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强国视域下工匠精神的培育

2021-08-27 05:53常晶
中国经贸导刊 2021年14期
关键词:品牌高质量发展工匠精神

常晶

摘 要:品牌建设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当前我国品牌在认知度、档次级别等方面形势严峻。涵养品牌的关键在于提升品质,而品质之魂在于匠心。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是铸造品牌强国的必然选择。厚植工匠精神,经济保障是基础,制度设置是关键,文化引领是根本。

关键词:工匠精神 品牌 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立足于当下,着眼于未来作出了“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科学判断与战略部署。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全局、要求全体党员奋发有为,强化质量发展的重要地位。贯彻落实新的发展理念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专注品质、擦亮品牌、建设制造强国与质量强国。

一、品牌涵养的精髓实质是追求品质

品牌是高质量发展的代名词,加强品牌建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既是提高我国核心竞争力的制胜法宝,也是我们砥砺前行、开拓进取的重要抓手。

(一)品牌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路走来,中国品牌发展的历程可谓跌宕起伏。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三无产品”到80年代的注册商标,从90年代的扶持国内名牌到党的十七报告提出的“培育国际知名品牌”,不难看出,中国品牌一直在曲折中奋力前行。虽然中国品牌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品牌之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作为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心的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品牌的发展仍然任重而道远。

1.品牌认知度匮乏。在世界品牌实验室公布的2020年“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中,我国上榜品牌只有43个。虽然较2018年的38个品牌与2019年的40个品牌入围,我国品牌成长的道路呈现出日益上升的趋势,然而品牌发展的速度与国际竞争的激烈程度以及我国第一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我国是世界上工业化规模最大的国家,然而在世界品牌前十名当中我国却处于空缺状态。以往粗放的发展模式虽然催生了改革开放初期规模宏大的制造业,然而传统产业发展模式造成的晕轮效应促使中国品牌在当今这个追求产品质量的时代愈发显得品牌认知度的匮乏以及品牌个性的缺失。

2.品牌档次不高。当今世界正处于品牌消费的阶段,品牌意味着一个国家在全球产业链分工的位置与综合的竞争力与影响力。与德国产品的严谨、细致,日本产品的精致、个性化截然相反,中国产品的形象则更多与廉价、低质相提并论。生产粗放以及价廉物美的名片成为今天中国品牌进军世界市场的“绊脚石”。

根据2020年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的世界品牌500强,知名品牌产业大多集中在能源、互联网、计算机等高端产业,而我国占有世界份额的则主要是处于价值链低端的产品。这一方面说明,在世界工业进入4.0的时代,仅靠模仿、加工进行重复性的生产已经无法适应迅猛发展的科技革命。在信息技术革命、人工智能革命、以及基于区块链的数字革命等叠加式的科技革命面前,抢抓产业变革机遇,占领世界市场,只有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另一方面,这其实反映了在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日益频繁的新时代,我们对于市场需求缺乏精准细致的分析。在工业化的初期阶段,低成本、高投入的产业模式使我们以速度和激情满足了市场需求,而在工业化的中后期,由于世界经济结构的深度调整,世界市场80%的份额被20%的知名品牌占领。这就必然倒逼着我们全面提升制造业产品质量,打造中国品牌名片,增强我国制造业的国际话语权。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为高质量发展谋篇布局,明确指出,当前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正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所谓高质量发展就是“通过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质量变革实现了数量型发展向质量型发展的转型,效率变革实现了从规模扩张型发展向质量效益型发展的转型,动力变革实现了从要素驱动型发展向质量效益型发展的转型”。[1]作为世界上工业规模最为齐全的制造大国,我国正处于由传统制造业向现代制造业转型的历史阶段,只有以打造质量为中心,严格遵循提质强效的发展路线,才能改变“产品大国、品牌小国”的困境,才能做强做大民族品牌。

(二)涵养品牌,品质先行

构成品牌的要素复杂多样,但作为品牌之魂的品质对品牌的铸造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引领作用。树立品牌,品质先行。一种产品之所以能给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根源在于产品的品质。因此,品质是品牌建设的内在支撑,也是品牌得以延续、发展与壮大的根本保证。伴随激烈的国际竞争,在市场经济的风雨洗礼中,中国企业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低质量、拼价格的时代即将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从产品生产到品牌打造,从产业链低端向高端迈进的发展路径。

当前,“我国经济出现的增长速度换挡、劳动力红利逐渐减弱等新现象,其实质表明我国制造业长期以来依赖技术引进、依赖外资、依赖低劳动力成本、忽视自主创新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2]中国品牌要在竞争激烈的世界经济大潮中占据一席之地,必须坚持品质为本。涵養品牌的基石在于追求品质,提升品位。在这个珍视卓越品质和个性体验的时代,质量至上、品质取胜日益凝练为新时代的时空坐标,重构着人们的价值认知与审美选择。这既是对市场经济急功近利、短视心态的自我反思,也是对超凡品质、美好生活的积极探索。

二、工匠精神的核心理念

质量之魂,存于匠心。在历史的长河中,传统的能工巧匠们以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匠心与匠术缔造出了精妙绝伦、璀璨夺目的艺术瑰宝,开启了中华古老文明的先河。从“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到“炉火纯青”“庖丁解牛”,这些耳熟能详的优美措辞既彰显了工匠们慎终如始的求卓态度,又精确地描述了人类追求卓越、成就经典的理想图景。虽然传统的工匠以及工匠精神在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过程中淡出了历史的视野,然而作为一种优秀的职业伦理,工匠精神那份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坚守专注的意志品质,标新立异的创新精神使得工匠精神经久不衰,得以超越时空的羁绊,高度契合了当今世界文明的发展趋势。

伴随互联网的普遍使用以及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兴起,世界工业秩序正处于结构深度调整的换挡期。在这种大背景下,制造业可能出现两个趋势:“一是智能化和自动化提升到一个新水平,5G生产线未来将会普及。另一个趋势是,规模化和个性化在制造业将不再对立,只要数据积累足够大,制造业终将转向个性化制造、反向定制、柔性生产。”[3]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发展趋势必然是走品牌之路。品牌的塑造和维护需要依靠强有力的品质占领市场份额。作为开启高质量发展新时代的工匠精神,构建新的发展格局,转变新的发展方式,中国制造亟待匠心回归。

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并不囿于对传统工匠精神的简单继承,而是在坚守专注与永不放弃的基础上,更多地表征出勇于创新,传承引领与合作共赢的时代内涵。有学者指出,“现代科学具有双重起源,它既起源于巫师、僧侣或者哲学家的有条理的思辨,也起源于工匠的实际操作和传统知识。直到现在,人们重视科学的前一方面远远超过后一方面,结果,科学的整个发展就显得比实际情况更富于奇迹色彩。”[4]实际上,社会变革既需要科学发挥理论先锋的作用,更需要劳动者把科学的理论转换为现实的生产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劳动者身上蕴含的工匠精神是推动社会前进的重要保障。

三、厚植工匠精神是铸造品牌强国的必然选择

(一)厚植工匠精神,经济保障是基础。

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传统价值观念的桎梏下,“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格局长期存在,技术工人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无法保障。当前我国即将进入“十四五”时期,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必须紧紧依靠工人阶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工人阶级是我国的领导阶级,是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5]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需要培养一大批未来的“巧匠”“巨匠”。

如果说专业技术人员是创新发展的“头脑”,那么能工巧匠则是创新发展的“四肢”。制造业强国需要一大批具有高级技能的专业人才。因为“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至关重要,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6]但目前“从我国工人的构成来看,当代工人阶级的组成中既有企业中的产业工人,又有企业的产权所有者,还有农民工代表的新工人。全国技能劳动者达1.65亿,其中高技能人才仅4501万人”。[7]当前我国正处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高素质的劳动者成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发展转型的急迫需求。因为在现代化大生产的新时代,虽然机器大生产的广泛使用已经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代了人类的手工劳动,然而在生产开始之前的准备过程、在生产过程之中对工作的认真专注,以及生产之后对于产品质量的监督、检查等程序都需要专业技术人员秉承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没有工匠精神,没有具备工匠精神的高级技工,就没有中国制造的好品质与高质量。只有通过高待遇、高报酬,提高技能人才的待遇水平,增强匠人们的荣誉感、获得感、幸福感,建设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劳动者大军,尤其是加强对青年技工的培养,关心他们的健康成长,才能鼓励更多的青年劳动者加入到大国工匠的队伍中来,才能为中国品牌高地的铸就积蓄更加充分的人才保障。

(二)厚植工匠精神,制度设置是关键。

“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也”。一个国家一个企业,只要“制度时,则国俗可化而民从制”。新时代要让无形的工匠精神内化为劳动者稳定持久的工作品德,仅仅依靠口头的宣传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市场经济的土壤自发地催生了“短平快”的思维模式与行为方式,无论是在企业还是在事业、科研等领域,速度与数量至上的衡量标准依然发挥着指挥棒的作用,扭曲着精耕细作的社会价值观。而这与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型的崛起大国的要求渐行渐远。为此,紧跟时代步伐,为工匠精神提供扎实的制度保证成为迫切需要。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制造业之所以出现大批的山寨产品,这与我国没有及时建立起完善的保护匠人手艺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有很大的关系。一些企业仅靠快速地仿制别人的产品,就可以获得大量的超额利润,而那些精心钻研产品的匠人们却不能得到相应的产权保护,这必然导致工匠们的积极性受到极大挫伤。同时,对于技工的就业资格以及职能等级的评定仍然沿用传统的唯学历、唯论文、唯资历的考核办法。对于匠人而言,他们更多的是专注于实践经验,而以文化知识水平作为衡量标准必然将一大批真正有技术专长的人才拒之门外。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只有树立新时代的人才发展观念,积极探索、不断创新有利于高端技能型人才涌现的保障措施,从职称评定、技术推广、激励政策等方面不断完善技能人才发展的配套制度,大胆的重用对于技术改造革新以及工艺改进具有突出贡献的高级技能人才,才能为我国成为制造业强国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强调,“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8]遵循中央的发展理念,1月7日,人社部公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高技能人才职称评审更加强调技能贡献,注重评价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执行操作规程、解决生产难题、参与技术改造革新、工艺改进、传技带徒等方面的能力和贡献。”[9]这充分说明,健全以职业技能为导向的技能人才评价制度,完善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企业技能人才评价机制,充分彰显对优秀工匠及其杰出贡献的高度尊重,为劳动者的成长创造良好條件成为迫切需要。

(三)厚植工匠精神,文化引领是根本。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10]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基础。我国制造业所面临的挑战与其说是技术问题,不如说是文化使然。在历经了几千年田野牧歌式的农耕文明之后,怡然自乐与散漫随意的生活方式逐渐融入了我们的民族性格,它成为我们工匠精神缺乏的潜在历史缘由。与此同时,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于资本与金钱的痴迷与膜拜使敷衍塞责、急功近利的浮躁情绪四处弥漫,很多投资者、企业家的心智长期被粗制滥造、假冒伪劣的混沌文化包裹着。这种对物质利益的一味追求必然遮蔽了人们对行业精神的崇高追求,使中国制造徘徊在周期短、见效快的价值观中。正是这种短、平、快的经济伦理抹杀了中国制造的文化内涵与历史积淀,降低了中国品牌的厚度与高度,因为知名品牌的建立往往既展现着历史文化的沧桑感,又包容着现代文化的时尚感。传统工匠文化的缺失,毋庸置疑必将使得中国制造无论在品牌的种类还是在品牌的质量上都无法与西方发达国家相媲美。

“人無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建设制造强国首先需要弘扬的就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反映着工匠主体一定的知识、艺术素养,在自我管理与安排社会经济生产中折射出一种特殊的修养或动力,表现爱岗敬业、执着专注与奉献的精神”。[11]工匠精神说到底就是优秀的职业文化素养。作为植根于华夏大地的民族精神,工匠精神赋予浮躁的现代人一份难得的清醒和执着。只有坚持工匠精神,才能廓清人们的工作态度,才能诠释中国品牌厚重的历史积淀与文化品格。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跃升,需要工匠文化的重塑和回归。但是作为一种文化底蕴,工匠精神的孕育和传承离不开全社会、全民族的价值导向和文化再造。只有让关注细节、追求卓越、崇尚质量真正上升为社会风尚与时代精神,才能使工匠精神成为推动中国制造“品质革命”的不竭动力和精神源泉。

站在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铸就品牌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发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刚刚召开的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所说:“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12]只有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才能奏响新时代的劳动进行曲,才能助推我们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创造辉煌!

参考文献:

[1]任保平,张星星.高质量发展对中国发展经济学新境界的开拓〔J〕.东南学术,2019(06).

[2]张志元.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逻辑与现实路径(J).理论探索,2020(2).

[3]任晓宁.重新定义中国制造(N).经济观察报,2020.12.21,(17).

[4][英]J·D·贝尔纳,陈体芳译.科学的社会功能[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习近平.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11.25.

[6]习近平.对我国选手在世界技能大赛取得佳绩作出重要指示(N).人民日报,2019.9.24(1).

[7]朱春艳,赖诗奇.工匠精神的历史流变与当代价值(J).长白学刊,2020(3).

[8]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N).人民日报,2020.10.30.

[9]http://news.china.com.cn/txt/2021-01/06/content_77086190.htm

[10]李伟.制造强国背景下的工匠精神研究(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17.

[11]曹前满.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存在逻辑:载体与形式(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

[12]习近平.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11.25(01).

〔本文系山东省社科规划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专项课题“弘扬工匠精神,铸造山东品牌的思路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8CCXJ27)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品牌高质量发展工匠精神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品牌包装设计中的色彩研究
从电影到品牌:看黄渤的“品牌化”之路
旅游经济
电子商务环境下品牌建立探讨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