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从1.0升级为2.0,探索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劳动教育

2021-08-27 08:44赵乾琨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1年3期
关键词:德智体美劳动教育

赵乾琨

[摘           要]  全国教育大会以来,劳动教育被明确纳入人才培养目标当中,要引导学生养成劳动习惯、樹立劳动意识、崇尚劳动精神。结合高校劳动教育现状,探索尝试劳动教育2.0提升工程,以建筑学院学生工作为参考,开展劳动技能教育、劳动主题实践教育、创造性劳动教育,为进一步改进和完善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的劳动教育体系提供支撑。

[关    键   词]  劳动教育;学生工作;劳动技能教育;劳动主题实践教育;创造性劳动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03-0032-02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面向新时代,就“培养什么样的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逐步形成人才培养的完整思想体系。全国教育大会首次明确提出要逐步形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明确将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四育相并列。总书记着眼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指出要引导学生养成劳动习惯,树立劳动意识,崇尚劳动精神。笔者在基层学生工作中,通过探索劳动教育开展新模式,提出新时代劳动教育2.0提升工程,将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充分结合,有机融入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中。

一、劳动教育历史承变及现状

1934年,毛泽东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联系起来”,1958年,党中央明确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确定为党的教育方针,随后到20世纪90年代,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提法被写入教育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十九大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直到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第一次将育人目标中增加了“劳”,这一改变进一步印证了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新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劳动形式由体力劳动逐渐转变为脑力劳动。现在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劳动教育缺乏,以致大学生基本劳动技能的缺失,甚至产生对劳动意义的误解。进入新时代,高校迎来“95后”“00后”,他们参与劳动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

此外,高校劳动教育存在一些“弊端”:(1)没有劳动实践场所,导致学生的劳动认知与行为脱节;(2)没有科学的劳动课程,导致劳动教育一盘散沙,没有抓手;(3)没有固定的“劳育”时间,导致劳动教育无立足之地;(4)没有完善的“劳育”评价机制,导致劳动教育无价值体现。

二、劳动教育1.0——劳动实践为牵引,劳动技能为目标

(一)劳动教育的内涵

劳动教育顾名思义,即是通过参加劳动实践活动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受教育者多种素质的教育活动,是融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为一体的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综合性教育[1]。学生动起自己的双手,进而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曲霞[2]经过分析以往劳动教育有关定义认为,劳动教育是德育的一部分,侧重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情感、正确劳动观念和态度的培养,把劳动习惯和技能的教育看作日常生活培养的结果;同时,劳动教育具有智育的属性,其价值可以传播现代生产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的智力水平;最后,劳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实践教育形式,在做中学,强调劳动教育之于个体发展的内在价值,即激发劳动热情、促进认知发展、提高实践能力、养成良好个性。

(二)劳动教育的意义

新时代,虽然劳动形式发生了变化,但劳动依然具有创造价值的强大功能。张燕平认为开展劳动教育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完善德智体美劳育人体系的必要手段,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需求[3]。大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关键阶段,高校可以通过开展劳动教育为大学生全面发展打下基础,建立健全“五育并举”育人体系,助力学生成长成才。同时,新时代发展对大学生创造性劳动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需要进一步推进劳动教育,坚持创造性劳动,才能实现培养时代新人的目标。

(三)劳动教育1.0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作为我国建筑院校的元老之一,一直秉承注重工程实践、提倡创新能力的学风,追溯天大建筑学院80年发展史,可以发现劳动教育与人才培养巧妙融合,劳动实践贯穿始终,传承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形成了以劳动实践教育为牵引、劳动技能提升为目标的劳动教育体系,我们称之为劳动教育1.0。这里所指的劳动教育1.0并不能适应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凸显劳动教育与智育之间的关系,通过劳动实践,得到技能提升,这种劳动形式是被埋藏在教学之中的被动劳动,为了学而做,并不能达到做中学的效果。劳动教育1.0并没有把劳动教育作为一项专门工作凸现出来,而是隐藏在正常的教育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三、劳动教育2.0提升工程

建筑学院探索设计了包含生活劳动技能教育、主题劳动实践教育、创造性劳动教育的教育体系,与“德智体美”四育兼并包容,彼此配合,着力培养学生劳动价值观,形成具有建筑学院特色的劳动教育,我们称之为2.0提升工程。

(一)从生活园区宿舍入手,开展生活劳动技能教育

在高校中,宿舍是学生休息、娱乐、学习、交往的重要场所,是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陣地,在学校,学生宿舍就是学生的家,因此宿舍环境对大学生成长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今部分大学生宿舍存在不卫生现象:物品随意摆放,缺乏归纳整理的习惯,桌椅摆放不整齐,凳子用完之后不能及时放进桌子下面,学习和生活用品遍布于床上、桌子上、地面上,鞋袜乱扔,经常不能成双,课桌变成杂货铺,生活垃圾乱扔,个人卫生习惯差。

究其原因,一上部分大学生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被动生活,即使进入大学,思想和生活上还不能脱离父母的依赖,不知道如何整理生活;二是部分大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与社会交往上,培养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认为生活能力不重要,表面上很优秀的同学,生活能力很弱;三是部分大学生自控能力较弱。

从生活园区入手,开展党员宿舍挂牌、劳动教育标杆宿舍挂牌活动,发挥学生党员模范带头作用,落实《学生宿舍内务卫生标准》和《宿舍卫生值日制度》,辅导员定期安排监督检查。配备生活劳动导师,从力所能及的日常生活劳动入手,开展宿舍内务卫生整理示范指导。将学生宿舍卫生情况纳入学生荣誉体系,关系个人评奖评优,通过网上媒体平台、短视频等新形式宣传优秀典型,发挥模范带动作用。

(二)结合关键时间节点,开展主题实践劳动教育

提前布局,谋划劳动教育相关工作,在学期初制订工作计划时,结合校历,制订专门的劳动教育工作日历,每月设定劳动教育主题,每周设定相关活动任务清单,以学生党支部、团支部、班级为抓手,紧密结合关键时间节点,协调校内外优势资源,稳步推进劳动教育活动开展。

依托学雷锋纪念日主题,联合组织劳动教育实践,弘扬雷锋精神,培养学生劳动价值观,以学生团支部为抓手,组织学生参与其中。通过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劳动教育是一种新的探索,通过活动,不仅搭建了班级同学共同体验劳动乐趣的平台,也用实际行动纪念青年的榜样——雷锋,逐渐树立起劳动价值观。从刚开始的不知所措到后面井然有序的配合,很多平时各自埋头学习的同学在这个过程中,因共同动手维护校园的美而打破隔阂,没有距离,互帮互助。

“海棠节”开展“劳动明理,生根开花”主题劳动教育活动。建筑学院2018级硕士第二、第四、第五、第八党支部的学生党员积极参与,在“海棠节”到来之际,为校园建设贡献力量。本次活动也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劳动观,让劳动带来的收获和快乐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真挚情感。

(三)融入专业学习,开展创造性劳动教育

新时代高校育人目标对高校劳动教育提出更高要求,劳动教育不仅包含体力劳动教育,还包含脑力劳动教育,既有物质生产劳动教育,也有精神生产劳动教育,因此要合理避免劳动教育窄化、僵化、弱化、淡化,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志、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目标,而不能单独将劳动教育割裂开来。

1.开拓专业视角,推进劳动教育与专业融合。开展“劳动美·奋斗情·家国梦”建筑构造搭建主题教育。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自身所学,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真正动手劳动,如拧铁丝、锯木料、搭砖瓦。在1个月的时间内完成建筑构造模型的搭建,在建构设计中融入对劳动观的理解,展现学生风采,加深学生对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认识。

2.结合一二课堂,在潜移默化中融入劳动教育。课堂教学是高校中知识与技能传授的主要渠道,将劳动教育有效荣誉主渠道,同时把劳动意识、劳动伦理、劳动关系、劳动相关理论融入专业学习,根据专业不同,适当调整劳动教育内容,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寒暑假时间开展劳动教育主题实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3.围绕专业教学中关键点,把握好专业与劳动教育相互促进。在教学中的关键点,如考试、实习、毕业答辩等环节,融合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价值观教育。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劳动教育从1.0向2.0转变,是顺应时代需求,解决当前高校劳动教育存在问题的探索和尝试,为后续进一步改进和完善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的劳动教育体系提供案例支撑。

参考文献:

[1]陈勇军.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生产劳动的涵义[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1995(3).

[2]曲霞,刘向兵.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内涵辨析与体系建构[J].中国高教研究,2019,306(2):77-81.

[3]张燕平,朱志明.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的价值内涵及实施路径探究[J].教育评论,2019,237(3):95-98.

编辑 陈鲜艳

猜你喜欢
德智体美劳动教育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本期话题:如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
热爱劳动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谈职高音乐与素质教育之间的联系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试析高中政治思想品德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