常栩栩如生,如镜取影,技法精湛,故引得当时许多人学习、借鉴,一度形成了独特的一派,也就是后来的“波臣派”,此派别便是以曾鲸的字所命名。
“墨骨法”是一种肖像画的绘画技法,它出现于明末清初,由明晚期著名肖像画大师曾鲸发明创造。曾鲸之前的肖像画一般是首先用单线勾勒,然后再以色彩平涂这种比较传统的手法进行创作的,而明朝晚期,曾鲸开创了肖像画的新画法,即“墨骨法”,致使曾鲸的肖像画一度成为肖像画的历史巅峰。“墨骨法”又称“凹凸法”,我们知道曾鲸的肖像画作品除了对以往肖像画作画方式的传承,并且还汲取了西洋画的“明暗立体法”,作画以墨晕为主,先勾勒轮廓,而后用淡墨渲染出面部的结构起伏和明暗凹凸,并且“每图一像,洪染数十层,必匠心而后止”,最后再罩上一层色彩,经过多层加工之后方可呈现出完美的肖像画作品,这样绘出的肖像画作品立体感极强,所画肖像结构清晰。所以,“墨骨法”的特点就是作品结构坚实、清晰、明确,明暗、凹凸分明,由传统的肖像画技法,经肖像画大师曾鲸的创新,汲取西洋画的明暗立体的特点,不断融合创作,最终形成了一种崭新的肖像画技法。
“墨骨法”是明晚期肖像画家曾鲸所发明创作的一种绘画技法,说起“墨骨法”这种绘画技法的发展历程,我们首先可以从肖像画技法的发展历史来谈,人物画与花鸟画、山水画是相对独立存在的绘画门类,并且其出现时间较早,肖像画属于人物画中的一类,主要指对人物形象、群像的刻画,人物画相比较于花鸟画与山水画,与人类的社会生活更具有紧密的联系,比其他两个绘画门类更能直观反应出社会状况、道德伦理等等问题。曾鲸“墨骨法”之前的传统肖像画技法主要有两类,一个是北齐曹仲达的绘画技法,另一个是唐吴道子的绘画技法,北齐曹仲达与唐吴道子分别有“曹衣出水、吴带当风”之称,从这两个称号上可以看出,曹仲达的人物画形象展现出的是“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所画人物如水中出来一般,衣服紧贴于身。而唐吴道子的绘画技法则与之相反,其所绘人物线条飘逸,如荠菜条一般,张弛有度,以焦墨勾线,略施淡彩,笔法洗练流畅,笔才一二,与张僧繇被称为疏体代表人物,以上便是两种不同的人物绘画技法。以往的绘画技法一般都是先勾勒出线条,然后再以色彩平涂,这是一种传统的绘画技法,到了明晚期以后,曾鲸“墨骨法”的出现,将肖像画的创作推上了顶峰,在明末清初这段时间内,是肖像画繁荣的阶段,当然这与当时的社会状况也不可分割,明末时期,中西方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受西方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肖像画又有了新的发展,利玛窦来中国时,与曾鲸交流讨论,故而曾鲸在传统绘画技法的基础上,汲取西洋画的“明暗立体画法”,不断练习,创新,最终有了“墨骨法”的产生。由于曾鲸肖像画的著名,引得当时人们的追捧,故而导致了曾鲸肖像画的“传神”与“墨骨”技法都流传下来,主要由其弟子以及再传弟子传承,尤其是在清初曾鲸的肖像画更受人们追捧,直至今日,曾鲸“墨骨法”依旧为人们所欣赏。
《葛一龙像》是明末著名肖像画大师曾鲸的作品,在这一作品中,充分体现出了曾鲸“墨骨法”在其中的应用,曾鲸的肖像画作品有很多,例如《葛一龙像》《张卿子像》还有《王时敏像》等等,据专家们的考察,《葛一龙像》应属曾鲸早期的作品,但画中所体现出的“墨骨技法”依旧很鲜明。葛一龙,号震甫,江苏吴县人,是明晚期的一位文人,他与曾鲸当属一个时代、活动于大致相同的地区,属吴门诗人,性好交游,屡试不第,游于南京与四方名士结“秦淮书社”,他一生中最爱藏书、读书,嗜书如命,他也有许多优秀的作品传世,例如《修竹篇》《弄闲草》《艳雪编》《山茶百韵》《溪中草》《幽堂集》等著作,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曾鲸的成功,他所结交的大多是文人名士,葛一龙的作品《由沅州次平成》:“言从撷香芷,五日濒江路……自谓巢居尊,罔知夜郎大”。和《弥勒诗》:“一宇嵌山窟,重重开晓烟……不知州与寺。名立竞谁先”?①这两首诗是葛一龙最喜爱的,从诗中我们便可以看出作者的心境特征,对自然景色、清净之地的向往,对世俗之地的厌弃,充分体现出了作者从内到外所散发出的一种儒雅的诗人气质。曾鲸根据葛一龙的个人气质与性格特征以及喜好特征等多个方面来考虑作画,加之画家精湛的技法,最终完成了一幅优秀的肖像画作《葛一龙像》。《葛一龙像》画面上我们可以看到人物斜倚在一摞书上,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这是对葛一龙生平嗜书如命、以书为伴的充分体现,画面中的人物头戴巾帽,身着白袍,密髯丰颊,容貌清秀,以书当几,席地而坐,目光沉静,似若有所思,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人物的怡然自得与书生气质,画家先以细线勾勒面部轮廓,然后再以淡墨晕染,晕染之后,凹凸感自然成型,层层晕染,结构明朗,由于葛一龙个人性格以及诗人的形象,画家在表现衣服时则运用了传统人物画法中的游丝描,线条细劲有力,飘逸自然,非常符合画中人物的形象性格,在施色方面,曾鲸先以“墨骨法”为主,经过多层晕染之后,再敷以白色,最终所形成的作品“如镜取影,妙得其神”,写实感强,同时,白色的衣袍与脸部的赭色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②可见作画之人技艺想法的精妙高超之处,当然,曾鲸也很注重作品的传神,传神点睛在其作品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这幅画没有落款,只盖有“曾鲸之印”“波臣父”等印迹,画面人物两侧还有米万钟、范景文、周之綱、王思任四家的题赞,后来还有俞彦、宋献二家的题赞。《葛一龙像》这幅作品虽无一笔背景,但只凭人物的精妙刻画,便可以看出这是一幅成功的肖像画。
众所周知,“墨骨法”是曾鲸的肖像画技法,因此《葛一龙像》中亦有“墨骨法”的身影,《葛一龙像》是画家别出心裁之作,将画面人物安排为斜倚式构图,并且以书为案,人物席地而坐,充分体现出人物恣意洒脱的形象气质,还有嗜书如命、以书为伴的鲜明特征,曾鲸笔下的葛一龙儒雅温润,神态怡然,眉清目秀,非常传神。“墨骨法”在《葛一龙像》这幅肖像画中整个人物上都有应用,首先是面部,人物面部的绘画方法是首先以细线勾勒轮廓,而后再以墨晕渲染出高低起伏感,层层渲染,然后再以肤色为人物敷色,最终形成,这样作画使得画面立体感强,结构结实,这种绘画手法便是“墨骨法”,又可称之为“凹凸法”。当然,“墨骨法”不是只运用在人物的面部,人物的衣着方面也有用到,从画中我们可以看到,画中人物身着白袍,显得素雅清秀,而其衣着线条细劲有力,呈现出飘逸之姿,更体现出画家所画之人的性格以及浑然天成的诗人气质,自画中,我们可以看出,人物衣着首先以传统技法游丝描来勾线,这种游丝描便是画家特意为符合人物气质而选取的独特手法,勾完线之后,以墨晕染出衣褶以及人物的結构、明暗,多层晕染、皴擦,最后直至人物结构明确,骨架坚实,形成强烈的立体感,最后再施以白色整体覆盖,这其中亦运用了“墨骨法”。整个《葛一龙像》这幅画,彰显出了曾鲸精湛的技法与独特的创新思维,“墨骨法”在这幅画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并且画中人物的白色衣袍与面部的赭色也形成了鲜明对比,独特的构图方式,传神的表情,无一不体现了曾鲸肖像画的历史成就。“墨骨法”为曾鲸所发明,曾鲸在传统人物画技法的基础之上,借鉴西洋画中的“明暗立体法”,再通过笔者的钻研、练习,最终形成,其“墨骨法”不仅仅在《葛一龙像》中有所体现,像是在《王时敏像》《张卿子像》《黄道周像》等作品中都有体现,只是在曾鲸早期、晚期作画方式中,“墨骨法”所体现出来的成熟度不同而已。
“墨骨法”是明晚期曾鲸肖像画表现手法,它是由曾鲸所创,其产生的影响主要在明晚期以及清初阶段,由于曾鲸肖像画的著名,他的肖像画绘画方式深受当时人们的喜爱,故而其“墨骨技法”也被人们所学习,曾鲸的追随者众多,许多人借鉴学习其画法,然后便形成了以曾鲸为首的波臣派,波臣派中的门徒大多为曾鲸的弟子或是再传弟子,其弟子众多,因此,“墨骨法”也由其弟子传承下来,曾鲸在肖像画方面的成就卓著,尤其在明晚期、清初期时候,向其学习的风气最为活跃。“墨骨法”由波臣派传承下来,在清初时,那些学习曾鲸肖像画法的文人名士大多活跃于民间,但由于曾鲸肖像画的著名,宫中也有不乏欣赏曾鲸的文人名士,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宫廷画的发展。由于明清时期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使得“墨骨技法”进一步成熟发展,明朝时期人们生活比较富裕,由于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意识形态的改变,还有人们对自我地位的认知改变,自然而然地促使了人们对娱乐的追求,所以人们对肖像画逐渐重视起来,使得肖像画的发展在这个时期成为一个高峰,而到了清朝,社会动荡,政治不安,宗教渐渐进入人们眼帘,肖像画则主要服务于宗教,画一些佛道肖像,让人们供奉,因此,肖像画在这一阶段又形成了另一高峰,故而肖像画在明清时期非常活跃,这也是相较于明清时期花鸟画与山水画的没落所做出的结论。清高宗弘历也非常重视肖像画,他曾经大规模的让画师为功臣画像,其规模之大令人讶然,在清朝时,西方画家郎世宁等人来到中国,所带来的西方技法促使了“墨骨法”的进一步发展。“墨骨法”推动了明清肖像画的发展,属于肖像画中一个突破传统的创新,自曾鲸以后的肖像画,大部分都运用了“墨骨法”,无论是民间的肖像画,还是宫廷的肖像画,其中皆有“墨骨法”的影子,由于“墨骨法”这种表现手法所呈现出来的人物形象,结构坚实,体积感强,所以在后来一直被人们所欣赏,我们现在所画中国画中的工笔人物有时也会用到这种“墨骨技法”,所以说,“墨骨法”对后世肖像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曾鲸在肖像画方面的成就卓著,其“墨骨法”是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钻研出的崭新的技法,传承与创新是中国人民的做事理念,在曾鲸“墨骨法”中便可以充分体现,所以不仅是曾鲸肖像画对后世影响深远,就其本人的品格以及其“墨骨法”在传承与创新方面的体现更能显示出对后世的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薄松年著.中国绘画史·精装本[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
[2]范硕秋.曾鲸人物画写实技法浅析[J].大舞台,2011(11).
[3]周积寅.中国历代画论[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754.
[4]潘天寿.中国绘画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0:280,282.
[5]张延风.中国艺术的文化阐释[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156.
[6]周积寅.曾鲸的肖像画[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