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晶 佩宜 穆莺莺
[摘 要] 随着我国现代化社会经济的发展,汉语国际教育迎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逐渐向信息化的方向积极展开实践。汉语国际教育事业中借助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打破了传统的汉语国际教育模式,结合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的汉语国际教育趋势,有必要明确汉语国际教育的定位,提高汉语国际教育效果。对生态语言学理论进行探讨,结合汉语国际教育发展现状,提出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的汉语国际教育发展策略。
[关 键 词] 生态语言;汉语国际教育;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03-0016-02
在信息化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汉语国际教育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普遍的技术手段,包括开发多媒体教学资源、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等辅助汉语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组织学生学习汉语。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的汉语国际教育应积极实现现代化的转型,建设数字化的汉语教学资源平台,突破当前发展所受到的限制,推动未来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生态、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语言学理论分析
生态语言学又被称为语言生态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性学科,其立足于生态学的角度,对语言的发展及其变化进行研究。生态语言学研究领域内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的内容,分别是对可能影响语言功能的环境因素进行研究分析以及对生态环境中语言的影响及其作用进行研究。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就有学者定义了语言生态这一概念,指任何特定语言与其环境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其中的语言环境和生物生态环境之间形成了隐喻类比的关系。该项研究吸引了很多语言学家的注意,在1990年的国际应用语言学会议上,有学者明确指出语言生态的相关研究应结合生态问题中语言的作用进行分析和探究,生态语言学由此产生。我国学者结合生态学原理对汉语问题进行研究,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生态语言学的研究队伍逐渐扩大,延伸到了语言多样性、语言系统、语言环境、语言政策、濒危语言保护等各个方面,根据研究视角的不同,生态语言学的定义也被分为不同的说法。随着我国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实践对语言环境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1]。
二、汉语国际教育发展现状
根据对汉语国际教育现状进行分析发现,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的汉语国际教育有必要结合信息技术实践对语言环境形成的影响进行综合的分析,汉语国际教育应向着信息化、现代化的方向逐渐转型和创新。但是我国的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建设仍旧存在诸多的不足问题亟待完善,包括教学环境缺失、教学资源短缺、教学技术人员水平不足等。体现到教学环境上,汉语国际教育过程中交互性不足、缺少情感激励;在教学资源问题上则存在优质资源短缺的普遍问题,教学资源的动态性、实用性、针对性不足,整体来讲汉语国际教育的资源有待完善和优化;而在教育技术及人员方面,一线教师和技术人员之间缺少有效的合作,或是合作深度不足,整体的团队协作能力有待提升[2]。
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的汉语国际教育问题,归根结底是现代信息技术实践下、汉语国际教育中的缺陷问题。对于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有待加强,在教学过程中缺少有效的课程资源软件资源等。学习环境是直接影响汉语国际教育成效的关键,在一定的环境中,个体和群体之间形成互相关联的关系,交互性的环境作用下,提高汉语国际的教育效果。目前汉语国际教育的信息化建设需要建立起统一性的国内外平台,实现各项教学管理功能,支持学习者的多元化需求,满足学习者对汉语国际教育内容的要求,推动个性化的学习。综合来讲,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的语言国际教育应向着信息化的方向、实现学科创新和蜕变,合理定义现代信息技术在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中的定位,完善汉语国际教育体系[3]。
三、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的汉语国际教育发展策略
受到汉语国际教育规模和课程数量的限制,课堂教学需要不断地拓展,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对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路径进行充分的分析和研究,构建起完善的、系统的汉语国际学科理论体系,发挥学科教学理论指导的作用,促进汉语国际教育的生态化、可持续化发展[4]。
(一)突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课程重要地位
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的汉语国际教育,对院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结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建设现状、优化课程设置,针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重理论、轻实践”现状,致力于提高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打破照搬外语类、教育类专业课程设置的传统模式,将该专业的核心特色凸显出来,发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优势,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自身的特点和课程设置相结合,构建具有实践性、专业性的课程体系,凸显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类课程的核心地位。加强对学生的基础知识教育力度,提高汉语言类课程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的占比,包括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应用语言学、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等课程,保证各门基础课程的课时量达到一定的比例标准。立足于生态语言学视角,加强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基础理论知识的重视,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能力和专业技能素养,借助信息化技术拓展汉语类课程的覆盖面,构建完善的汉语课程学习平台体系,充实词汇学、语法学、文字学等内容,帮助学生夯实汉语知识基础,为未来的学习和社会职位发展打下坚实的知识技能基础[5]。
(二)構建完善的个性化培养模式
结合院校自身的建设发展特点、构建完善的个性化培养模式,针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打造具有差异化特点的教学培养模式,落实差异化的教学计划方案。对实际院校中学生的特点及其学习习惯进行充分的分析和研究,强调差异化的培养和教学模式构建,发挥独特的汉语国际教育竞争优势,打破传统的课程设置模式,结合院校自身特色,构建起“汉语+其他语种”培养模式。选择院校教学能力较强、影响力较大的外语语种,强化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的综合竞争力,例如在我国西南地区的院校,可以设置“泰语、越南语+汉语”的教学培养模式;而对于东北地区的院校,则可以设置“韩语、日语、俄语+汉语”的教学培养模式;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则可以将少数民族的语言作为备用选项,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相结合,培养具有较强综合语言能力的毕业生,强化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有效性,实现多环境、多语言、个性化的汉语国际教育环境,为人才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拓展更广阔的发展空间[6]。
(三)加强对现代传媒媒介的运用
加强对现代传媒媒介的有效运用是语言学生态视角下的汉语国际教育必然的发展趋势,打破传统汉语国际教育模式下的时间和空间束缚,利用现代化传播媒介提高汉语国际教育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强化汉语国际教育的有效性,包括印刷媒介、网络媒介、移动媒介、电子媒介等。以网络媒介为例,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网络媒介在汉语国际教育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通过构建汉语国际教育类网站、打破固有的汉语国际教育模式,在网站上开展线上教学,使汉语国际教育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结合学习者的实际需求,实现了个性化、全球化的汉语国际教育新态势。有必要积极创建汉语国际教育网站,丰富其中的汉语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源,推动汉语国际教育的进一步可持续发展[7]。
(四)强化汉语国际教育互动性
汉语国际教育自发展以来经历的时间并不是很长,和汉语言文学等专业相比,汉语国际教育中,不仅要求学生强化汉语基础理论知识和汉语技能,同时要对中西方文化知识形成一定的了解,增强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此基础上提高自身的对外教学适应能力和国外任教能力。学生在汉语国际教育过程中提高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落实到具体的工作、实践和生活中,强化自身的汉语国际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此背景下的汉语国际教育应积极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发展步伐,立足于语言生态学视角,积极创建良好的汉语国际教育环境,强化汉语国际教育中的互动性,增加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结合实际的学习者交互性需求,创新汉语国际教育的互动模式,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丰富汉语国际教育的相关资讯和学习资源,构建起汉语国际教育互动平台,让学习者可以充分地进行互动交流,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展示自身的语言特长。设置必要的互动环节,在互动过程中及时发现和解决汉语国际教育中存在的不足问题,不断完善和创新汉语国际教育的模式,促进语言生态学视角下汉语国际教育更进一步的有效探索和研究[8]。
综上所述,汉语国际教育经历了过去一段时间的发展,目前已经实现了一定程度的转型和创新,进入了全新的时期。语言生态学视角下,随着全球的信息化、现代化发展,我国的汉语国际教育应积极适应时代的发展步伐,借助信息技术实现自身的创新变革,促进汉语国际教育向着科学化、生态化、系统化的方向不断探索和发展,真正为汉语国际教育拓展更加广阔的创新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晁瑞.基于提高学生文本解读能力的汉语国际教育本科课程设置[J].教育教学论坛,2020(33):320-321.
[2]杜媛.“一带一路”背景下留学生汉语教学改革思考[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0(16):76-77.
[3]张华.从“汉语国际教育”到“国际中文教育”[J].美文(上半月),2020(8):98.
[4]刘丹.全球化背景下的汉语教育国际推广的意义[J].对外经贸,2020(7):154-156.
[5]于新杰.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国际教育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以喀什大学为例[J].汉字文化,2020(14):9-11,29.
[6]李函柯.面向漢语国际教育的现代汉语方位词研究[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0(14):48-49.
[7]温煦.传播学视角下汉语国际教育的传播媒介以及效果分析[J].新闻前哨,2020(7):118-119.
[8]张辛,蔺永刚,等.“一带一路”背景下汉语国际教育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能力调研与对策分析[J].科技视界,2020(20):108-109.
编辑 张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