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得荣
摘 要:家国情怀是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的精神给养,对国家有强烈的归属感、认同感、使命感与责任感,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拥有家国情怀,会使这个民族更有温度和力量。中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主要探讨了家国情怀教育对中学生成长的意义。
关键词:家国情怀;教育;中学生;成长意义
家国情怀主要宣扬“以国为家”的理念,隐含着“国重于家”的内涵。家国情怀能够彰显一个人对国家与民族所具有的深厚情感,是对国家走向富强、人民走向幸福的理想追求,能明显体现这个人对国家的认同感、使命感。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中学生的教育中融进家国情怀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民族自豪感与家庭责任感。
一、家国情怀是中学生人文素养教育中的重要环节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应该以爱国主义、家国情怀为重,其更是注重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作为精神教育基础。要通过教育性引导,让中学生树立中国梦,在追求自身梦想与中国梦的过程中树立统一的目标,这样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归属感也会油然而生,形成民族自豪感与责任感。我们还应教育中学生励志做一个自尊、自强、自信、自爱的中国人。由此分析可见,家国情怀教育不但是对传统优秀文化教育的延伸,而且还是提高中学生人文素养的主要途径,是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环节。
二、爱国主义是家国情怀教育的关键与核心
爱国主义教育是我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重要的教育,是家国情怀教育中的核心教育。作为物理老师,不仅要教好物理知识,更应该在物理教学中讲述我国伟大的物理成就,树立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教育学生以家国天下为重,将个人的理想和追求与国家的利益结合在一起,感悟祖国母亲之伟大、祖国母亲之强大,这种强烈的爱国诉求以及认同感和归属感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家国情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动力。在中国近现代史的社会变革中,传统文化一度受到批判和挤压,家国情怀以革命的需求顺应为基础,彰显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历代中国人经历了洋务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一系列革命运动,为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前赴后继,无数仁人志士为国家、民族的命运而奋斗。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让中华民族在灾难深重的时刻团结起来,汇集成了波澜壮阔的振兴中华洪流。这是家国情怀的沉淀,是中华民族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动力。
三、家国情怀教育对推动中学生的德育有促进作用
德育是中学时期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行之有效的德育,能够重塑一个人的灵魂,让其个人素质得到提高,促使其品德变得更加崇高。在德育中家国情怀教育是重要环节,由于中学生處在青春叛逆期,适宜的德育能够促使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的不利言行,并做出及时的改正。此外,家国情怀教育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马援的“马革裹尸”,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这些都是进行德育、立德树人的重要素材,同时也可以当作是家国情怀教育的素材资源,会使中学生获得更加广泛的情感认同,有利于帮助中学生树立民族自信心,培养爱国情感,并努力成为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有志青年。
四、家国情怀教育有助于中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我国自古以来都非常重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也提出了要通过“爱国、敬业、友爱、诚信”来评判个人的品行要求。可见家国情怀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非常一致的内容倾向,二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因此,中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努力探寻家国情怀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契合点,通过孝道教育,培养学生的家庭道德责任感。中国传统文化中讲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是中华文明的明显特点,顾炎武也曾经说道“有人伦后有风俗,有风俗然后有政事,有政事然后有国家”。所有这些都可以证明,在家庭道德教育过程中,家国情怀教育具有明显的优势。给中学生开展家国情怀教育,有助于他们践行社会核心主义价值观,并积极吸取历史经验教训,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形成完善的思想品格与道德品质,最终成为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
五、结语
综上所述,家国情怀是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守望相助的力量源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表现。家国情怀教育作为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提高中学生的人文素养,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支撑。家国情怀教育的实施,能够帮助中学生正确地认识社会问题,让他们了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仁人志士为祖国、为民族所做出的重要贡献,鼓励他们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立志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齐长英.融入乡土文化资源,增强中学生的家国情怀[J].语文世界(中学生之窗),2020(6).
[2]粟胜旗.乡土文化资源在学校特色教育中的开发利用研究[J].文存阅刊,20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