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所说的发散思维,指的是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重组眼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的信息,是一种寻求变化、多方探索答案的思维形式,也是创造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阶段是学生思维的活跃期,教师可以把握住这个时期,提升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让他们主动发现问题,并寻求多角度解决方法,促使他们展开深度阅读。
一、解读矛盾,梳理各个因素
发散性思维是学生发挥创造力的核心,若要让学生展开深度阅读,则教师要找到阅读的切入点,这样才能促使他们提升学习效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寻找作品中的矛盾点,然后按照这个矛盾点入手梳理各个与之有关的因素,围绕这些不同的角度展开分析,这样就找到了发散性思维的切入点。学生找到了各个知识之间的关联,然后又从这些角度辐射开去,既提升了阅读的深度,又提升了发散性思维。
《范进中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范进中举后发疯的社会原因,学会深入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教学中教师就要找到矛盾的切入点,然后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從各种不同的角度入手展开分析。教师设置问题:“中举是一件开心的事情,为何范进会发疯呢?”这是一个矛盾点,学生可以围绕这一点梳理各个因果关系。首先可以结合人物境遇展开分析,了解一下范进在中举之前的遭遇如何,体会他的痛苦境地,这样就能理解其中举后情绪的强烈反差。其次教师引导学生尝试了解一下作品的背景信息,了解当时科举制度对于人们来说意味着什么,这样学生也能认识到中举对范进来说的重要性,足以改变他的人生,范进自然会开心得发疯。最后教师还引导学生围绕人物细节描写来分析,尝试找出范进中举前后的外貌、心理、动作细节描写,进行对比,这样也能从中会看出端倪。这些方法思维角度各不相同,能将各种知识串联在一起,帮助学生找到解决矛盾的办法。
深度阅读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全面性、智能性和关联性。结合矛盾点梳理各个不同的因素能让学生找到事物之间的关联性,而辐射开去,展开发散思维又能提升他们思维的全面性和智能性,因此有助于促使学生更好地展开深度阅读。
二、想象联想,形成认知体系
深度阅读具有一定的发散性、全面性,所以能促使学生更好地展开联想。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某些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想象和联想,尝试加工已有信息,并创造新知识,教师要找到想象的切入点,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向发散开去,并尝试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在丰富联想的启发下形成认知体系。
《社戏》展现了月下行船、船上看戏、月下归航的场景,展现了“我”和小伙伴在一起看社戏的场景,体现出对童年的美好回忆和对淳朴民风的向往之情。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这种情感,教师引导他们展开想象联想的方式,尝试选择月下行船、船上看戏、月下归航中的某个片段,在头脑中再现出当时的场景,然后试着用语言将自己想象中的世界表现出来。由于不同的学生是不同的个体,所以他们想象中的世界也各有不同,如有的学生重点描述了在船上看到两岸农田的场景,着重还原的是田野风光,还有的学生着重描写的是小伙伴们互帮互助,一起撑船的场景。教师还引导他们思考如何在描述的时候将环境描写、人物动作描写等融入进去,提升表达效果。在想象中,学生将阅读、表达等方面的知识整合在一起,形成了良好的认知体系。
在想象联想的过程中,学生能找到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性,他们能在已有事物的基础上从某种角度发散出去,继而联想到其它的事物。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灵活、流畅联想的基础上展开整理,进而形成完整的认知体系。这样既能让学生的思考更有深度,同时也能提升他们的发散性思维。
三、对比分析,抓住关键特征
深度阅读具有关联性的特点,教师要利用这一点,引导学生展开对比分析,尝试找到事物的关键特征。在学生对比分析的过程中,教师则要引导他们尝试运用发散思维,找到各种不同的对比角度,这样学生就能认识到对比分析也是一种能促使思维创新的方法,他们能更好地在对比中抓住事物的关键特点。
在学习《故乡》时要读出深度,就要让学生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体会作者通过此作品抒发对新生活的渴望。为了让学生逐步深入探究,教师引导他们展开对比分析的活动,尝试把握住杨二嫂、闰土的关键特点,从他们的外貌、精神、生活状态等各种角度发散思考,找到他们的前后变化,然后总结两人为何会出现如此巨大的变化,分析作者想要通过这种变化表达怎样的情感。以闰土为例子,学生发现原本的闰土给人聪明、机智、勇敢的感觉,但是在遭到了岁月摧残之后,他的形象发生了剧烈变化,变成了一个麻木迷信的木偶人。教师又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思考作者为何要让闰土出现如此巨大的变化,并思考作者文章最后所说的“希望”到底是什么。在这样的对比中,学生把握住了闰土等人物的关键特点,并发散开去,从社会背景等角度入手分析变化产生的根源。
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觉地展开发散性思维训练,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迁移、运用,学到更多的知识。在学生展开对比分析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给他们一定的启发,让他们找到对比的方向,然后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让他们找到更多的关键特点。这样就能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补充留白,融入个性体验
深度阅读强调思维训练,思维品质包括深刻性、独创性、敏捷性等各种不同的角度。教师要引导学生尝试补充其中的留白处,并在补充留白的过程融入自己的个性化体验。在留白的过程中,学生首先发展的是形象思维,尝试敏锐地找到切入的角度,提出独创性的见解,然后从感性认知过渡到理性认知,思维也会变得更深刻。
《孔乙己》一文的最后留下了留白,作者没有说孔乙己到底是死是活,设置了悬念,但是却暗示了孔乙己的结局必然是悲惨的。为了让学生的思维更深刻,教师引导他们展开补充留白的活动,首先运用形象思维,想象孔乙己最后的状态是怎样的,用细节描写的方式展现他的巨大变化。其次引导学生从感性思维过渡到理性思维,思考孔乙己“死”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让思维变得更有深度。如有学生尝试补白:“孔乙己就像泥土一样,最后烂在了臭水沟里,人们甚至不知道他是谁。他直到最后的死亡都不知道真正的原因是什么,他一直都被封建科举制度所毒害,但是却不自知,这才是他真正的悲哀之处。”这段补白中学生猜想了孔乙己最后的遭遇是什么,然后深入下去,又表达自己的个性感受。
由于不同的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所以发散思维的角度自然也不一样,教师要组织学生结合补白的内容展开互动交流,让他们尝试从他人的补白中得到启迪,进而促使自己的思维更加深入。
五、批判质疑,树立发展意识
大胆地展开批判和质疑,这也是促使学生展开深度阅读的好方法,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质疑中对阅读对象进行深度分析、评价和鉴赏,在表达中进行迁移,尝试超越文本本身,获得新的见解和思想。这样就能促使学生逐步提升发展意识,让他们将阅读文本内化为自己的思考。
学习《背影》时教师引导学生尝试了解作品的背景信息,然后结合其深入思考,提出质疑。如有学生敏锐地发现:“作者和父亲的关系其实并不是很好,但是为何作者在这篇文章中他却会被父亲买橘子的举动所感动,而且还会屡次流泪呢?作为一个成年人,在父子分别的时候流泪是否显得不够成熟呢?”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该问题发散思维,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分析,首先可以从文字的角度入手分析,着重分析父亲翻越铁路买橘子的段落,感受父亲当时的状态,在脑海中展开想象,体会这种情感。其次可以采用共鸣法,尝试想象自己在生活中和家人分开的场景,如果需要分开很长时间,而且不知道什么时候还能再见面,会是怎样的情感。还可以让学生从当时的时局来分析,说说对作者的情感有什么影响。这样的分析更具有发散性,学生的阅读更深入。
在学生展开质疑的时候,教师要指导他们运用发散思维,尝试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入手分析,促使他们开拓思维,然后再促使他们达到阅读的第二个层面,就是超越文本本身,要将自己的发现内化为收获,逐步提升发展意识。
深度阅读的特点是整合了多方面的数据源,扩展了知识的纵深,和浅阅读相比,它增加了知识点之间的语义关联,让学生能和书籍进行深入共鸣,从而提升阅读效果。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若教师能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深入挖掘下去,探究各个不同的方面,则他们能全面提升发散性思维,提高阅读能力。
范存秀,江苏省南通田家炳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