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艺 吴敏 刘英
[摘 要] “三教”改革是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根本要求,是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由注重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的必由之路,而教师教学能力比赛则是“三教”改革的重要支撑和有效体现,以高职仪器分析测试技术课程为例,从落实课程思政、数字资源建设、“互联网+”混合式教学以及数字赋能等结合点探索实践了课程改革与教师教学能力比赛的有机结合。
[关 键 词] “三教”改革;课程改革;教学能力比赛;结合点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14-0028-02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确立了职业教育“类型”的地位,职业教育发展方式由注重规模扩张走向质量提升之路。“三教”(教师、教材、教法)改革贯穿高职教育全过程,是当前职业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切入点,而教师教学能力比赛则是“三教”改革的重要体现。教育部自2018年起,开展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师教学能力比赛(简称“比赛”),各省也建立了省级选拔赛。比赛方案在2019年提出了“推进教师、教材、教法改革”,2020年提出了“持续深化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这使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了良好的结合。本文以高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仪器分析测试技术课程为例,从课程思政、数字资源建设、混合式教学等结合点探索实践了以教学能力比赛评价指标为指导,让“三教”改革在课程改革中落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关注立德树人,挖掘教育元素,落实课程思政
比赛明确提出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的有机统一;在2020年比赛评价要素中指出:“能够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落实课程思政要求。”“结合课程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开展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可见对课程思政要求高,注重立德树人、“三全育人”、职业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并且要求有机融合,而非生搬硬套。
本课程思政教育的重点是理想信念、科学精神和劳动教育。一是结合食品安全等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让学生理解分析检测工作对护航美好生活的重要意义,从而坚定守护舌尖安全的理想信念;二是將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相结合,在教学内容中融入本质观、矛盾论、运动观等观点,例如,根据紫外吸收曲线的特征融入本质观教育;三是将劳动教育贯穿课程始终,以课前准备、课中实操、课后场所整理等环节为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通过对真实项目检测过程和结果分析,强化对学生科学严谨、规范安全的职业习惯和实事求是的职业道德的培养。将分析检测岗位职业人的初心和使命与课程内容有机融合,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落实课程思政。
二、教学资源开发聚焦数字化,深化新形态教材建设
2020年比赛评价要素中指出:“关注教与学全过程的信息采集。”“合理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虚拟仿真、增强现实、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技术以及数字资源、信息化教学设施设备改造传统教学与实践方式、提高管理成效。”“探索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并配套信息化资源,引入典型生产案例。”
“职教20条”提出校企双元开发国家规划教材,倡导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并配套开发信息化资源。本课题组教师通过参加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提升信息技术能力,通过企业实践、职业技能培训等了解生产实际需要、提升专业实践水平,从而提高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和运用能力。课程组教师根据专业所长承担相应模块的教学任务,并完成相关资源建设,除了教学设施设备、信息化教学平台外,主要聚焦数字资源的开发:一方面将紫外吸收光谱、原子吸收光谱、气相色谱、液相色谱等仪器分析测试技术的基本原理、仪器结构、方法应用等制作成微课视频、动画等可视性资源;另一方面通过信息技术查找收集仪器分析发展的新技术、新方法,将其制作成工作活页、电子资料等,建设成信息化课程资源,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形成新形态教材。
三、改革重在教学模式,注重教学设计与落地
2020年比赛评价要素中指出:“按照教学设计实施教学,关注技术技能教学重点、难点的解决,能够针对学习和实践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突出学生中心,强调知行合一,实行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生源特点,体现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
教法改革的核心是因材施教,重点在课堂教学,关键在于教师开展基于学情的课堂创新。仪器分析测试技术课程组坚持“教法”为育人手段,带领学生线上学习资源、巩固新知,线下任务驱动、学做一体。教师通过创设真实情境,赋予学生化验员的角色,让学生在完成真实项目——食品生产用水指标测试过程中自主探索学习。教学中贯穿课前预习、课中训练和课后拓展,运用了任务驱动、直观演示、问题导向、小组讨论以及游戏式教学五种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环节参与性强,让学习过程富有挑战性、趣味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提高教学效果,达成教学目标,如图1所示。
教学实施循序渐进,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以学生视角设计了学、领、练、探、固、拓“六步”教学法,如图2所示。课前线上预习学新知完成课前测,教师根据完成情况适时调整教学策略。课中线下领任务,明确学习目标;练技能,掌握仪器分析方法和操作要点;探原理,学习分析仪器工作原理获取新知。课后固已知,线上完成作业,答疑解惑使知识得以巩固;拓能力,运用知识和技能完成拓展任务,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每个环节设置评价指标,以确保达成学习目标。
四、课程改革实施数字赋能,构建“互联网+”教育生态
2020年比赛评价要素中提出:“关注教与学全过程的信息采集”“合理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虚拟/增强现实、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以及数字资源、信息化教学设施改造传统教学与实践方式、提高管理成效”。旨在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教育技术,增加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精准教学评价,打造高效课堂,构建“互联网+”教育生态。
课程组教师结合岗位需求调研,梳理教学项目,以学生为中心,以课堂为主阵地,对仪器分析测试技术课程开展新一轮教学设计,在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基础上,运用信息技术和在线开放课程共享平台实现线上线下、课内课外连续教学及互动,精准对标学情,开展差异化、个性化教学,满足学生个体的学习需求,并且打破教学时空常态,达到“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效果。
五、实践成效
(一)学生专业职业素养获得有效提升
课程重点开展理想信念、科学精神和劳动教育,有效树立了学生的职业理想;通过强化课前、课中、课后劳动习惯的培养,学生能做到场地、仪器复原复位,基本素养有效提升。
(二)学生创新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课程结合每种仪器分析方法特点,设置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亚硝酸盐含量、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生活应用水中锌含量等拓展项目,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和思考,融会贯通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三)采用“六步骤”创新PDCA法的实践路径
课程采用学、领、练、探、固、拓“六步”教学法,课前学新知,课中领任务、练技能、探原理,课后固已知、拓能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丰富了PDCA循环法的内涵,创新了实践路径。
参考文献:
[1]朱琳.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的变与不变[J].教育科学论坛,2020(27):60-64.
[2]梁克东,王亚南.基于“三教改革”的職业教育人才培养与评价改革创新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28):28-34.
[3]甘容辉,何高大.“互联网+”赋能课堂教学创新路径探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8(14):78-81.
[4]张强,于洪.高职课程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案的PDCA优化[J].职业技术教育,2014,35(14):24-36.
编辑 郑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