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香严寺  张庆华 唐 新

2021-08-27 21:38
寻根 2021年4期
关键词:塔林碑刻寺院

在豫、鄂两省交界处河南省淅川县仓房镇白崖山中,有一座佛教名刹香严寺。

香严寺始建于唐朝开元二年(714年),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据《淅川香严禅寺中兴碑记》记载:“香严寺有二,一在万山环抱之中,一在山麓丹水之旁,相望三十里,俗谓之上寺、下寺”。1967年丹江口水库蓄水,下寺被淹,目前仅剩上寺。香严寺为唐代肃宗、代宗两朝国师慧忠的道场,初名长寿寺。传说国师入葬时,附近岩石间散发出阵阵香味,经久不散,故称为“香岩寺”或“香烟寺”,后来又借取“佛光庄严”之意,改称香严寺。

香严寺在明时历代都有大修,成化年间空前繁荣。清朝时期经过不断整修,寺院达到极盛,有房舍470余间,围墙700丈,占地面积3万多平方米,曾挂过万顷牌,上下两寺共有僧人近千人。民国时期,冯玉祥主政河南期间拆寺毁庙,香严寺方丈润斋联络镇平菩提寺方丈释玉普、南阳玄妙观道长张宗璇等到南京向国民政府请愿要求保护寺庙,得到政府支持,香严寺等四座寺庙得以保全。战乱中,寺院遭到不同程度毁坏,但主体建筑尚存。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政府积极落实宗教政策,当地政府对古刹进行保护和维修,使这一古老佛教名胜焕发出新的活力。

香严寺东为龙山,西为虎山,龙虎相抱,地势优越,周边地势像一朵莲花,而寺院则位于莲花花心。寺院大体为清代建筑风格。整个寺院坐北朝南,从南到北依次有石牌坊、韦驮殿、过厅、大雄宝殿、法堂、藏经楼。寺有各类殿堂房舍共140余间,占地11544平方米。除了寺院主体建筑,在其周边还有一柏担八榆、斩龙崖、一柏一石一座庙、白布朝阳、双石洞、珍珠泉、孙膑看桃园、一步三眼井、迎春、待月古桥等众多景观。

香严寺山门外有一座明代牌坊。该牌坊通高5.54米,系三间四柱无楼柱出头式大型石牌坊,为河南省现存少有的明代大型石牌坊。明间横额前上书“敕赐显通禅寺”,为明宪宗皇帝所赐所题。牌坊背面有“大明唐府重建”字样,时间为嘉靖己亥年(1539年)孟春。据说明代南阳唐王与香严寺方丈关系密切,曾多次到寺院朝拜,而这座石坊则是唐王与香严寺密切关系的重要见证。

迎面的山门即韦驮殿,系硬山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与一般殿堂不同,该殿是一座倒座式建筑,正门向北面向寺内,背门坐南朝向院外,即坐南朝北。中间空门是开着大门,两边的无相门和无作门是用窗子代替。进入大门,两边的青石门框上雕刻着一副对联,上联为“志在春秋尼山而后一夫子”,下联为“明光日月佛国之中大圣人”。孔子是文圣,關公为武圣,一儒一道文化在佛教寺院融合,使香严寺成为佛儒道三教合一的寺院。黑漆大门左右分别写有“龙”“虎”二字,门上匾额横书“香严古刹”四字。殿内迎面坐着的正是关圣帝君,关公本是道教神灵,在民间也被称为伽蓝菩萨。殿后则供奉着韦驮,前供关公后供韦驮的寺院殿堂比较少见,香严寺韦驮殿是清代建造的,韦驮殿前原有一山门,在明末被李自成起义军烧毁。后来虽恢复了简易山门,后被毁,现在韦驮殿又兼顾了山门的功能。

香严寺过去分上、下两寺,钟、鼓二楼两寺分置,上寺有钟楼,下寺有鼓楼。上寺的钟楼等建筑在20世纪50年代被拆,古钟也被砸毁炼钢。近期由河南万正集团投资捐建恢复了钟楼,并全面系统修缮了寺院的相关古建筑,周边环境也得到很大改善。

大雄宝殿前有过厅,又名接官厅,为歇山式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四边挑檐,厅内脊坊上墨书“大清光绪五年三月”并绘有图案,厅内中部有十五层石台阶。

穿过过厅,就到了寺院的主体建筑大雄宝殿,为清乾隆年间重建。该殿堂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庑殿歇山顶式建筑,总面积690平方米。规模宏大、气势非凡,周围环廊,有26根合抱大柱,柱高7米,下为柱础。殿内还有8根“通天大柱”,直托屋顶梁架,明次间安装有隔扇门12扇。大殿建筑的门窗大多是透花精雕,还有精美的砖石雕等装饰,为大殿增添了不少内涵。殿内中部彩塑释迦牟尼像,房间周边的平台上供奉有十八罗汉像,墙壁内原来还分布着几十个佛龛,里面供奉着木、石等各类材质的佛像,现已无存。大雄宝殿内还有一个重要的看点,是三面墙上有多幅清代壁画,共403.9平方米,为河南省现存面积最大的寺院壁画。这些壁画多是道教题材,如朝元图;也有佛教方面的,如观音图等。人物刻画生动、传神,均为彩绘,对研究古代工艺美术史、宗教史等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史料。香严寺在“文革”中曾遭到严重破坏,这些壁画被石灰覆盖。改革开放后当地文化部门洗去石灰,保存几百年的壁画,又呈现在人们面前。

大雄宝殿后是望月亭,也称指月处、宣宗皇帝殿,占地60多平方米。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为重檐硬山顶建筑,其檐上还有三彩斗拱,厅前为10余层青石台阶。据其旁边的碑刻记载,此建筑重建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传说是唐宣宗在此避难的七年时间里时常在夜里对天望月,期待能早日回到长安,故名望月亭。

穿过寺院第四阶法堂,就到了藏经楼。它位于寺院最高的一阶,此楼面积达480平方米,仅次于大雄宝殿。硬山式建筑,面阔七间,进深三间,前出廊,五柱、八檩、五架梁,四枋上装饰有壁画30余幅,多为人物、动物、山水等,每幅都颇具特色。殿内分两层,上层过去收藏大量经书,下层正中则供奉有佛像。如今,寺院的住持演修师父在部分香客信使的支持下,又购置一批经书陈列在此楼。藏经阁西次间还有一面积为9平方米的风水宝地,当地俗称“消灾宝地”。传说唐宣宗在香严寺避难时,追兵追到此时被这里的浓雾遮住了视线,追兵以为是佛祖显灵,吓得四散而逃,宣宗得以脱险。故称此地为风水宝地,此事虽是传说,但凡来寺院的游客信士一般都要到此驻足祈祷。

作为一座千年古刹,香严寺曾竖立着200余通历代碑刻。因为保护管理不善,有的碑刻被砸毁,有的被拆挪为工程材料。如今寺内外的各类碑刻仅剩近百通,分布在寺内及塔林周围。这些碑刻大部分刻于明清时期的碑刻,有的记录历史事件,有些是塔铭碑,还有一些是诗文碑。碑刻刻工精细、字迹优美。这些碑刻是研究香严寺历史文化和古代书法艺术的宝贵实物资料,也是香严寺悠久历史的重要见证。《重修十方长寿大香严禅寺记》《香严寺六禅师碑记》《淅川香严禅寺中兴碑记》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淅川香严禅寺中兴碑记》不仅详细记录了香严上、下寺的位置、规模、设施等情况,还记录了明万历年间丹、淅两水发生特大洪水将香严下寺大部分殿堂和佛像淹没的情况。这次水灾当地地方志等文献并没有记载,此碑刻关于水灾的记录可补地方文献之缺,也从侧面为我们提供了丹江流域的历史水文资料。

香严寺寺外有塔林。塔林是为香严寺历代高僧圆寂后所建的墓塔。在上寺东北角的竹林深处,曾经分布着几十座古塔,在寺西北部的林中也有数十座古塔。下寺塔林,据1959年参加过下寺文物调查的著名古建专家杨焕成先生回忆:“在当地调查古迹时,听当地老百姓讲,上寺的房子,下寺的塔,意思是说上寺建筑气派,下寺塔林精美,当时下寺周边大体还有上百座古塔,有砖塔、石塔等,其中还有几座琉璃宝塔最为精美。”他们在下寺不但调查了古塔规模、形制、时代,还留下几张极为珍贵的下寺塔林照片。“文革”前后上寺塔林多座塔被推倒、砸毁。下寺塔林与下寺一起在1967年没入水中。杨焕成先生说:“下寺及其塔林本来可以在异地迁建,这样就可以保全,上下两寺组成大香严寺景区完全可以像如今的少林寺、白马寺那样成为中原地区一大佛教名胜。”目前,上寺东、西塔林仅剩古塔40多座。在东塔林中有一座高15米,直径约2米,平面六角形,七级楼阁式汉白玉石塔。顶部雕刻有脊、瓦、檐。檐下雕刻仿木结构的斗拱,塔身遍雕莲花等图案。此塔建于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系乾隆皇帝为表彰香严寺住持高僧颛愚谧禅师而敕建的佛塔,该塔造型美观,为寺院清代石塔中罕见的精品,也是河南现存清代最高的石塔。香严东塔林由于处在茂密竹林之中,被称为“翠竹映塔”,为旧时淅川十景之一。目前,香严寺塔林也是河南省仅次于登封少林寺、汝州风穴寺外少有的几处重要寺院塔林之一。

香严寺及周边古树较多,仅列为淅川县古树名木挂牌保护的就达上百株。有树龄超过千年的古柏和银杏,有直径超过一米的国槐和香樟,还有宋代种植的古桂花树,等等。韦驮殿前与竹林边有两株银杏树,已有上千年树龄,殿前为雄树,旁边相距近40米的一株为雌树,依靠殿前这株雄性授粉结果。两株古老的“夫妻”银杏树,为寺院增添了很多色彩;有传奇色彩的是法堂后边的“痒痒树”,用手轻轻一碰,它就全身抖动;“美女抱将军”,是一株女贞藤盘绕在一株巨大的栎树树身上,两树交纏在一起生长;还有一棵古皂角树,被群众称为“信息树”,传说它能预示天下兴衰,枝叶繁茂时国家兴旺,枝叶枯萎时社会动荡;观音殿前还有一株明代的香橼树,相传为明代太虚禅师亲手所植,其果实呈圆形,香味浓郁,尤为独特。这些古树名木在呵护着寺院,点缀着风景,也在记载着历史,见证着这座千年古刹的历史和沧桑。

香严寺在1986年被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A级景区,成为游人、香客游览朝拜的重要场所,也吸引了日本、韩国等大批国外佛教考察团来此考察观光。

作者单位:南阳师范学院

猜你喜欢
塔林碑刻寺院
明显陵碑刻图式元素的艺术特征探析
塔林
贵定阳宝山塔林调查简论
宽恕
拜佛
皮洛士战争期间罗马与大希腊的关系研究
欲访汉碑游齐鲁 致尚宽厚遗绪新
悟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