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微分方程在电子信息专业中的教学案例探析

2021-08-27 05:23邓瑾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1年14期
关键词:电感电容器电容

邓瑾

[摘           要]  常微分方程的理论体系严谨且抽象,又是高职工科专业学生重要的学习工具。在日常教学中,只有紧密联系学生的专业实际,选取合适的教学案例,才能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结合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类专业实际,探究了常微分方程的教学实例。

[关    键   词]  常微分方程;电子信息;教学案例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14-0168-02

一、引言

微分方程是应用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应用于众多领域,如在人口模型、传染病模型、天气预报模型等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职工科专业中的自动控制、各种电子学装置的设计等,都与微分方程有关。

我院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如电工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路等都需要用到大量的常微分方程知识,根据高职数学“服务专业学习”的性质,我们的课堂教学案例需要对接专业内容,从专业实际出发,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因此在“常微分方程”教学中融入实际案例非常必要且意义重大。

二、 教学案例探析

学习数学时,对基本概念掌握比较扎实的话,能够为后续内容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在介绍常微分方程通解和特解的基本概念时,我们可以引用如下RLC串联电路问题。

案例1:一个由电阻R、电感L、电容C串联组成的简单闭合电路,如果在某一时刻将电容器充电使它得到一个电位差,然后断开电源,在电感的作用下这个闭合电路中开始了電流振荡,试建立电容器两极间的电位差和实践之间关系的微分方程。

分析讲解:首先,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重述这个专业问题:用Q(t) 表示在时刻t 电容器上的电量,C 表示电容器的电容,v(t) 表示在时刻t 电容器两极间的电位差,R 表示电阻的阻值,L 表示电感的电感系数。

其次,引导学生对该问题作出合理的假设:如忽略电感中的电阻,忽略电阻中的电感效应,忽略线路中的电阻,认为电容器两极间没有电流。

学生是电子专业,对电学原理——“总电动势等于电容器的电位差和电感电动势的总和”是熟悉的,所以可以提示学生据此列出表达式:

如果我们能根据以上条件,求出v(t)的表达式,即时刻t电容器两极间的电位差,就得到了电路的振荡规律。虽然这是一个抽象函数表达式,但是其中的专业背景比较明确,所以学生能理解。

常微分方程理论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解法,叫“常数变易法”,它主要用于求一阶线性非齐次微分方程的通解。教师在分析清楚其中原理后,更多地需要通过专业实际来引导学生感悟该方法的应用价值。这时,可以讲解这样的RC电路问题。

案例2:(RC电路)在一个含有电阻R(单位:Ω)、电容C(单位:F)和电源E(单位:V)的RC串联回路中,由回路电流定律,知电容上的电量q(单位:C)满足以下微分方程:

若回路中有电源400cos2t(V),电阻100Ω,电容0.01F,电容上没有初始电量。求在任意时刻t电路中的电流。

问题分析:要求任意时刻电路中的电流,需要先知道任意时刻电路中的电量q,因此第一步,引导学生根据题意建立关于电量q的微分方程模型。

高职院校培养的不是高深的理论人才,而是手脑并用的技能型人才,因此我院数学教学改革中,开设了Matlab数学实训,将学生从烦琐的计算中解脱出来。在介绍Matlab求解二阶微分方程时,可以引用如下案例。

案例3:(RLC电路分析)一个RLC串联回路由电阻R=180 Ω,电容C=1/280 F,电感L=20 H和电源E(t)=10sint V构成,假设在初始时刻t=0,电容上没有电量,电流是1 A,求任意时刻电容上的电量所满足的微分方程。

问题分析:首先,明确问题需要知道的是电量与时间的函数关系式,可设为Q=Q(t),然后作出必要的简化假设:假设整个回路电阻没有电压损耗;电容忽略感抗,电感忽略容抗。

三、结语

上述案例是常微分方程在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中的实际应用。通过这样的教学,使学生了解该知识在专业中的应用。实际上,我们还可以拓展知识面,引入生活案例或其他领域问题来讲授,如单种群指数生长的微分方程模型、经济学中市场价格模型、减肥问题模型等。把实际生产生活问题与数学知识联系起来,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同时,还提高了数学应用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编辑 马燕萍

猜你喜欢
电感电容器电容
常用电容器的介绍
平行板电容器的两类动态分析
小体积LED调光电源用电感研制
平行板电容器的理解和应用
超级电容车的充电,有望几十秒内搞定吗?
浅谈电感和电容在交流电路中的作用
小体积大用途
电容器应用问题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