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存龙
摘 要:参照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传统的基础美术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已经不能很好地完成新课程教学目标任务。基础美术教育要适应孩子的生长规律,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通过美术课堂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进而培养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新媒体的合理运用能够使我们的美术课堂更好地达成这一目标。
关键词:新媒体;基础美术教育;儿童画;新课改
在新媒体时代,我们的基础美术教育的课堂应该是什么样的呢?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这一重要文件,明确了新时代学校美育为什么做、做什么、怎么做,强化了学校美育的育人功能,生活即教育,知行合一,对引导全社会重视美育的价值、营造共同促进学校美育發展的社会氛围,具有重要示范带动意义。
基础美术教育要重美育轻技法,重过程轻结果。我们要认识到什么样的基础美术教育是我们想要的。传统的美术教育以结果为导向,基础绘画教育以获得绘画技法为主要目的,注重的是“知识的灌输”。把现有的绘画成果和经验直接教给孩子,让孩子按部就班临摹学习,是一种填鸭式的教育。在施教的过程中,个体感受和创新等因素被排除在外,施教者将已经取得的美术成果传递过去,缺少被教育对象自主式的探索过程,也缺少启发顿悟的过程,使得被教育对象对美术活动的自我表达和自我体验大打折扣,甚至限制了被教育对象的心智成长和感情自由等发展因素。这样的教学模式,违背了教育的初衷,抑制了孩子的个性发展。
参照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笔者认为美术教育,特别是基础美术教育,观察和感受的教育意义远远大于技巧提高,把教育功能放在首位,提高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参与其中的感知力,勇于创新的创造力,这些尤为可贵。基础美术课堂不能仅仅停留在完成现有的教育成果和经验,更应该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作用,完成独立的、自我的事情。
在美术教育当中,基础美术教育是重中之重。就拿美术绘画活动来说,我们借助新媒体课堂,结合儿童的年龄和生活经历,让孩子多感受、多鉴赏、多表达,注重孩子创作的感受,让技法技巧为孩子的情感服务,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主、想象、观察、体验情感,注重绘画的过程,注重绘画的感受,将作品的技法、作品的成果放在次要位置上。当孩子有了独立的思维和眼光,就有了创造力的沃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综合知识的提升,技巧性的东西自然而然也就都会了。通过这种教育方式,孩子的能力体现绝不会仅仅在美术领域。
因为孩子们的各类意识正处在萌芽阶段,科学的美术教育方式对孩子助益巨大。我们在运用新媒体素材备课的时候,对应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要求其感受或者提炼的对象也是不同的。如同样是一个观察蚂蚁搬家的视频素材,在3~4岁低龄段的基础美术课题教学当中,我们老师应该重点引导的是一群小蚂蚁不同的分工以及动作,拓展能力是团队协作下蚂蚁搬家井井有条,侧重游戏的成分和代入感多一些,让孩子沉浸在蚂蚁搬家的情景参与中进行画面情感表达。而对于7~8岁年龄段的孩子,我们在观察这个视频素材时,要侧重引导孩子观察蚂蚁是如何做出不同动作的,身体各个部位是如何协作的,蚂蚁和蚂蚁之间的细微区别,以及团队为何要进行分工合作,如何通过选择代表性的蚂蚁进行描绘,主观组织画面,形成一幅动人的作品。
对于小学、初中、高中的学生,要通过新媒体开拓其视野,创设情境丰富的生活体验。不知道小麦长成什么样子,意识不到粮食是多么的珍贵,就不能很好地鉴赏米勒的《拾穗者》,也不可能很好地理解凡·高的《麦田群鸦》。通过新媒体,可以让我们回到静谧的乡村,感受大自然之美。通过新媒体素材,我们可以置身《清明上河图》之中,成为画中的游人,感受北宋时期都城汴京的繁荣。艺术来源于生活,没有深切的生活感受就很难鉴赏高于生活的艺术作品,新媒体恰恰可以弥补一二。
新媒体只是一个工具,我们要回归基础美术教育课题应该有的方向。美国教育家杜威有句名言:如果我们仍然以昨天的方式教育今天的孩子,无疑就是掠夺他们的明天。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借助新媒体教学,明确我们基础美术教育要解决的问题,不是通过美术课堂培养画家,而是借助美术课堂,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灵,增强文化自信,凸显美育的价值功能。
参考文献:
[1]谭华,管建海.多媒体教学在美术教育中的应用[J].艺术大观,2020(19):107-108.
[2]侯娟.多媒体环境下的中学美术教育现状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1.
[3]陈清.浅析多媒体美术教育[J].教学与管理,2003(12):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