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世永 高妍
陈伯安说:“规律是知识的知识。知识就是力量,规律比知识更有力量。”文言文断句选择题已连续考了7年,从学习、复习、应考上应注意哪些难点?值得思考。
知难而进,是勇者的态度;知难好进,是明者的思维;知难快进,是智者的策略。知难,知难,知难不难。畏难不知难,临难而退,难者更难;知难不避难,迎难而上,难也不难。就是说困难是压力也是挑战,更是找准问题、解决问题的机遇。任何事情都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困难,当困难来临,我们没有退路;挑战面前,我们也无法回避。只有坚定信心,迎难而上,敢于出手,才能化解难题,也就“世上无难事”了。经商、创业,是这样;学习、高三复习更是这样。
不要一味地说,高考断句选择题容易。
一是,有时断句试题是文言文中最难的。据《高考文科试题分析》2015年全国高考语文乙卷,断句难度为0.423,文常难度为0.638,概括难度为0.643,译句难度为0.589。
二是,它的难易还要根据该年高考的整体来确定。因为试题之间有一个调节功能。
三是,要看对象。不同层次的答题对象有不同的反应。当然,材料对象也是一个方面,人物传记越古就会越难。这是无疑的。
四是,2019年高考已经从原来两个设误点增加为三个,这也增加了难度。
知难不难,“知难”是前提,“不难”是结果。在“知难”和“不难”中间,最重要的就是思考。那么,高考文言文断句选择题的难点,又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文常设误,失察易错
文常多隐,曲而需察。明显易觉,隐晦难察。因为明显的就会有标志,隐晦的就没有标志;明显的就比较直接,隐晦的就比较间接;明显的就比较清楚,隐晦的就比较含糊;明显的就比较鲜明,隐晦的就比较隐约……前者需要捕捉,后者需要挖掘。不言而喻,隐晦给阅读分辨带来了困难。例如:
1.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2017年全国1卷·10·C)
【选项透析】设误点为“所”字结构不当和语义不明。如“使者所过”是“所”字结构,“使者”后不应点断,加上四字句式的排比,“使者”后更不能点断。这是明显的。“奏”字属上,下文的“贬蕲州安置”就成了宰相的已经实现了的行为,但是“贬”的权限应该在皇帝而不在宰相,“贬蕲州安置”这里显然是不合事理的。“贬”既有实词的特征,又有文化的内涵,还有推断的思维。简约而不简单。贬,降职的通称,使用最广。“贬”,一般只降不外放,至唐以后也可表降职并外放,等于“谪”。唐韩愈《左迁至蓝关示姪孙湘》:“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一篇谏书早晨上奏给皇帝,晚上就被贬官到路途遥远的潮阳去。)先降后谪,惩戒促洁。貶,降职的通称,使用广泛。早起贬多指降低爵位,如《商君书·境内》:“爵自二级以上,有刑罪则贬。”但汉代起,“贬”主要用于职位降低。《后汉书·肃宗章帝纪》:“秋七月癸卯,齐王晃有罪,贬芜湖侯。”“贬”一般不外放,至唐以后可表降职并外放,等于“谪”。唐韩愈《左迁至蓝关示姪孙湘》:“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如果说“贬”是夺去俸禄,那么,“谪”就是夺取发言权。逐渐强化制度管理,不断纯洁领导集团。高考试题对这个文化词语的处理,是十分巧妙的。这是一种高水准的题目设置。2018年全国丙卷文化常识考查中,设题很好,很科学,有创意。如:B.“株”,本义树根,根与根间紧密相连,因而“株连”又指一人有罪而牵连他人。真是“简约而不简单”!这就是隐曲的特点。无疑,这是提高试题质量,增加文化浸润。
【语句翻译】宣和末年,高丽人入朝进贡,使者经过的地方,征调民夫整治舟船,骚动混乱,大量耗费。孙傅说,索求民力以至于妨害了农业生产,这样对于中原地区没有一点好处。在想认为他说的和苏轼的话相同,就上奏皇帝把他贬为蕲州安置。
【策略之思】类词集释,弄清范围。比如表示“任命”意义的文言实词:任、委、拜、授、除。“任命”特征:①动词,作谓语,常带宾语;②宾语是有才的“人”;③后面常有官职名称,强调自上而下任命;④常有“委任”“拜授”“拜除”“除拜”“授任”“除任”“除授”等同义连用形式;⑤可以译为“任命”“授予官职”等。
①任,任用官吏的通称。由“保任”引申为任命、任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于是天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于是汉文帝就和大臣们商议,想任命贾谊担任公卿之职。)
②委,一般用于皇帝或者诸王委任重要的职务。《史记·秦始皇本纪》:“王少年,初即位,委国事大臣。”(秦王年纪小,刚刚登上位,把国事委任给大臣们。)
③拜,本义是对人表示敬意的一种礼节。由于授官时,受职的人要跪拜谢恩,因此把通过正式仪式授予官职称“拜”。《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氣闻于诸侯。”(廉颇率领赵军征讨齐国,大败齐军,夺取了阳晋,被封为上卿,他以勇气闻名于诸侯各国。)
④授,任用义来自本义给予、付予。授予职位就是付予权力,故“授”引申为任命官吏、授予官职之称。授通常是朝廷对于有一定功绩或具有声望者,授予或提升职务,付予权力。《商君书·勒令》:“国以功授官予爵,则治省言寡,此谓以治去治、以言去言。”(国家根据战功授予官职,给予爵位,这就叫用官爵来增加智慧和谋略,用官爵鼓励勇敢作战。)
⑤除,本义是台阶。由殿阶的更替之义引申为官职的新旧更替,所以除官是本有官职,免去旧官再任新职。《汉书·田蚡传》:“上乃曰:‘君除吏尽未?吾亦欲除吏。”(皇上于是说:“你要任用的人任用完了没有?我也想委任几个官呢!”)但晋宋以后除的使用完全与授相同了。
二、句式设误,失结易错
如果说单个虚词是树木,是局部,那么句式就是森林,是整体。方法论要求,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候要着眼于立足于整体,追求系统整体的最佳效应,防止和反对以局部利益来损害整体利益的现象;同时,要重视和充分发挥局部的积极作用,注意各个局部的特点和要求。无疑,思考虚词时,要联系句式进行特征分析;考虑句式时,要结合虚词进行规律探求。而且考的不是特殊句式,而是一般句式。一般句式少有人注意,这无疑增大了难度。例如:
2.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2018年丙卷.10.C)
【断句分析】“以父仲淹荫”的意思是“因为父亲范仲淹的恩荫”,“以”是表因果的连词,相当于“因为”“由于”,用于因果句中表原因的前一分句,后一分句不用表示结果的连词。由此可知“以父仲淹荫”后面应断句,于是可断定C项断句有误。“永昭陵建”的意思是“永昭陵修建”,这是一句话,应该断句,所以断定C项断句还有误。
【语句译文】范纯礼字彝叟,因父亲范仲淹的恩荫,担任秘书省正字、陵台令和永安县令。永昭陵兴建,京西轉运使把木材、石料、砖和工匠役徒摊派给一路,只有永安不接受命令。
【策略之思】七年来,共考19道断句题,设置误项共57项,设置误点共51个。据统计,词义不明共设误11次,约占21.6%;句式不清共设误31次,约占60.8%;引语不确共设误1次,约占1.9%;文常不备共设误4次,约占7.8%;修辞不识共设误3次,约占5.7%;语境不辨共设误3次,约占5.9 %。在复习中,要多注意句式。是常用句式,而非特殊句式。如连动句、兼语句、双宾语句、因果复句、递进复句等。并且针对学生实际,做必要的具体补充。
三、语境设误,失联易错
增加了语境的辨识。这也是试题变得困难的一个方面。语境即言语环境,它包括语言因素,也包括非语言因素。上下文、时间、空间、情景、对象、话语前提等与语词使用有关的都是语境因素。语境是固定语义的铆钉。因此必须格外重视语境,瞻前顾,连上接下,串上连下。如果忽视语境就容易出错。例如:
3.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2017年全国1卷·10·B)
【选项透析】设误点是语义理解不当。如“混名知人”是错误断句,因“混”是专有名词,就是“谢混”。本题最大的难点是对“混”的理解。根据下文“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翟、弘微并以文义赏会”可知,“混”为人名,谢弘微是他的“族子”(同族的子侄辈),由此可知,“混”是谢弘微的叔父,叫“谢混”,所以应该表述为“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而不能断成“所继叔父/混名知人”,于是答题就很容易了。这是典型的语境释义。
【语句翻译】谢弘微孩童时期,风采充溢,但却端庄谨慎,遇上适当的时机才説话,他继父的弟弟谢混有知人之名,见到谢弘微,认为他不同于寻常之人,谢混对谢思説:“这个孩子深沉早慧,将成为才行出众之人,有这样的儿子,满足了。”
【策略之思】语境是固定语义的铆钉。上下文语境对释义的阐释有很多方法。但我觉得“语法释义”最重要。
“任何一个词,当它进入句子后,就变成了句子中的成分,就会与周围的词构成一定的语法关系,并且受这种语法关系的制约。了解词在句中的语法作用,对我们了解这个词的具体意义无疑是有帮助的。”[1]结合语法解答文言实词题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例如:
4.躬履涂泥,率先期门 躬:弯腰。(12山东)
【简要解析】把“躬”解释为“弯腰”是错误的。①成分分析。“躬”作状语,因而是副词,就是“亲自”的意思。②成语应证。事必躬亲——躬亲:亲自。不论什么事一定要亲自去做,亲自过问。形容办事认真,毫不懈怠。③带入对比。把“躬”的“弯腰”意义带入原文,意义不符合事理。把“躬”的“亲自”意义带入原文,意义就很符合事理。
5.履苍莽中 履:鞋子。(12福建)
【简要解析】把“履”解释为“鞋子”是错误的。对句子进行成分分析。“苍莽中”作补语,因而“履”是活用为动词,就是“踏”的意思。
【规律小结】名词后面有介词短语作补语,这个名词活用做动词。如:①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烛之武退秦师》)——这时晋军驻扎函陵,秦军驻扎氾水之南。“(于)函陵”“(于)氾南”表处所,作补语,紧跟在“军”的后面,所以“军”活用为动词,意思是“驻军”。②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诗经·大雅·思齐》)——给自己的妻子作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刑(型)”是名词,前面既无动词,又有“于寡妻”这个表对象的介宾短语紧跟其后,所以活用为动词,意义“示范”或“给……做示范”。③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儿的山脚下筑室居住。④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司马迁《鸿门宴》)——刘邦驻军霸上,还没有能和项羽相见。
注释:
[1]何九盈、蒋绍愚著《古汉语词汇讲话》第127页,北京出版社1980年10月第1版。
郭世永,高妍,山西省运城市平陆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