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薇
[摘 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教育事业改革发展面临新任务,国家对职业学校的教育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更加强化理想信念教育、中国精神教育,立德树人、全面育人。加强党的领导,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是职业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南京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将党建和德育工作深度融合,营造以党建指导德育、以德育促进党建的良性循环,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引领、健全发展德技并修的育人体系,为有效推进职业教育德育工作提供新思路。
[关 键 词] 职业学校;党建引领;德育工作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14-0148-02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党的发展作出了明确的指示:党的基层组织是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因此,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至关重要。职业学校系部党支部学校的二级党组织,是基层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系部、党支部建设才能顺应当前的时代发展,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职业学校应充分认识到加强系部党支部建设的重要性,为培养更多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
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和提高,要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以加强学校党建工作为引领,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创新育人方式,落细、落小、落实,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以南京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信息艺术系为例,探索党建工作与德育工作相融合的新路径,建设学校的德育阵地。南京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信息艺术系党支部(下称信息艺术系党支部)以“四个融合”为工作主线,以党支部项目化建设推进德育工作的创新发展。
一、党建发展融合教师发展,打造“助力援疆”师德师风提升项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优良的师德、师风是落实立德树人总要求的基本保障。信息艺术系党支部建立师德管理、考核评价制度,与每个教师签订师德师风承诺书。此外,信息艺术系党支部努力创建健康积极的教师文化,充分发挥优秀党员教师的典型示范作用,用党风涵养引领师德师风,促使广大教职工更加爱岗敬业、立志建功成才。
为促进教育公平发展,补齐教育发展短板, “十三五”规划开局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开展脱贫攻坚教育扶贫专项行动,实施专项教育扶贫举措,加大政策和资金倾斜力度,着力提升“软硬件”建设,对贫困学生实施精准资助等方式,“托底”新疆深度贫困地区教育发展。信息艺术系党支部党员教师、美术学科骨干、副教授姚金根老师响应教育部“援疆援藏万名教师支教计划”,克服家庭、个人的种种困难,报名参加支援新疆伊宁丝路职业技术学院一线教学工作。信息艺术系党支部聚焦新疆教育现状和援疆教育工作开展的近况,向教职工宣传援疆教师的先进事迹,教育引导广大教师以师德提升人格魅力,以优良的师风带动教风、学风和校风。
以信息艺术系党支部党员教师援疆为契机,我校与伊犁丝路职业学院签约,结成全面对口支援伙伴关系,两校将在专业建设、师资培训、资源共享、产学研合作、技能大赛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共建。信息艺术系党支部党员教师将与伊犁丝路职业学院教师组队,备战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这一项目不仅给信息艺术系党支部的党员教师起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更是为新疆地区带去南京职教的精神风采,架起两校合作交流的桥梁。
二、党建发展融合学生发展,打造“课程思政”学生发展项目
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这个教学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通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也就是说,所有课程都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作为教师,要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充分理解课程思政的丰富内涵,深刻把握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系统规划课程思政的生成路径,对于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美育对人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信息艺术系党支部党员教师搭建美育与思政教育协同发展的育人平台,采用典型案例导入、互动式教学、情景式教学等参与感强的教育方式,创新“思政+艺术”的教学方式,分别将绘画、书法、舞蹈、音乐等艺术形式融入思政课堂,开发了“艺术审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系列专题课程,取得了十分可观的成效,已让五千多名在校学生从中受益。通过“思政+艺术”的创新方式让教学过程“鲜活”起来,让课堂教学“生动”起来,使学生能够掌握领会课程所要传达的思想理论和价值观念,并主动思考如何将其学以致用,用来提升素养、服务大众。
为了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推动职业教育的内涵式发展,信息艺术系党支部党员教师开设创业类课程,提升第一课堂的教育效果,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能力;开展创业项目征集、鼓励引导毕业生自主创业、以创业促进就业;实施创业导师计划,指导学生开展创业实践,组成两个团队注册成立有限公司,并与南京教育电视台合作,积极推介优秀项目,为学生创业活动提供正确的创业引导,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信息艺术系党支部積极落实“产学研用”一体化,引导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水平,还能深化学生素质与道德教育,从而达到巩固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理论教学成果的目的。
三、党建发展融合社会合作,打造“红匠孵化站”校企党建共建项目
2019年1月24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牢牢把握学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将党建工作与学校事业发展同部署、同落实、同考评”。在新时代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大背景下,学校以专业为依托,将党支部建在专业上,党建成为专业建设一个有效的抓手,二者互为载体,起到了良好的共建效果。随着近年来校企合作工作的不断深入,学生下企业实习锻炼的渠道不断拓宽,学生的专业技能也得到了提升。积极探索“党建+校企合作”,深化思政育人模式,创新学生实习阶段的党建工作新形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提高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促进基层党支部之间的交流,改进党支部活动方式,提高党组织的整体建设水平,信息艺术系党支部与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开展党支部携手共建,双方支部将充分利用本单位的党建资源,提高共建工作的内涵,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在场馆资源共享、产学研合作、学生志愿服务及创建学生写生基地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积极挖掘以“爱国主义、民族精神”为核心的中华文化传承内容;通过有仪式感、参与感、现代感的情景,深入开展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故事活动;结合特殊纪念日,共同建设区域化党建活动品牌,以开展历史文化展览、文化讲座,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形式,展现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和国家的光辉历程、伟大成就,激发民族自豪感,激励党员把爱国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立足本职岗位作贡献。信息艺术系党支部与南京厚建软件有限责任公司党支部开展共建,通过组织党员联动、党建教育基地联享、教学科研技术交流等内容,促进双方在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党建与教学科研业务有机融合、开创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新局面。
校企党支部共建项目打开共建活动平台、分享工作资源、交流工作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党建工作局面,逐步深化双方之间优势互补、工作互动,有利于积极探索党建工作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携手共创先进基层党组织。
四、党建发展融合校园文化建设,打造“多样化课堂”校园文化建设项目
校园文化是高校发展的精神和灵魂,是汇聚师生思想、彰显学校形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因素,是高校保持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党建工作是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强力支撑,同时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开展党建工作,能在极大程度上提高党建工作效果,能更好地发挥出党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学生活动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学生学校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质量的学生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合作意识和专业能力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利于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中应高度重视高校党建的作用,同时,通过党建工作创新校园文化建设,以此全面优化高校育人环境,促进学生、学校全面发展,信息艺术系党支部以生为本,立足学生发展,开设摄影、美术速写、美甲、陶艺、专业篮球等五门选修课;结合学生专业,开展艺术类和信息类相关技能比赛;组建机房维护、宣传策划、行政助理等三个学生团队,参与系部的学生管理工作。这些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和塑造良好的性格,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打造“多样化课堂”校园文化,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文化自信。
基层党建是学校事业发展的坚实保障,是专业建设的根本引领,是学生思想的指引方向。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切实落实基层党建的战斗堡垒作用,信息艺术系党支部围绕“四个融合”創新工作方法,创建平台载体,创立典型示范,着力发挥党支部政治引领、凝聚师生、促进学校中心工作等方面的主体作用,把党组织的领导力和组织力转化为推进德育工作的强大动力,实现支部党建工作与德育工作双促进、双提高。在此过程中,学校也需要充分发挥党员教师和基层支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利用合适的途径开展党建工作,促进党建工作的高效开展。
参考文献:
[1]王杨南.新时代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之职业教育方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4):10.
[2]林志.新形势下中等职业学校党建工作的几点思考[J].魅力中国,2016(34):282.
[3]韩艳,杨新宇.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才智,2018(30):167.
编辑 张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