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昱鑫
南宁新会书院是典型的岭南城市中的典型岭南风格传统建筑,具有独特的岭南传统建筑文化艺术风格的装饰特征,这种风格特征主要表现在琉璃陶塑、灰塑、木雕、石雕和砖雕,以及它们在南宁新会书院建筑中的具体运用。
建筑是综合艺术的一个实体表现。建筑的艺术表现,除了建筑本身的艺术处理如体型、体量、线条、材料、色彩等要素的运用外,还要借助于其他的艺术门类,诸如绘画和雕塑等。建筑中常用雕塑作为装饰,是由于它的空间艺术表现力强,更容易和建筑紧密结合在一起。而建筑的意境也不同程度地要依靠绘画、雕塑、书法、楹联、匾额、题字等文学、艺术手段来加以帮助和表达。这种建筑与文学、美学的结合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表现的一个明显特征。
由于传统礼制规范的约束,一般的民用传统建筑,在建筑的装饰上都比较的简单,色彩偏向清淡,但是岭南的传统建筑在建筑装饰上却丰富多彩。岭南的传统建筑在装饰上一般都会充分运用岭南的三雕、二塑以及书法、楹联、匾额等地方传统文化手段来表现建筑的艺术面貌。所谓的三雕,就是指木雕、砖雕和石雕;二塑则是陶塑和灰塑。这些雕塑门类在南宁新会书院的建筑艺术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和发挥,这是该建筑的又一个明显的岭南特色。
庄重大气的屋顶和丰富多彩的脊饰
南宁新会书院的屋顶为硬山单檐顶,双面人字形的屋面,布上绿色琉璃筒瓦,布局规整,线条平直,具有浑厚、坚挺、稳定和规范化的风格特征,加上高耸的护耳山墙的衬托,更显得庄重而大气。
与屋面严肃感觉相比,书院屋顶的脊饰就显得热闹、 丰富多彩得多。书院的屋脊装饰没有按照清工部《工程做法侧例》中对屋脊装饰等级的规定那么规范,所用的表现手法与北方古建筑只做正脊两头脊饰和垂脊端头部装饰的风格有很大的不同。北方屋脊装饰型制较小而且较少,像大家闺秀头上的那一点点缀。而岭南的屋脊装饰就犹如中国古代戏曲中人物那浓重的头饰那样,显得特别隆重、亮丽。岭南的会馆式建筑就更不用说,自然是富丽鲜艳、华美异常。
书院三个大殿的正脊均有一米多高, 鳌鱼正吻脊,两边吻座至山墙之间为红色博古脊。脊饰都是分上下两层的,上层饰琉璃雕塑,下层为彩色灰塑浮雕画卷。
三个大殿正脊的上层琉璃雕塑的长幅画面都是取材于历史故事或古代戏剧舞台的场景和人物造型。人物塑造线条流畅,动作、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场景中的房屋、马车、轿子和各种物件均塑造得相当仔细,刻画生动自然。三大殿的正脊上层正中都高高竖起脊顶琉璃塑。头门的脊顶为财神元宝寿桃顶着火焰纹围绕的金球;中厅的是发光金球顶起的宝葫芦;后座的则是金鼎莲花吐金珠。这三个金球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映衬得五彩的脊饰显得更加鲜丽、贵气。
正脊下层的彩色高浮雕灰塑则更题材丰富。头门正脊的灰塑画卷正面从左至右分别为鹤鹿呈祥、正子登科、九狮镇江山、莲升三级和孔雀戏梅;背面的是花开富贵、负薪读书、江山多娇、孤山放鹤和喜得莲子。中厅正脊的灰塑正面是一幅描绘当时人们日常生活场景的画卷;而背面的画卷从左至右依次为喜鹊闹枝头、“寿”字、姜太公钓鱼、“福”字和仙鹤松树。后座的灰塑左至右为出水芙蓉、竹菊、阳刻“国泰民安”、香山九老、阳刻“风调雨顺”、梅兰和雀上桃枝。这些灰塑作品色彩丰富艳丽,造型写实生动,鸟雀欢悦、花木繁盛。采用高浮雕的雕刻手法,有些造型甚至跃出地面成为圆雕。这些灰塑的题材都是采用了传统的象征、寓意,如莲(连)升三级、花开富贵等;民间喜爱的比喻,如福、鹿(禄)、桃(寿)、雀(爵)等;还有直接的祈望,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等等。这些手法都反映了人们对吉祥如意的祈求和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同时,从这么多丰富的题材里也可以看出南宁新会书院这座会馆建筑的功能是多方面的。
书院头门和后座的的垂脊饰相同,都是垂脊末为灰批博古,脊端饰褐色琉璃狮子圆雕。这些琉璃狮子头上有犄角,大耳凸眼嘴微张,面部表情略带喜悅,脸边有彩带飘至后腿,身上饰有花朵,尾先细后粗呈扣盖状,上饰乳丁,前肢左脚踏球或幼子,十分具有南方民间舞狮造型的特点。二中厅的垂脊端为绿色琉璃狮子,大耳凸眼龇牙翘尾,身上饰乳丁;脊末博古中穿插有宝瓶、牡丹和仙桃,寓意着平安、富贵和长寿。
南宁新会书院的屋顶在护耳山墙的约束之下轮廓鲜明,加上屋脊上鲜艳夺目的琉璃塑和灰塑,每每在强烈的日光照射之下,显得丰富而立体,表现出独有的节奏和韵律。
灵秀的石雕和不拘一格的柱础
南宁新会书院的石雕材料是花岗岩,出现在门枕石、檐梁柱、石雀替、柱础等局部。书院内的石质部件装饰与北方古建筑相比起来显得造型比较简单,但较为清秀。
书院大门的花岗门枕石正面浮雕戏狮,饰竹节纹勒边,整体风格粗犷。书院的石檐梁和石柱都没有做过多的雕饰,只在修长的石梁和石柱边沿处雕饰复线条或者雕出棱条来,石柱下设轻巧的高身束腰柱础,以使石柱显得修长俊逸。头门檐廊两侧上下石檐枋之间各置背驮双龙戏珠的石狮一只,石狮线条简捷明快,造型小巧玲珑,憨态可掬,体现了浓厚的南方戏狮造型地方特点。石雀替雕刻回纹镶嵌宝瓶或回纹上浮雕蝙蝠和八仙人物,蝙蝠形象写实、八仙人物体态丰满各具特色,可惜八仙人物的面部在文革期间被毁。
岭南建筑中的柱础都是式样丰富的,新会书院自然也不例外。柱础按位置不同设置有不同式样,书院共有柱子36根,其中石柱20根,木质金柱16根。柱础的样式一共有9种,其中石柱柱础5种,金柱柱础4种。头门前檐下的一列4根石檐柱为四联双束腰叠涩方形石柱础;厢房的金柱的柱础有两种,分别为:八边形和鼓形相叠的双束腰石柱础以及八边形和瓜形相叠的双束腰石柱础;后檐的四根方石柱是双束腰方柱础。中厅前檐的4根石柱柱础式样为叠涩柱础;6根金柱的柱础式样为无棱花瓶形柱础;后檐的2根石柱柱础是方形花瓶柱础,瓶身四面均雕刻有狮头。后天井两侧的廊道石柱为八边形花瓶柱础。后座前檐廊的石柱也是叠涩形底座上有一个八边形座;后座正中的四根金柱为棱条花瓶形柱础;最后是八边形和瓜形相叠的双束腰石柱础。书院中所有的柱础底部都是方形的底座,大部分的方柱础虽然样式很多但是相互之间又有关联,富于变化而又不至于眼花缭乱。
南宁新会书院内的石雕更注重轮廓和动作造型,技法较为简单,雕刻体量也不大,但是整体感觉轻巧、明快。
精美的梁架木雕装饰
与中原苏式建筑、北方建筑中使用较多斗拱做装饰,并在梁上绘画色彩艳丽的纹饰和图案所表现的浓妆艳抹不同,岭南建筑的梁架装饰比较素雅,不着浓艳色彩。南宁新会书院的木雕主要集中在殿堂前檐梁架上,檐板、瓜柱、横梁、雀替、柁墩等均浮雕花鸟人物。
其中要数头门前檐廊的梁架木雕最为精美。梁、柁墩、雀替、攀间铺作、桁间牌科上都雕刻着细致精美的浮雕。梁是三面高浮雕木梁,底部雕刻精美的南方花、果、鸟、虫;梁头透雕鸟、兽;梁的侧面和柁墩上雕刻层次丰富的戏文人物故事,高浮雕人物形象生动、神态动作各异,作为配景的房屋、家具、山石树木雕工细致,不仅将房屋家具的每个可见部件、山石树木的肌理都真实地刻画出来,其中的花窗和花罩甚至做成了镂空的花纹雕刻,真的是一幅幅难得的木雕佳作,只可惜如今画面部分被毁已经不完整了。雀替或作卷草纹镂雕或作浮雕花鸟,桁间铺作雕刻成极具动感的鳌鱼,犄角、鳞脊纹饰雕刻清晰。
中厅前檐的卷棚下横梁上托梁雕刻戏文人物柁墩,柁墩上托承两组攀间铺作,做三斗两跳至桁条,在两攀间铺作之间安一段较短月梁,月梁两头削扁雕花侧出。这第二层月梁上再承两个浮雕蝙蝠的小型柁墩,再两组三斗两跳的攀间铺作,再在两攀间铺作之间安一段更短的月梁,这短月梁两头削扁雕花侧出拱,与雕刻成鳌鱼的桁间牌科相连。正中的桁间牌科为圆雕大蝙蝠,造型写实、刻画生动。梁侧两端饰卷草纹浮雕,梁底部浮雕花、果。该处木雕中,蝙蝠和卷草、花、果上涂上了浅绿色漆,使得这些形象明亮更是跃然梁上,增加了整体雕刻的层次感,而且淡绿的颜色与绛色木梁搭配,色彩和谐之中透出古朴之韵味。
廊道和后座前檐的梁架雕刻就没有那么复杂了,只是将两梁之间用几何云纹或圆雕仙人支撑,饰镂雕卷草纹雀替,没有攀间铺作和桁间牌科。
至于殿内金柱间的大梁上的雕刻就相对少些了。头门二层厢房里可以看到金漆勒边的回纹雀替镶嵌金色寿桃和金色横“福”。中厅的大梁柁墩上浮雕戏文人物;鳌鱼桁间牌科;大梁底部有浅绿雕刻:正中央刻“福”字,两边为花果纹浮雕。后座的大梁和瓜柱、柁墩上均没有雕刻。
综观书院内的木雕装饰,题材主要是岭南传统建筑中常见的戏文人物和花果、鳌鱼和蝙蝠。运用寿桃和蝙蝠谐音来寓意长寿和福气,而横刻的“福”字和穿插于花果纹饰之中出现的“福”“寿”,则直接表达了人们对幸福和长寿的愿望。花果图案的频频出现体现了南方花果众多的地方特点,卷草纹饰也是岭南传统建筑中经常使用的装饰图案。
独特而雅致的墙体装饰书院的内部墙壁采用的是石脚青砖清水墙,墙底是高40厘米的花岗石勒脚,再在花岗石勒脚上砌上青砖。但是这青砖却也不砌到顶,在顶棚到青砖之间留出了80厘米宽的白墙。这个位置和宽度刚刚好是岭南传统建筑中用来装饰墙体壁画的,这在南宁粤东会馆、广州陈家祠等大量的岭南传统建筑中可以找到依据。书院没有墙体壁画,所以不像粤东会馆那样显得热闹。没有将青砖砌到天顶,留下那一圈纯白,使得书院内部空间显得更为明亮、灵动。这种儒雅的氛围却正与它“书院”的名称相得益彰,使这座会馆建筑在庄重之中不乏雅致、灵秀之气。
在书院的头门和中厅的山墙墀头及墙侧上装饰有大面积的砖雕。虽然损毁较为严重,但是从现存的部分中仍然可以看得出当年应是多么精美的砖雕作品。砖雕中的戏文人物雕刻层次丰富且异常精细,其层次可达六七层之多,采用高浮雕、透雕和刻画等多种雕刻手法,除戏文人物之外还雕有岭南砖雕中常用的花木如莲花、松树等;还有岭南特色瓜果如木瓜、荔枝等等。当然也不忘在砖雕作品中寄托人们的祈望,如寿桃、铜钱、宝瓶等纹饰的出现就寓示着长寿、财富和平安。
通讯作者:何宜轩
基金项目:2021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南宁市新会书院的岭南传统建筑文化特征及其建筑美的传承与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021KY1550。
作者单位: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