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润吉
1951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会议提出“三年准备,十年计划经济建设”的重大决策,决定从1953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国家“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由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从而初步奠定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中央对重庆实施大规模计划建设的同时,在国家总体部署框架下,重庆市委、市政府针对非国家重点建设城市的定位、自身基础薄弱、中央财政力量十分有限等实际情况,制定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本地“一五”计划。
国家“一五”计划对重庆的投资
根据国家“一五”计划对全国工业布局的设想,重庆被列为非重工业重点发展城市。国家对这类城市的方针是:投入有限的资金,改建扩建原有工矿企业,发挥原有工业基础的潜力;在城市建设上则以对城市基础设施的恢复性建设为主。但经过抗战以来的超常规发展,重庆已经成为当时西南地区最大、最具实力的工业城市,同时也是全国重要的工业城市之一。因此,在国家“一五”计划中,国家有关部门仍然在重庆安排了大量的建设项目。其中,工业建设项目共111个,投资5.46亿元,占投资总额的66%以上。在工业建设中,重工业投资4.91亿元,占工业投资总额的89.9%;轻工业投资5514万元,占工业投资总额的10.1%。
国家对重庆的投资,占对四川全省投资额26.67亿元的31%。在这些投资中,重庆发电厂、长寿狮子滩水力发电总厂、重庆棓酸化工厂、长寿化工厂、重庆肉联厂、重庆罐头食品总厂、重庆茄子溪制材厂等项目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工程,其中重庆发电厂被列入苏联援助中国的156项重点项目之一。此外,中央还在重庆安排新建了重钢大平炉工程、重庆空气压缩机厂、中梁山煤矿、六一〇纺织厂,改建和扩建南桐煤矿、天府煤矿、永荣煤矿、重庆特殊钢厂和綦江铁矿等大中型项目。这些中央投资项目成为重庆“一五”期间经济建设的主体,它们的实施与建设,初步奠定了重庆工业化的基础。
重庆市本地“一五”计划的编制
1952年,按照国家总体部署,重庆在制定年度国民经济计划的同时,便着手酝酿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当年8月,重庆市“一五”计划草案编制完成。对重庆来说,这是首次尝试编制国民经济中长期发展计划,缺乏经验。草案编制完成后,市委、市政府又经过多次讨论反复修改,并采取边实施、边修改、边补充的方针,最终于1954年7月完成编制工作,并由重庆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批准通过。
重庆市“一五”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指导原则为:要与整个国家建设事业的发展相适应,从利用原有基础条件出发,为国家工业化的需要服务,为中央国营厂矿企业的需要服务,为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的需要服务;要确定适当的发展速度,不能盲目冒进;要合理安排建设资金,要注意国家经济建设重点是发展重工业,重庆市不是国家重点建设城市,拨款不多,资金必须合理使用;要统筹兼顾和全面安排各类经济成分,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改造。
重庆市计划于“一五”期间总投资8354.82万元,实际投资7978.93万元。其中,国家拨款7169.79万元,地方财政自筹39.17万元,企业自筹767.75万元,农场自筹2.22万元。具体投资分配上,地方工业建设1990.77万元,城市公用事业3163.02万元,文教卫生事业2540.54万元,农业建设71.9万元,建筑企业212.7万元。其所占比重分别为24.95%、39.64%、31.84%、0.9%和2.67%。
重庆“一五”计划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等各项事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都制定了一个较高的发展指标。计划地方工业总产值增长84.48%,年均增长16.88%;粮食产量增长25.43%;组织起来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比例由42.28%上升为85%;国营批发商业由56.39%上升为93.52%,国营合作零售事业由31.95%上升为43.09%。这些指标均提前或按期完成。
重庆实施“一五”计划的保障措施
重庆市委、市政府为保障计划顺利实施,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
一是加强对计划工作的宣传贯彻。1953年5月15日,中国共产党重庆市第八次代表会议召开,时任重庆市委第一书记的曹荻秋在报告中要求重庆各级党组织“把‘国家计划就是法律的观念,深入到各项建设工作之中去”,动员全体党员、工作人员与全市人民为完成国家建设计划而斗争。
二是大力培养和选调干部。1953年初,重庆市委遵照西南局的指示,采取企事业单位加大提拔力度、从市属机关抽调的方式,加强了从事经济工作的干部力量。
三是进行生产改革,加强企业管理。从1953年起,重庆在企业中大规模推行生产改革,在民主管理的基础上,初步建立起一系列计划管理制度,在企业中实行八级工资制,加强成本核算,建立安全生产制度等措施,纠正生产管理中的混乱现象,并把生产改革与增产节约运动结合起来,加强企业、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和财务监督。在“一五”计划后期,重庆市的企业管理已进入计划管理的有效运转之中。
四是大力开展先进生产者运动。1953年起,在广泛开展增产节约运动和劳动竞赛的基础上进行的先进生产者运动在全市推广开来,涌现出一大批以重庆钢铁厂木工黄荣昌、西南制药厂工程师郑寿等为典型代表的劳动模范和先进生产者。当时,支援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发展重工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争作贡献,成为社会各阶层的共识。
重庆实施“一五”计划的成就
工业生产全面高涨。1957年,重庆市超额完成“一五”工业生产计划,全市工业总产值达17.01亿元,比1952年增长184.5%,年平均递增23.22%,高于全国年平均递增18%的速度。
从工业内部各产业的发展情况来看,作为重工业基础的能源工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电力、煤炭、天然气等领域全面开花,重庆发电厂、狮子滩水电站、鱼田堡煤矿等重要项目相继建成投用。此外,其余工业部门也有很大发展,逐步形成了以食品、机械、冶金、纺织、煤炭5个部门为重点的产业结构。随着重工业不断加强,轻工业在绝对规模稳步扩大的同时,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逐年下降,形成了新的轻重工业格局。“一五”计划完成后,重庆不仅成为四川及西南地区钢材、水泥、煤炭等原材料供应基地,同时还为西南地区供应了大量轻工业品,发挥了西南工业基地的重要作用。
农业生产稳步增长。“一五”期间,重庆扩大了粮食播种面积,巩固发展了长江和嘉陵江沿岸的蚕桑基地,重点建设了城市蔬菜副食品基地,并开始建设长寿湖和大洪湖商品鱼基地。1956年,全市粮食产量达到“一五”计划的目标。1957年全市农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23%,年均增长4%。从1954年起,全市粮食实现自给有余,1956年向其他省市调出粮食600多万公斤。
交通状况较大改善。水路运输方面,重庆整治长江航运,改造港口码头,1957年同1952年相比,重庆港口吞吐量由62.8万吨上升到337.5万吨,增长4.37倍;水路运输货运量由133.3万吨上升到584.5万吨,增长3.39倍。航空运输方面,重庆增加航线,改善硬件设施,开辟了到北京、天津、上海、成都、昆明、贵阳、南昌、西安的8条空中航线。公路建设方面,重庆修复已有公路,修建新公路。解放初期,重庆公路仅有836.5公里,到1957年,公路里程发展到2236公里。铁路建设方面,川黔线的支线三江至万盛线建成通车。铁路运输发展迅速,1957年货运发送量达到254.6万吨。
市政基础设施大为改观。“一五”时期,重庆投资3163万元,重点对道路、公共交通、饮用水、排水系统、公共娱乐场所等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和改造,使城市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城市道路方面,重庆新建城市主次干道,接通“断头路”,改建老路,裁弯取直,连接新的工业小区,初步形成了城市道路网。公共交通方面,重庆公共汽车营业线路里程新增348公里,车辆增加到191辆,上清寺到小什字无轨电车线路投入运行,两路口到杨家坪无轨电车线路启动建设,增加无轨电车20辆,新建了两路口缆车道。城市照明方面,“一五”时期,重庆新装路灯2791盏,使路灯总数超过1949年的10倍。排水设施方面,重庆投资287万元,使下水道总长度增至124公里,为1949年的3.1倍。建设城市自来水供应方面,重庆投资457.73万元,自来水生产能力比“一五”前提高一倍,供水水管长度增加88公里,全年供水量增加2.6倍,达到1250万吨。此外,重庆还新建了动物园、枇杷山公园、少年宫,建成了宏伟壮观的重庆人民大礼堂。
文化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一五”期间,重庆的高等院校通过两次院系调整和新建扩建,形成了重庆大学、西南师范学院、重庆土木建筑学院、西南农学院等7所专门院校、2所师范院校、1所多科性工业大学的格局。1957年,高等院校在校学生人数达到1.6万,比1952年增加2.1倍。中等专业学校、中学、小学在校学生人数分别为1.98万、9.33万、51.29万人,分别为1952年的1.79倍、3.34倍和1.46倍。除此之外,重庆市政府还大力开展群众性的扫盲运动,取得了突出效果。
医療卫生事业长足进步。“一五”期间,重庆市卫生防疫站、重庆市结核病防治所、重庆医学院综合医院、重庆医学院附属儿科医院、重庆市精神病收容所、南温泉工人疗养院、北温泉工人疗养院等预防保健机构、医院、疗养院相继成立。截至1957年,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726个,病床7864张,疗养院22个,医务人员6880人,与1952年比,分别增加了120%、81%、300%、106%。此外,重庆新建了两个中医院和一个门诊部,成立中西医结合的联合诊所112个。由于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过去较为流行的伤寒、痢疾等传染病得到了有效控制,各种疾病的治愈率也不断提高。
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一五”期间,重庆城乡居民的收入不断增长,以1952年至1956年为例,职工的货币工资增加37.15%,手工业者收入增加37%,郊区农民的人均收入(含现金和实物)增加43%。城乡居民的年收入以6%—7%的速度递增,全市人民购买力比1950年增加56%。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上升,也促进了市场的不断繁荣。1957年,重庆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8亿多元,比1952年增长68.4%。
经过“一五”时期的建设,1957年,重庆市生产总值比1952年增长44.99%。重庆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工业建设规模扩大,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基本形成,工农业生产快速发展,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建设与工业建设基本同步,城市化进程表现出良性发展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