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洪娟 梅新想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艺术经济历经重建阶段、快速增长、全面发展三个阶段。中国艺术经济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双针,从民间交易向专业市场不断演进,市场交易规模逐渐扩大,逐步成长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回顾其发展,中国艺术经济在对立统一、质量互变等规律的作用下,不断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展望未来,中国艺术经济将在五大发展理念的引领下,在兼顾传统与创新、兼顾本土化与国际化中,展现中国艺术经济的特色。
关键词:艺术经济;艺术市场;演进轨迹;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 J029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1)007-0081-01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21.007.007
改革开放40多年,是中国艺术经济从无到有、蓬勃发展的40多年,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40多年。艺术经济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适应了不同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以党的十八大报告为标志,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艺术经济内涵日益丰富、艺术经济模式趋于创新、艺术经济生态逐步形成,已成为我国文化产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文献回顾
关于艺术经济的定义,众说纷纭,尚未统一。从狭义角度可将艺术经济定义为以工艺艺术品的创作和买卖来取得利润的经济活动,广义上,艺术经济可定义为凡与美学有关的艺术行业经济行为[1]。艺术经济就是以艺术品为对象,进行设计、生产、经营活动而获得经济效益的一种经济模式[2]。基于中国艺术经济发展的特质与战略基础,把艺术经济定义为:研究艺术价值的创造、发现、转化与实现及艺术资源有效管理过程的学科,是人们围绕艺术价值创造与发现这一主线而展开的艺术经济活动及其发展体系的总和,是对人们生产、使用、处理、分配等一切艺术资源这一整体动态过程的一个总称[3]。
艺术经济不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独有的,但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为艺术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独特语境。
一方面,艺术经济与艺术品投资密不可分,收藏品可能取代证券投资和房地产投资,成为人们主要的投资方式,艺术品不仅具有审美价值,还具有投资价值,并越来越多地成为人们投资、收藏、保值增值的工具[4]。另外,艺术品投资收益率远低于无风险的债券市场利率,机会成本高、投资风险大[5],20 世纪以来收藏品投资的平均收益率远远高于债券和股票[6-7]。
另一方面,艺术经济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伴而生。传统文化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的理解、对社会的态度,甚至成为那个时代人类社会的缩影,从中也可以窥见历史上人们的审美意蕴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境[8]。对于现代人而言,艺术与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与深厚的底蕴,恰好能够成为彰显品位和个性的介质[9]。现代社会中,民间艺术的产业化把民间艺术品彻底变成了商品,民间艺术经济不仅可以推动社会经济结构趋于合理, 而且可以推动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改变以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促进低消耗、高产值、可循环发展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和扩大[10]。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艺术品市场进行了理性调整,主要表现在艺术品市场生态趋于健康发展、艺术品金融是重要的资产配置方式、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国际化趋势等方面[11]。
当今中国艺术品市场将会呈现出“数字经济”和“法治经济”两大趋势[12]。数字媒体艺术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使得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不断地向前推进,两者之间有着相辅相成的态势[13]。许多艺术形式不单单只局限于现实世界,虚拟世界也在为艺术设计提供不可或缺的平台[14]。区块链技术的横空出世,既能够验证艺术品的真实性、记录艺术品销售历史并存在一定的透明度,确保艺术品的数据可以被机构、执法人员、收藏家和艺术画廊证实的同时,还可以保护收藏者的身份,它将对艺术品市场进行净化,让艺术品市场重新回归“优雅、美丽”[15]。随着数字经济的法治化,数字化的藝术经济也必将走向法治化[12]。
为了研究不同时代语境下中国艺术经济的发展实践,本文将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基于各个阶段的政策导向和实践基础进行回顾与评述,用历史与发展的眼光,理性思考中国艺术经济的发展规律与趋势判断。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艺术经济的演进轨迹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艺术经济逐步恢复,并进入一个全面发展的历史时期。虽然对艺术经济规律的认识不够深入全面,但在国家战略和地方政策的推动下,仍然从无到有、由“孤立”发展逐步走向“现代产业生态圈”,形成了一条兼具本土化与国际化、个性化与多元化共存,向产业生态方向发展的、颇具中国特色的艺术经济道路。总的来看,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艺术经济的恢复阶段:1978—1992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会议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文艺工作也在方针政策上作了相应的调整和规定,明确“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双针,为新时期文艺繁荣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例如:1978年10月31日,《文学评论》编辑部召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座谈会,与会者通过讨论达成了共识,认为必须“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正确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文艺工作的正反经验,促使我们的文艺事业大大向前发展”[16]。因此,繁荣文艺创作,不仅是党和国家检验文艺思想实现真正解放的唯一途径,同时也是广大文艺工作者践行民主精神和科学态度的迫切要求。1979年10月30日至11月16日,中国文联召开了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是我国进入新时期以来第一次重要的文艺政策调整变化的会议,也是在历史的重要关头召开的一次“继往开来”的大会。第四次文代会的隆重召开,是新时期文艺思想发展转折的重要标志,同时也预示着新时期社会主义文艺活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祝辞》和会议精神充分调动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文艺创作空前繁荣。在此后的十多年中,文艺界针对思想解放运动中提出来的一系列重要的历史问题、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探讨,文学艺术和思想解放运动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并肩前行。
1.实事求是地评价文艺作品
为蒙受冤屈的文艺作品恢复名誉,平反昭雪。例如:为遭到批判的《保卫延安》(杜鹏程)、《三里湾》(赵树理)等系列文学作品,《海瑞罢官》(吴晗)、《布谷鸟又叫了》等戏剧作品,以及《早春二月》《红日》等电影作品和作者落实政策。艺术形式和风格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现象,小说、诗歌、戏剧、电影、曲艺、报告文学、音乐、舞蹈、摄影、美术、杂文、相声、漫画等各式各样的艺术表达形式逐步恢复并走向繁荣。评论逐步恢复到自由状态:自由评论、自由讨论,好处说好、坏处说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欢迎批评、欢迎反批评,允许说错、允许改错,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看人因作家而异、评文因读者有别,学术之争,求同存异[17]。
2.艺术经济逐步延伸到体制外
以《上海文艺》于1978年第11期发表的《艺术与民主》一文为标志,奠定了艺术创作的自由民主精神,以及对公式化、概念化创作思维的全面否定。1979年“星星画展”是一次艺术家自发组织的体制外活动,可视为中国现代艺术的萌芽和起点。在计划经济体制主导下,逐步成长起来一个体制外的艺术品市场。1989年的“中国现代艺术展”,标志着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1989年之后,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一些真正开始独立起来的自由艺术家也开始脱离国家的文化艺术机构或工作单位,到艺术品市场闯荡。
(二)艺术经济的快速增长阶段:1993—2012年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召开,明确宣布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突破了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相互对立的传统观念,从根本上改革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社会现实,确定了艺术经济发展的基本走向和格局,也为艺术品交易提供了竞争与风险并存的开放市场环境,推动了这一时期的艺术经济进入繁荣发展阶段。
1.专业艺术市场加速发展
1993年11月16日,首届中国艺术博览会在广州隆重开幕,包含了来自美、法等国和港澳台等地区的200多家展团,为人们创造了一个浓缩的、高水准的当代艺术世界,这是我国首次以开放性、国际性博览会的形式把艺术品推向国际艺术品市场。2000年以后,国内的艺术品拍卖场次每年都超过200场。拍卖业也取代了文物商店、古玩店,吸纳了企业家、收藏家、艺术家、评论家、鉴定家,甚至是画廊主等多个市场经营主体。2008年以后,随着大量资本涌入中国艺术品市场,艺术品市场也从小众收藏玩家走向公众化,大众化。艺术品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也促使艺术品市场交易模式由画廊、拍卖行向艺术基金、艺术品期货交易转变。
2.图书市场向数字化转型
20世纪末的图书出版市场,无序性、盲目性的竞争使得图书选题重复率增高,粗制滥造的图书产品导致盗版市場猖獗,图书市场陷入销售额增长但图书总印册数下降的“怪圈”[18]。2000年以来,在文化政策的引导与扶植下,图书市场呈现向大众图书倾斜的特征,市场供需失衡的状况也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在1999年11月9日,当当网完成了历史上的第一笔订单,图书销售渠道由单一向多元化转变、由线下转向线上,由PC端转向移动端。消费者的阅读习惯也逐渐从传统纸质书籍报刊阅读向数字化阅读转变。至此,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已成熟地应用于图书的编辑、印刷、管理、宣发等各个环节。
3.繁荣兴盛的娱乐市场
早期的娱乐市场通常是以歌舞娱乐活动而存在,还没有成为艺术文化消费热点。1993年以后,一大批高档娱乐场所、休闲健身类项目、网络游戏类异军突起,将文艺娱乐全面展现在大众面前,成为个体、私营经济主体的重要投资领域。2000年后,《关于开展加强娱乐服务场所管理严厉打击卖淫嫖娼赌博吸毒贩毒等社会丑恶现象专项行动的意见》《娱乐场所管理条例》文件的相继出台,管理者职责清晰,有法可依,娱乐市场的发育日趋规范。
(三)艺术经济的全面发展阶段:2013年至今
党的十八大以来,将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取得了很多积极成果。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文化建设高度重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再次明确要求 “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繁荣。2019年联合印发的《加大力度推动社会领域公共服务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行动方案》提出任务目标:“到2020年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艺术经济的发展是我国文化产业与文化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精神文明建设为经济发展赋能,丰富艺术经济这个新业态的内涵,进一步推动艺术经济向产业生态的方向发展。2019年4月26日,首届中国艺术经济发展大会在兰州举行,是我国艺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事件与节点,是我国艺术经济正式进入学界及业界关注与研究探索的标志性事件,大会发布了《中国艺术经济发展大会专家共识》,预示着中国艺术经济的发展进入了新的时期[19]。其特点表现如下。
1.文化产业规模逐步扩大
新时代以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为我国文化产业提供了良好机遇。近年来,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成效显著,文化及相关产业蓬勃发展,规模日益扩大。与艺术经济相关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从2013年的3 007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6 648亿元,年均增长率14.5%。新时代以来,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为艺术经济提供了巨大发展空间。2013—2017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的增长率从12.22%增长到21.23%。其中,艺术经济也有相当的贡献值。2017年的文化产业增加值较上一年度提高10个百分点。除了2013年,文化产业规模增长率远超GDP增长率,说明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已逐步成长为经济发展中新的增长点(见图1)。
2.艺术品市场交易结构日益完善,且以高端为主
从总体来看,我国艺术品交易量最高的是瓷器杂项,其次是中国书画,排名第三和第四位的是收藏品和珠宝尚品,交易量最少的是油画及当代艺术(见图2)。2016年瓷器杂项共交易49 670件,占比41.9%,略高于中国书画交易量47 795件,占比40.32%。在之后的两年中,瓷器杂项占艺术品交易量的比重稳步上涨。到2019年,瓷器杂项的比重为46.28%,远超中国书画占比的36.67%。市场消费者对瓷器杂项的青睐程度越来越高。
2019年(上半年)中国书画成交价格在500万元及以上的交易额达到了85.38亿元,占总成交额的40.25%,高于其他价格区间的艺术品成交额。位于50万~500万元区间的艺术品成交额占比34.01%,略低于500万元及以上的艺术品成交额。价格在10万元以下的艺术品,成交额34.35亿元,仅占市场总额的16.19%,是成交额占比最小的艺术品类型。近4年来,成交额最多和最少的艺术品,分别是500万元及以上的产品和10万元及以下的产品。由此可见,市场经营以中高端艺术品为主(见图3)。
3.图书价值链进一步延伸
传统图书的畅销会为作者、出版社、印刷厂、代理商、零售商带来利润。随着消费者阅读习惯的改变,图书形态在转换的同时也将价值链延伸到其他领域,比如影视同期书、同名动画片等。阅读场景也从图书馆、书店、学校延伸到咖啡馆、公共交通上、民谣小酒馆;阅读的方式也从看书到听书,图书出版产业的价值链已经由单一走向多元、由线性走向网状、由盈利点少走向盈利点多的发展道路。在媒体融合浪潮下,不断突破传统产业边界,以内容资源为核心进行产业延伸,成功实现多重产业价值。
4.娱乐付费已成社会常态
2011年,腾讯集团副总裁程武在国内首次提出“泛娱乐”概念。腾讯、百度、阿里巴巴等互联网巨头纷纷建立泛娱乐产业生态链,通过打造文学、动漫、影视、游戏为核心的泛娱乐IP,积极开发平台原创娱乐品牌,提升以“80后”“90后”甚至“00后”人群的社交及兴趣体验,以内容差异吸引消费者付费。
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艺术经济发展的理性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大踏步前进、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我国艺术与经济从对立到统一、由孤立发展走向融合创新之路,取得了显著成效,开创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这既是经济的繁荣发展对艺术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是经济物质的发展需要通过一定文化艺术形式展现出来的现实需求。
(一)艺术与经济在矛盾对立中走向统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繁荣发展,我国的艺术经济也随之日益壮大、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既是艺术经济发展的时代背景和经济基础,又是促进艺术发展的根本原因和动力源泉。我国艺术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对立统一规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艺术与经济在相互对立中前行
艺术产品作为精神产品,与一般物质产品的生产方式相比,它在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等方面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发展模式和运行规律[20]。一是物质产品与艺术产品的价值决定不同。经济生产是为了满足人的现实生活需求,商品的主要特点是可复制性、不可扩散性、独享性,其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艺术产品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而生产出的创新型商品,主要特点在于它们的“独创性”,其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二是市场是理性的,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最终目的。艺术普遍被认为,在本质上就具有抵抗现实社会中的市场原则和商业精神的特性,多用形象思维的语言来表达,情感多于理性[21]。
2.艺术与经济在相互作用中统一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需求也日益增长,精神文化需求的提高是对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反映。经济基础为艺术创造提供了物质保障,高水平的艺术作品比如《舌尖上的中国》远销海外六十多个国家,同样能够创造出巨大的商业价值。二者的统一主要体现在:一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都是为了生产出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生产资料,与劳动过程紧密结合在一起,可见,艺术品的使用价值和商品的使用价值一样,是社会财富的重要构成内容;二是艺术品在市场上的价值体现也是以金钱这种一般等价物来衡量,交易活动同样遵循等价交换原则。艺术品价值的大小体现在其价格的高低,在这种意义上,艺术品的“神圣感”和“独一无二”的属性,被商品所共有的商品价格所取代。
3.艺术与经济在对立统一中走向融合
《中国文物艺术品全球拍卖市场报告》显示,2017年,全球公开拍卖的中国文物艺术品总额高达565.1 亿元人民币,大陆地区的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占领整个市场份额的61.6%。中国艺术品市场占据了世界市场的半壁江山,充分体现了中国艺术品在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中的传承与创新。根据《中国艺术消费品指数》调查报告显示,价格亲民的艺术家原作、特色艺术展览的周边衍生产品、艺术家及设计师与品牌跨界合作的时尚产品,是目前最受中国艺术消费人群青睐的板块[22]。随着精神消费时代的到来,经济赋能艺术,激活传统文化艺术、坚定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艺术促进经济发展,打造集艺术生产、消费、投资、收藏于一体的产业生态圈,二者融合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增强。
(二)艺术经济发展表现为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艺术经济的形成也是一个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从渐进性来看,艺术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必将经历从低级到高級、由幼稚到成熟、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这体现在国家发展阶段和人们对精神文明需求的特性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文艺具有政治属性但不从属于政治,极大地解放了文艺生产力,开启了现实主义文艺复苏的崭新局面。20世纪80年代初期,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形成。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文艺政策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2012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提出“坚定文化自信,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面向伟大复兴中国梦,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23]。目前,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随着人民的需要从物质文化需求发展到美好生活需要,文化建设也要提升至更高层面,肩负更多的使命[24]。
从飞跃性来看,当事物发展的条件已趋成熟时,则应把握时机,乘势而为,勇于创新,促成事物的转化[25]。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間的矛盾。落实到艺术经济上,通过艺术展览、艺术中心、博物馆、艺术社区、艺术电商等多重艺术商业业态,挖掘艺术在旅游业、商业及文化消费中的潜在价值。保证文化艺术消费结构从非常态向常态转变,满足人们艺术消费偏好从非刚性向刚性转变,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浓郁的艺术氛围和艺术大众化的消费理念,使艺术品更多更深入地融合到普通大众的生活之中。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朝着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方向稳步前进。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仍需接续奋斗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踏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每一个奋斗目标的实现,国家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实现了阶段性的飞跃。国家实力增强,人民的物质生活有所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又为美好生活需求开辟了道路。
艺术经济发展的渐进性是飞跃性的基础,发展的飞跃性是渐进性的必然结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由社会内在矛盾的推动,使艺术经济总是处于连续性的量变渐进状态和间断性的质变飞跃状态,相互交替、相互作用,共同推动艺术经济向更高阶段发展[26]。
(三)艺术经济的发展趋势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唯物辩证的否定观认为,事物发展总是螺旋式上升,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艺术经济发展需要从人类社会所取得的一切文明成果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经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过程,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性与曲折性发展规律。在构建艺术经济产业生态过程中,要对社会中不适应艺术经济发展的支撑服务体系进行否定,但这种否定是辩证的否定,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与艺术生产率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否定落后于先进文化艺术的经济基础。要充分肯定在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过程中取得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知识经济等方面的成果,这些是我们打造艺术经济新业态的坚实基础。不断发掘艺术与金融、科技及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培育艺术经济发展新动能,在新的消费理念和环境下,大力推动艺术经济规模、结构、平台建设的不断完善。
艺术经济的发展是艺术经济前进中的变化,逐渐从一个以原创艺术品为主的单一市场向与艺术衍生品共存的复杂市场转变的过程。作为文化产品、精神产品的艺术品,其本身就是反市场、反商业、反金钱的,但是艺术的存在又离不开市场体系对它的传播和分配[21]。然而,艺术品一旦像其他商品一样进入市场交易,就是对自身本质属性和特殊性的否定,从而使得艺术一直以来不得不与市场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改革开放初期,民间古玩市场形成了艺术品交易市场的雏形,伴随着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传统的艺术品买卖模式走向现代化拍卖。随着新消费时代的到来,以原创艺术品为基础衍生出来的一些产品开始走出博物馆、美术馆系统,不断独立发展,进而形成集创意、设计、制作、生产、销售、消费等环节于一体的艺术衍生品产业链[27]。艺术品交易历经民间买卖、艺术市场、新的艺术品市场的过程,就是艺术经济繁荣、衰落、再繁荣的过程,艺术经济也在每一次新的否定之否定中走向成熟。
如果只看重事物的自我发展,看不到发展的多样性,看不到一物否定他物的发展形式,就会放慢新事物变革旧事物的速度,从而影响事物的发展进程[28]。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正视艺术品交易乱象丛生、艺术创作过度迎合市场、出现无底线的娱乐等不良现象,更要看到诸如《国家宝藏》《朗读者》等高雅的文艺节目对社会风尚的引领作用。艺术经济存在形式的多样性恰恰体现了在自我完善与向其他事物转化的统一性,即不断打破原有的质态,建立新的质态,而每一次都达到更完善的状态。
四、中国艺术经济的发展趋势判断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艺术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点到面,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增长点。产业规模日益壮大、市场交易逐渐成熟、跨产业融合形式愈加丰富,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艺术经济的发展模式。展望未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基本内容的“五大发展理念”,体现了艺术经济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和发展着力点,基本回答了艺术经济在新形势下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重大问题。
(一)创新发展理念引领艺术经济创新发展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发展理念要求艺术经济要适应时代发展,不固守原有的发展模式。一方面,推动艺术生态本身的创新发展,“守正”为先,“开新”为要。既要充分挖掘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传承民间艺术精神,从文化源头反本开新;又要消除传统与现代之间的隔阂,借助“互联网+”打通艺术与技术之间的鸿沟,让艺术与时代共振[29]。这就要求文艺工作者聚焦时代主题,将艺术体验与“中国梦”相结合,艺术内容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破艺术思维的“程序化”“教条化”“冷漠化”“定式化”“功利化”[30],让艺术回归生活、让创作不拘一格、让艺术生态形成一股彰显美、宣扬真、传播善的无形力量。另一方面,艺术经济发展的根本就是艺术经济业态的创新发展。以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将加速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向传统艺术行业渗透,推进艺术产业流程创新,从生产方式、组织管理和商业模式等维度重塑传统艺术业态,助力艺术产业变革。在新基建战略的带动下,艺术经济研究院、艺术产业园区、城市艺术、艺术经济学科等作为艺术经济的集聚载体,成为新基建释放潜能、催动数字艺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纽带。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产业提质增效,离不开确权、鉴定、估值、鉴证备案、集保、物流等服务支撑体系的构建[19]。
(二)协调发展理念引领艺术经济的协调发展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做出专门部署、提出明确要求,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在新时代语境下,艺术经济的协调发展指的就是解决艺术经济内外部的不平衡发展问题,实现艺术经济各个方面的整体提升,从而实现艺术经济自身的均衡发展和各经济类型的协调发展。一是艺术的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协调发展。面对艺术经济的蓬勃发展现象,艺术所承载的“观念”“历史”“民族”“精神”等文化价值,不同于经济价值,但却是艺术产品区别于一般产品的固有价值,更是不容忽视的社会价值[31],必须协调发展。艺术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全面发展的辩证应用,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打造艺术经济的“创作高峰”“产业高地”和“价值传承”。具体来说,艺术经济的协调发展在艺术领域选取技艺精湛、思想精深的艺术品,聚心凝力,引领原创艺术品和艺术衍生品的“创作高峰”。选取符合时代发展主题、具有发展空间、与“创作高峰”密切相关的、承载艺术品创作、运营、管理、物流等环节的产业集聚地,集中优势资源,打造“产业高地”。选取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艺术作品,弘扬中国精神,营造传统文化氛围,形成“价值传承”的优良传统。二是艺术经济与城市经济、工业经济、知识经济的协调发展。艺术作品是艺术与技术、艺术与生活、艺术与经济相结合的产物,这就决定了艺术经济只有与其他类型经济协调发展才能推动艺术经济更高层次的繁荣发展。首先,艺术收藏品必须体现艺术品的“原创性”“保值”“增值”属性,增加收藏家和市场经营主体的“获得感”。其次,公共艺术经济的发展也能够活跃社会文化氛围、体现城市文化品牌、彰显新农村精神面貌,以雅俗共赏为特征,社会公众的参与度较高,一定程度上为社会成员提供了大众化的艺术消费渠道。公共艺术经济市场与艺术品收藏市场理应协调发展,以原创收藏品市场带动公共艺术消费市场,以公共艺术经济烘托艺术精品市场经济。
(三)绿色发展理念引领艺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绿色发展理念要求任何经济行为都必须以保护环境和生态健康为基本前提,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用绿色发展理念引领艺术经济发展,重点在于全力打造健康的艺术经济生态环境。我国艺术市场的繁荣发展恰逢全球化迅速发展的时期,西方的艺术市场机制被我国本能接受,西方的价值评价体系和西方艺术成为我国艺术市场的主流,这些容易导致审美过度趋同、市场过度逐利,缺乏民族灵魂和思想深度,更不利于发展文化自信。要构建健康的、可持续的艺术市场体制,就要在中国文化特色语境下,探索良好的文化动机和市场机制,在国际上争取更多的艺术市场话语权。
在当今市场经济环境下,艺术消费现象千姿百态、良莠不齐[32]。随着“网红经济”“视频主播”等新消费形式的兴起,网红、主播的个人价值观、人生态度、爱好和性格特征,通过互联网被无限放大,形成一定的社会“传染性”。甚至有些网络文化一味迎合大众消费者肤浅的需求,哗众取宠,内容呈现同质化、庸俗化和扁平化[33],不利于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更无益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绿色发展既要提倡艺术经济行为的环保节约,更要强调艺术经济生态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关注艺术经济市场的社会文化属性,提高欣赏高雅艺术的能力和文化层次,营造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网络文化,形成艺术经济市场繁荣、内容清正廉明的良好生态[34]。
(四)开放发展理念引领艺术经济兼顾本土化与国际化
开放,注重解决的是发展的国内外联动问题。用开放发展理念引领艺术经济,就是推动艺术经济对内、对外开放“两个大局”。首先,艺术经济的对内开放就是内部合作。经济、政治和文化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由经济、政治所决定,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文化又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随着国家经济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中国传统文化在逐步地复苏和发展。在这一历史契机下,依附于国家体制之下并且与强大的支持以及商业消费主义相结合,通过市场机制的引导,将发展的重点转移到民族文化、本土艺术价值体系和市场机制构建上来[35]。
其次,艺术经济要加强对外开放,主动与国际市场接轨。推动对外文化合作与交流,倡导艺术元素多元化、民族化,既要满足国内市场需要,也要通过建立信用体系、建立权威的鉴定机构、加强进出口监督和管理,大力推動中国艺术品的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国际化。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国际化是现代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在现代经济跨地区、跨民族全球一体化的今天,人类在文化反思和投资理念方面都趋向同质,不同地区文化的发展有可能突破社会体制和民族差别的异同,从而实现全人类的精神共享[36]。越来越多的西方收藏家聚焦中国艺术产品,与此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西方画廊代理中国艺术家,提升了中国艺术品和艺术家在国际市场的地位。无论是引进来,还是走出去,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国际化程度无疑在日益加深。
(五)共享发展理念引领艺术经济的和谐氛围
艺术品大众化将成为艺术品发展的主要方向。用共享发展理念引领艺术经济,就是指艺术经济的一切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经济成果由人民共享。“人人共建”“人人共享”。对于艺术经济来说,艺术的生产、消费、分配和流通,应该成为“为广大人民服务的事”,充分发挥文化艺术的情感表达和精神引领作用,使艺术经济的发展成果为全体社会成员所共享,营造艺术经济的和谐氛围。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艺术经济的“人人共建”,就是在“关键的少数人”的带领下,创作出有思想、有深度、有情感的艺术作品。社会大众为这些艺术先行者、先觉者提供宽松的创作环境,保护原创作品和艺术家的知识产权,发扬学术自由、艺术民主,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求同存异,容纳不同观点和学派的交流碰撞,推动观念、内容、风格、流派切磋互鉴,让一切创作的灵感自由流动起来[36]。随着艺术产业链的逐步完善和艺术经济生态圈形成,艺术市场的经营主体也从艺术机构、画廊、美术馆、拍卖行、博览会,延伸至艺术品评估、抵押、基金、典当、保险、物流、艺术金融产品、艺术衍生品等,各个市场主体都能够得到利益表达,处于一种融洽状态,即为和谐。
第二,艺术还要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明确提出:希望文艺工作者坚持服务人民,用积极的文艺歌颂人民。一切优秀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都源于人民,一切优秀文艺创作都为了人民。艺术需要逐步融入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中,在衣食住行方面提供具有艺术感和设计感、兼具实用价值的商品,以满足人们感官、视觉、和精神上的享受。
第三,艺术更要为治国理政服务。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发展和实现人民根本利益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好的艺术作品要让人民在观赏作品的同时,能够感受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领悟到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从艺术作品中找到认同感和归属感。把艺术理想融入党和人民事业之中,才是新时代艺术家所应承担的责任与使命。
参考文献
[1] 张潮.中国应成为艺术经济大国[J].中国第三产业,2001(5):26-27.
[2] 贾福林.试论艺术经济的发展前景[J].文化市场,2005(6):18-18.
[3] 西沐,杜娟.中国艺术经济及其发展的战略取向研究[J].齐鲁艺苑,2019(4):104-113.
[4] NAISBITT J, ABURDENE P. Megatrends 2000[M]. Avon Books, New York, 1990.
[5] BAUMOLW J. Unnatural value: Or art investment as floating crap game[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6, 76(2): 10-14.
[6] GOETZMANN, W N. Accounting for taste: Art and the financial markets over three centuries[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3,83(5): 1370-1376.
[7] 李艳,赵秀娟. 艺术品投资研究综述[J]. management science & engineering, 2014(3):127-135.
[8] 刘昂.传统文化的现代重构——山东民间艺术的文化经济价值与产业开发[J].艺术百家,2019 (2):66-72.
[9] 李易儒.艺术与经济的辩证关系——在线度假租赁的两难[J]. 中国民商, 2018(2):33.
[10] 程芙蓉.生态经济视角下民间艺术经济价值评述及展望[J].巢湖学院学报,2020(2):100-105.
[11] 李君.新常态下影响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的经济因素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6(6):339-340.
[12] 刘双舟. 数字与法治影响艺术经济[J].中国拍卖,2019(Z1):29-29.
[13] 阿美.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探微[J]. 现代营销(信息版),2020(5):118-119.
[14] 郑公博. 探析艺术设计与经济发展的关系[J].商业故事,2018(14):6-6.
[15] 陈婧. 区块链重塑艺术经济[J]. IT经理世界,2018(Z4):28-30+3.
[16] 夏杏珍.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文艺领域的拨乱反正[J].党的文献,2009(6):64-69.
[17] 阎纲.文艺界拨乱反正纪事[J].炎黄春秋,2016(3):50-57.
[18] 当当,易观,黄璜. 二十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变迁[J].出版人,2019(5):52-53.
[19] 西沐.中国艺术经济发展进入新时期[N].美术报,2019-05-18(005).
[20] 王文章.促进艺术学与经济学的融合[N]. 光明日报,2013-06-27(016).
[21] 郑守宁.审美与功利:艺术市场的特殊性及其运行逻辑[J].江西社会科学,2018(3):116-123.
[22] 赵磊.艺术+金融:跨界融合未来经济发展的大趋势[EB/OL].[2019-04-25].https://www.sohu.com/a/312223428_488969.
[23] 仲呈祥. 40年,文艺政策引领文艺繁荣[N].人民日报,2018-10-30(024).
[24] 黃小希,姜潇.凝聚心力量 铸就新辉煌——从十九大报告看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N].中国文化报,2017-10-24(001).
[25] 方杲,李争.从“让部分人先富起来”到“共享发展”——中国社会共享发展理念的自我完善[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25-32.
[26] 张胜旺. 唯物辩证法中和谐社会的三维向度[J].湖北社会科学, 2012(4):25-28.
[27] 西沐.用传统文化创造力催生艺术衍生品新业态[J].人文天下, 2016(9):7-11.
[28] 沈晓珊.对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再反思[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1997(3):73-76.
[29] 本报评论员.用精湛的艺术推动文化创新发展[N].光明日报,2016-12-04(001).
[30] 陈靖.浅析民间艺术精神传承与艺术思维创新发展[J].美术大观, 2017(2):154-155.
[31] 陈佳.艺术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EB/OL][2017-01-17]http://www.rmzxb.com.cn/c/2017-01-17/1291122.shtml.
[32] 孙立伟.从市场经济下的艺术消费现象谈艺术的发展[J].大江周刊(论坛),2012(5):63.
[33] 蔡晓璐.三问“网红经济”[J].艺术评论, 2016(7):11-18.
[34] 岳妍,王传征.过度西化语境下当代艺术市场发展探析[J].艺术时尚(理论版),2014(7):68-69.
[35] 杨奇.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现代艺术国际化发展的影响[J].上海艺术家,2010(1):16-19.
[36] 本报评论员.文艺工作者应该成为时代的先觉者[N].光明日报,2014-10-19(001).
(责任编辑:易晓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