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比较阅读,引导学生做好文本解读

2021-08-27 02:12范娜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1年7期
关键词:古诗词意象课文

新课改的不断深化,加之我们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社会赋予语文更多的意义,这样对语文及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在此背景下,要想取得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不仅要明确课堂教学的内容和目标,还要具备正确的教学方法、手段。由于深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语文阅读教学中依旧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整体教学的效果。为了有效改善、解决这一问题,语文教师应积极革新、优化教学理念、方法。其中,比较阅读逐步被老师在阅读中所应用,并且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拓展。所谓比较阅读,主要指的是在具体阅读时,围绕一个重点,有的放矢地对阅读内容、题材或者风格等,从不同的层面进行阅读,并就此展开对比、分析,从而更好地把握不同文本的个性化特点。实际上,这是一种较为新颖的阅读形式,同时也是一种先进的阅读思想。与传统阅读相比,比较阅读有着更为鲜明的优势。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充分发挥比较阅读的优势,那么就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选择恰当的比较素材。比较,主要指的是对比两种或以上事物的高下,同理,要想实现比较阅读,仅凭单个内容是无法进行的,教师必须提前准备好比较的素材,并且确保素材与原有文本之间有一定的关联,这样才能够确保比较阅读的顺利开展;其次,找出两种或以上素材的比较点。在比较阅读中,教师不能对毫无关联的素材进行生拼硬凑,否则将会适得其反;最后,比较的素材要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认知特点。对于比较阅读中的素材,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过于复杂,要保证这些素材与学生的实际水平相符,且具有可操作性,如此,则能够将比较阅读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开展比较阅读,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实效,增强学生的语文思维和综合能力。比较阅读是一种方法,要想真正发挥其功效,就不能舍本逐末,必须严格遵循比较阅读的原则,明确和尊重学生的主人公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比较阅读的主人。具体在教学中,针对学生及文本,我们该如何开展好比较阅读呢?

一、从人物语言特点上展开比较

纵观语文教材,可以发现这样的现象,即便是相同主题的文本,其表达方式也会有所不同。对此,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将文本的主题、内容、语言等作为入手点,指导学生就此展开比较阅读,以此帮助学生完成本节课的任务,即:弄清楚作者以何种方式呈现思想内容,教师对学生通过何种方式进行语文要素的训练以及应当训练到何种程度。只要理清了上述问题,那么本节课的目标自然也就达成了。

就《将相和》《草船借箭》《景阳冈》以及《猴王出世》的阅读来说,这些课文都来源于名人名作,其中的人物有着鲜明的特点、语言也独具个性。可以发现上述文本存在着一个共同点,即采用了大量的语言描写。对此,教师在完成上述文本的教学后,为了把握其中的语言,组织学生开展了比较阅读。具体来说,教师以“言为心声”为主题,要求学生找出《将相和》《草船借箭》《景阳冈》以及《猴王出世》中关于语言描写的语句、段落,并且将其标注出来;接着,再让学生反复阅读这些语句,细细品味蔺相如、诸葛亮等人物的语言。通过细致的比较和剖析,学生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不论是蔺相如、诸葛亮,还是武松、猴王,都具有“无畏”的特点,但是对于不同的人物的“无畏”,所采用的表現形式又有一定的区别。那么,是什么区别呢?这就需要教师带领学生深入挖掘、比较,让学生懂得:蔺相如的“无畏”时而直率,时而婉转,不仅体现了他的爱国精神,还彰显了他的智慧;诸葛亮的“无畏”更多的是足智多谋、胸有成竹;武松的“无畏”则给读者传达了一个信息,即武松不仅技艺高超,胆子也很大;猴王的“无畏”,主要来源于猴王的顽钝、不服管教……接着教师向学生展示一组与人物语言描写相关的片段,让学生试着展开品味、揣摩,并补充结尾部分,推动事件的发展。如此一来,学生对于这类文本的特点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且语言组织、表达等能力也得到了良好的锻炼。

二、从写作风格上展开比较

不可否认的是,题材相同的文本风格也有所差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前将题材一致的文本整合起来,带领学生展开比较阅读,从文本的风格出发,以此品析不同文本的特点、感悟不同作者所传达的思想、情感。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主旨的把握,还能够在极大程度上促进学生鉴赏、阅读等能力的提升,为学生接下来的语文学习创造更多的可能。

在语文教材中,涉及到不少与动物相关的文本,其中,《燕子》以及《珍珠鸟》讲述的都是鸟类。对此,教师在教学时就可以将以上两篇课文联系起来,组织学生展开比较阅读,并且试着分析《燕子》《珍珠鸟》的不同之处,如下:“请大家认真阅读这两篇课文,说说这两篇课文有什么不同点?”片刻后,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纷纷就个人的想法展开了阐述。学生1说道:“虽然两篇课文写的都是鸟类,表达了作者对鸟类的赞美与喜爱。但是,从写作风格来看,它们之间却截然不同。”学生2补充道:“《燕子》这篇课文主要是通过写燕子来表达对春天的赞颂之情;《珍珠鸟》表面写鸟,实际上写的却是人,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渴望。”可以发现的是,在比较阅读下,学生对于文本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情感有了不一样的体会,教师不必再重复讲解,只需要稍加引导即可,学生则能够获得深刻的领悟。又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这两篇都是写景类文本,教师依旧可以带领学生进行比较阅读,为学生设计引导性的疑问,如“作者是如何描写自己的所见所闻的?”等,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分析问题,直至问题的解答。这样,不但能够强化学生对文本的感知,还可以使学生切实体会到不同风格下事物的魅力。可见,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开展比较阅读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促使学生在比较中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技巧。

三、从写作意象上展开比较

古诗词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纵观小学阶段的古诗词,可以发现这些古诗词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即语言精练,通常只有几十字,作者通常是借助意象进行思想、情感的抒发与表达。然而在不同的语境下,相同的词汇所代表的含义也是不同的。对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从古诗词意象出发,找出不同古诗词中的意象,并且进行比较、分析,由此帮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写作手法、艺术,明白“意随境迁”这个道理。

教材里有《村居》《草》两篇古诗词。在《村居》中写道:“草长莺飞二月天,拂提杨柳醉春烟”,其中的“草长”给读者传达了一个信息,即春草的勃勃生机,当读者诵读到这一句时,脑海中就会出现一幅春天的景象。在《草》这篇古诗词中,同样提到了草,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对此教师就可以抛出引导性的疑问,如:“同学们,这里的‘草和《村居》中的‘草是一样的吗?”通过细致解读、剖析,学生明白“离离原上草”中的“草”与“草长莺飞二月天”中的“草”代表了不同的含义,《草》中的“草”指的是“顽强的生命力”,代表了作者的性格和品质。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引申出《游子吟》中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让学生与上述古诗联系起来,判断“谁言寸草心”中的“草”的含义。这样,学生对于不同语境下的意境就会有一个更加清晰的把握。总体而言,在古诗词教学中,即便是完全相同的字词,所代表的含义与发挥的作用也可能会有所差异,通过对意象的比较阅读、剖析,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感知力和理解力,让学生对文本的表达艺术、手法有一个更加立体的感知。

语文课堂上运用比较法实施教学,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特点和独特价值的理解、把握,对于学生语文学习的深入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作为语文老师,应当深刻认识到比较阅读的优势,并且严格遵循相关原则,通过行之有效的方法将其融入到各个环节,引导学生比较、分析文本之间的异同,不断改善思维品质,更好地把握不同文本的核心、内涵,夯实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学生未来学习和成长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范娜,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第二实验小学教师。

猜你喜欢
古诗词意象课文
踏青古诗词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古诗词中的新年
“玉人”意象蠡测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