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心肺复苏在非医学院校中的推广

2021-08-27 00:47马丽侯景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1年17期
关键词:心肺医学院校问卷

马丽 侯景

[摘           要]  心肺复苏术(CPR)技术是一项针对心搏骤停人员实施的急救技能,意义在于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实施抢救复苏操作,提高心搏骤停人员的生存可能性,其进行大规模的培训与推广,是一件利国利民的重要事件,相关医护人员与广大民众都需要进行针对性的学习,确保其能精准掌握CPR技术。在互联网+背景下,CPR技术逐渐实现成熟化发展,并在AHA完成定期更新,人们也开始探索并利用新型技术来提高CPR技术的成功率,但由于受急救知识教育缺乏、CPR技术普及率过低等方面的影响,严重限制了心肺复苏技术在非医学院校的推广与发展。基于此,对互联网+背景下心肺复苏术在非医学院校中的推广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旨在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临场急救水平,促使CPR技术得到更大程度的发展。

[关    键   词]  互联网+;心肺复苏术;非医学院校;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17-0104-02

在互联网迅速扩张的背景下,国家开始注重教育模式的变革创新,并根据实际情况颁发了一系列相关指导意见与文件,以确保网络教育得以更好发展,真正完成社会向学习型方向的变化。现代科学网络技术的发展,促使社会衍生出诸多教育工具,人们能够利用雨课堂、学习通、职教云等线上平台进行知识的获得,并查询到自己所需的各种文献资料,并通过雨课堂、学习通等互联网平台向专业人士展开咨询。因此,在互联网+背景下对非医学院校的大学生进行心肺复苏术的培训与学习,已经成为现代社会非医学院校推广CPR技术的必然选择。

一、心肺复苏术基本概念

心肺复苏术(Cardio 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指针对呼吸、心脏等突然停止的人员,利用人工呼吸、胸外按压等方式,使人员再次恢复主动性呼吸与心跳,又被称为基本生命支撑。由于CPR技术便于使用、操作较为简单,生命支撑效果明显,所以逐渐成为推广应用全球的救命术。大学生本身处于思维逻辑较为活跃、学习能力较强的阶段,所以进一步提升CPR技术在非医学院校大学生中的普及率,能够形成更好的社会效益。

二、互联网+背景下心肺复苏术在非医学院校中推广的必要性

《健康中国2030》已经将健康教育上升到战略发展高度,建立集宣传性教育活动、科研教育等于一体的现代化健康教育体系,这也为我国推广急救知识、提高人民健康教育能力提供了有益支持。大学生本身在理解能力、接受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的优势,对于推进非医学院校急救知识、技能宣传、培训等提供支持,同时对周边群体形成较为间接性的帮助,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广价值。

当前很多国家已经逐渐把心肺复苏课程安排在学院教育中,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我国并没有形成完善的关于急救知识教育课程体系,在师资力量、教育形式等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所以对非医学院校的大学生开展急救知识教育与相关技术培训,就成为我国学校健康教育的关键。大学生能够利用先进科学技术获取急救知识,构建互联网+心肺复苏培训体系,具有省时省力、操作投入较少、宣传效果较好等特点,所以基于互联+背景下制定更符合发展需求的心肺复苏培训方案,对于增强非医学院校学生临场急救能力、提高病发人员存活概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在2019年10月—12月,对本地高校2018级工科非医学院校工程专业在校生中,随机抽选310人,男生176人,女生134人,年龄在18至22岁。将这些学生按照学号均分成两组:实验组、对照组。

(二)方法

1.调查问卷

结合相应的参考文献以及相关专家的建议,使用自主设计的调查问卷,对随机抽取的学生展开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含:(1)心肺复苏术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对呼吸骤停的判断、心搏骤停的确认、胸外按压的正确方法、呼吸道打开的正确方式等);(2)效果评价;(3)被调查人员的急救意识;(4)推广意识等。共发放调查问卷620份,回收620份,有效调查问卷620份,问卷整体有效率为100%。

2.培训方法

以《国际心肺复苏指南(2010)》为支持,内容主要包含对呼吸骤停的判断、心搏骤停的确認、胸外按压的正确方法、呼吸道打开的正确方式等。其中对照组学生310人,使用心肺复苏术课程培训+自由学习模式进行培训;实验组学生也为310人,使用心肺复苏术课程培训+互联网干预模式进行培训,也就是在课程教学培训后结合雨课堂等线上平台,对学生进行知识培训、技能的巩固与随堂测试、辅导答疑。实验组的学生能够凭借自己的账号、密码,在相关平台上进行CPR技术的实际操作视频与要点提醒等内容。两组学生在两个学时后进行调查问卷与实践演练操作。

(三)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0.0对搜集到的调查问卷数据资料完成分析。

四、结果

(一)一般资料

两组学生随机均分成每组310人,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两组的对比调查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心肺复苏术在非医学院校中的推广情况

1.非医学院校大学生对CPR知识认知情况

对照组学生平均CPR认知程度为24.61%,整体偏低;实验组学生平均CPR认知程度为31.53%,较对照组要显著性提高。

2.非医学院校大学生对CPR知识来源途径

对照组非医学院校大学生的心肺复苏相关知识渠道,主要包括学校教师24.67%,广播电视20.79%,相关讲座与培训18.38%,网络18.38%,其他17.78%。

实验组学生的知识获取渠道中,主要包括学校教师25.31%,互联网平台100%,广播电视22.04%,相关讲座与培训14.13%,其他17.42%。学校教室、电视广播等传统知识来源渠道变动比例不大,但能显著看出互联网对学生知识获取的影响更为广泛,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3.非医学院校大学生对CPR知识的需求、期望培训方法以及施救意愿情况

CPR知识的需求意向均较为强烈,其中对被救人员实际情况准确判断、施救正确方法、开放气道等知识都有很强的学习请求。

五、讨论

从上述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非医学院校大学生对CPR知识认知情况普遍性偏低,很多学生并没有真正了解该技术的实际内容,更不用说在现实生活中应用了。在进行互联网平台学习后,整体认知程度提升了将近7个百分点,这表明互联网对非医学院校学生在急救知识获取上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另外,非医学院校的大学生都具有非常强烈的心脏复苏术学习意识,但整体情况并不好。大学生获取急救知识的主要渠道为学校教师与广播电视等,学生对使用互联网平台进行教学有较强的意愿,并由于自身的接受能力、学习能力等倾向于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雨课堂等线上平台中的多媒体展示在急救知识学习上的优势,正在逐渐被人们所重视。

互联网+背景下实现心脏复苏术在非医院院校的推广优点:(1)互联网保证了大范围、集体性培训,扩大了培训的规模,增加了人员数量,扩大了宣传范围,增强了宣传与学习效果。(2)培训的内容更为多样化、丰富化,能够传输更多的急救知识,利用情景再现形式,还原心搏骤停发生时的紧张状态,提高病发第一目击者的反应能力、判断能力,提高其对突发心搏骤停的及时处理水平。(3)时间、场所等实现了多样化选择,扩宽了培训空间。(4)互联网培训后期能够附以试题进行练习,实现对教学重点内容的巩固,并利用相应的测试更为全面地掌握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情况,做好相关的教学反馈,针对性地对后续网络培训进行优化调整。(5)学生能够利用互联网平台的相关测试完成自我评价,充分明确自身对心肺复苏技术的认知与把握状况,增强临场进行心搏骤停抢救的反应力、自信心,为后期真正抢救心搏骤停人员奠定心理基础。

但互联网教学也存在一定的不足:(1)非医学院校的学生本身并不会主动进行医学知识、技能等的学习,并没有任何的医学知识基础,也没有参加过相应的专业培训,在临场上阵时往往会出现不知所措的状况,甚至可能怕自己使用心脏复苏术不科学导致人员抢救不成功而承担责任与风险,不敢上前救治。(2)急救知识学习本身就是非常需要耐心、心理素质较强、急救技术过硬的专业能力,在这种复杂的流程下,单纯依靠观看视频、互联网直播等,很难真正完全掌握心肺复苏的操作技能,必须借助心肺复苏模拟人进行现场模拟操作,才能真正掌握相应的技术要点。

因此,在互联网背景下,非医学院校要在以往心肺复苏术培训上,加上QQ、微信、雨课堂和学习通等网络教学模式在急救技术中的推广应用,网络培训能做到让非医学院校的学生等熟悉急救操作要点、操作环节以及应对措施,结合课堂实践的急救操作完成模擬训练,确保非医院院校的学生能真正掌握心肺复苏术具体操作方法。

参考文献:

[1]高红慧,董丽娟,范玉梅,等.我市非医学类大学生现场心肺复苏术培训模式的探讨与研究[J].黑龙江中医药,2020,49(4):92-93.

[2]徐艳,梁爱华,王丽娟,等.非医学专业大学生互联网+心肺复苏培训方案的构建[J].全科护理,2018,16(24):2954-2957.

[3]许清华,吴秋桃,朱碧艳.高职院校非医学专业大学生现场心肺复苏知识普及现状[J].中国卫生产业,2019,16(7):137-138.

编辑 马燕萍

猜你喜欢
心肺医学院校问卷
医学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必然逻辑、实践探索及思考
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影响因素研究
新医科背景下医学院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实践研究
教育部:将心肺复苏急救纳入学校健康教育
心肺复苏纳入学校教育是必要的补课
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就业状况及教育对策
问卷大调查
最美的花
问卷你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