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跃强 张雅欣 曹娜 张冰洁 郑琦琦
[摘 要] 目的:探讨容纳他人和自我控制在羞怯与欺负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大学生羞怯量表、容纳他人量表、大学生自我控制量表和欺负问卷测量了398名大学生。结果:羞怯与容纳他人、自我控制均呈显著负相关,与欺负呈显著正相关;容纳他人和自我控制均和欺负呈显著负相关;容纳他人和自我控制在羞怯与欺负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结论:羞怯通过容纳他人和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影响个体的欺负行为。
[关 键 词] 羞怯;欺负;自我控制;容纳他人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編号] 2096-0603(2021)23-0069-03
一、问题的提出
欺负属于攻击行为的一种特殊形式[1],指力量较强的一方对力量较弱的另一方经常出现的、有意实施的、有伤害性结果的负面行为。皮忠玲等人发现15.18%的大学生有欺负经历[2];刘富良的研究中,欺负的检出率为18.32%[3]。由于欺负相当稳定,研究者认为欺负可能和某些人格特征相联系[4-5]。Slee等发现欺负者在神经质的得分显著高于其他儿童[6]。还有研究发现儿童中的欺负者在神经质和精神质上的得分均较高,高神经质得分可能是欺负儿童的一个典型特征[4,7,8]。在对中国儿童的调查中[8]发现,欺负他人和被欺负均与外向和自尊水平存在显著负相关,研究者认为在中国文化背景中,学习和生活中的失败通常会促成欺负者较低的自尊,由此引发郁闷、恼怒以及内向的气质、情绪的不稳定性、较高的攻击性或神经质等人格倾向,可能推动这些儿童产生欺负行为。
羞怯是指在社交情境中感到不舒服的一种对消极评估的恐惧,并且伴随情绪上的沮丧和抑制,会显著影响对期望活动的参与行为或者对个体和职业目标的追求行为[9]。研究发现,外向性对羞怯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神经质对羞怯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10-11]。羞怯者的这些人格特征与欺负者存在高度一致性。有研究发现羞怯与攻击也具有显著的正相关[12-14]。因此,本研究假设个体的羞怯可以正向预测欺负行为。
自我控制是个体在当眼前的诱惑与社会规范或长远利益产生冲突时,改变或抑制习惯性的、自发的、冲动的或本能的反应,使行为符合社会规范或者更有意义的目标的能力或过程。羞怯和自我控制存在显著负相关[9,12]。Bjorkqvist等人[15]研究发现,欺负者可能缺乏某种基本的自控能力。因此,本研究假设羞怯和欺负分别与自我控制具有负向相关,羞怯通过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正向预测欺负。
容纳是指心理上的一种认可和接受,指在人际交往或接触过程中,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态度、情绪情感、思维方式方法等心理活动接受、认可的一种态度体验和表现。自我容纳得分高者也容易容纳他人;容纳他人得分高者反过来也感到容易被他人所容纳,而且确实易被他人容纳[16]。Henderson和Zimbardo认为羞怯表现为过分的自我关注、全神贯注于个人的想法以及某些情绪和生理的反应[17],并且这些反应往往是负面的。羞怯者在社交情境中会体验到紧张、焦虑以及表现出行为上的抑制或退缩,从而导致他们不能很好地自我容纳,也不能很好地容纳他人。一旦在出现敌意性线索或意图不明的情境中,对他人的行为做敌意性归因,不容纳他人的行为,羞怯者很可能采取欺负行为。因此本研究假设,羞怯与容纳他人存在负相关,并通过容纳他人对欺负产生正向预测。
二、方法
(一)被试
从山东省某大学采用随机抽样选取大学生400人,其中有效被试398人。有效被试年龄17~22岁,平均18.95岁(标准差为0.977)。男生157人,女生240人(缺失1人)。
(二)工具
1.大学生羞怯量表
采用王倩倩等[18]修订的大学生羞怯量表。该量表共17题,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86。总分越高表示个体的羞怯程度越高。本研究中,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5。
2.容纳他人量表
分为容纳他人量表和被他人容纳两个分量表[19]。量表得分越高,表示容纳程度越高。容纳他人分量表的分半信度为0.90。本研究中,容纳他人分量表Cronbach α系数为0.72。
3.大学生自我控制量表
使用谭树华和郭永玉修订的自我控制量表[20]。该量表的α系数为0.862,效标关联效度良好。本研究中,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7。
4.大学生欺负评定量表
选自刘富良编制的大学生欺负行为问卷的欺负分量表[5]。欺负量表由14个条目组成,言语欺负和关系欺负两个分量表Cronbach α系数分别为0.776、0.746。得分越高表示存在的欺负行为越严重。该问卷通过附加题“在上大学以前你就是上述行为的(可以多选)”来区分学生在欺负行为中的角色,选项有“受动者、施动者、无关者”。本研究中,欺负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2。
(三)数据处理
采用 SPSS 16.0 和 AMOS 7.0 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四)共同方法偏差的检验
对数据进行了Harman单因子检验。未旋转的主成分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共有18个因子的特征根值大于1,而且第一个因子解释的变异量只有14.19%,小于40%的临界标准,说明不存在明显的共同方法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