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音乐作品在初中散文教学中的运用

2021-08-27 01:04胡逸文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1年7期
关键词:散文教学李健初中

胡逸文

内容摘要:“音乐诗人”李健的歌声清澈空灵,别致淡雅;曲风清新飘逸,自然纯粹;歌词生动唯美,意境悠远。李健音乐作品充溢着文学色彩,在初中语文散文教学中,可以借助它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创设教学情境,更好地品味课文的意象意境。

关键词:散文教学 初中 李健 语文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要达到以下课程目标:“具有独立阅读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①李健的音乐作品,对于初中学生情感体验的养成和感受、理解能力的发展,有非常积极的帮助。对于音乐艺术在初中语文散文教学中的运用探究,积极探索初中散文借助音乐进行教学的有效组织形式,亦可发挥一定的作用。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借助音乐培养初中生散文阅读兴趣

李健的音乐作品,大多具有非常高雅的审美趣味,亦具相当的思想高度,艺术张力强大,如果把它们引入到中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之中,对于当代中小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和理解,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比如,在教授部编版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余光中的《乡愁》的时候,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李健的《异乡人》MV来讲授。这首歌系李健自己填词、谱曲,有两个值得特别注意的意象——窗,以及从那个窗里投射出来的灯光。他说异乡人披星戴月地奋斗,“只为”故乡的那“一扇窗”,以及从那窗里透露出来的“灯光”。

李健的歌与余光中的诗,异曲而同工,表达的都是对故乡和家人的思念,这是古今中外人类的一种无比美好的情感,也是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高尚趣味。在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背井离乡,奔波于外地,仆仆风尘,辗转流离。但故乡的那个窗子和灯光,却成为他们心中永恒的信仰坐标,为他们指明了人生的方向,呵护着脆弱的心灵。而在余光中的《乡愁》里,这里的灯光所对应的意象,就是那“一枚小小的邮票”“一张窄窄的船票”“一方矮矮的坟墓”“一湾浅浅的海峡”。同时,教师在播放《异乡人》MV时,还应当告诉学生此MV的拍摄地点在台北的淡江入海口,教师可以让学生去讨论探究,为何选择在这里拍摄MV。

此外,在讲授沪教版、鲁教版以及曾经人教版选入的巴金的《灯》时,同样也可以引入李健的《异乡人》。当然,巴金笔下的灯,象征着1942年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顽强生存的中国共产党,或者是“爱的颂歌,灯光象征了爱”②,与李健歌词中的灯所表达的主题思想有较大的差别。但是,巴金这样说:“几盏灯甚或一盏灯的微光固然不能照彻黑暗,可是它也会给寒夜里一些不眠的人带来一点勇气,一点温暖。”李健这首歌里也说“那扇窗是让我”“坚强的理由”,这两种灯都能带给看到它的人以强大的心理安慰,给予他们前进的动力。教师如能抓住这一点,则可以用简单易懂的《异乡人》,来帮助学生理解深奥难解的《灯》的象征意义。

二.借助音乐创设散文教学情境

李健的部分音乐作品,所营造出来的情境,与某些中小学课文的情境很为相似,这一点,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大加利用。例如他演唱的《父亲》,其歌词十分简单,用深情的笔触,记录了李健与父亲之间点点滴滴的心路历程。而生活也同样是散文创作的源泉,没有生活的散文,是缺乏生命力的,呈现给读者的只是一些华丽辞藻、毫无意义的文字堆砌。这首歌最后两句这样写道:“你为我骄傲,我却未曾因你感到自豪;你如此宽厚,是我永远的惭愧。”道出了大部分子女的心声,因而大多数人听后都会不自觉地联想到自己与父亲之间的各种故事,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听了这首歌,很容易让人想起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在朱自清的笔下,父亲虽然矮胖,身材状况也不太好,却在南京浦口火车站送别儿子时,执意要翻过月台去买橘子。父亲去“买橘子”送给行将远去北京的儿子,这不过是生活中普通得再也不能普通的事件,却通过其朴实无华的词语,燃烧起无比火热的父爱情感。当然,也有学者说:“《背影》的真正价值在于它记录了父子间一次艰难的‘对话,有着比‘父子情深更耐人寻味的东西。”③但谁也无法否认,这种感情是无比亲切与细腻的。

这种父子之间的亲切和细腻,与李健歌词里把父亲慈爱的眼光比喻成“坐在岸边看着”的夕阳“暖暖余辉”相仿佛,这种借助细小场景而展開的书写与歌唱,把父爱渲染得无比伟岸与高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完全可以借助这一点来帮助学生品味散文情境,以实现情境教学。与之为基础,语文教师还应有更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实现散文描述的情景构建,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散文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更好地融入散文的学习之中,实现散文学习效率的提升。

三.借助音乐帮助学生品味散文意象意境

意境,就是作者借助多种意象营造出来的,带有充分主观色彩的境界。在中国文学作品里,不仅诗词有意境,散文同样也有意境。而李健的音乐作品中,有些作品也借助繁复的意象,营造了显而易见的意境。语文教师也可以借助这些歌曲,来帮助学生体会散文和诗歌中意象的选取和意境的营造。例如,部编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春》,教师可以结合李健的《最美的春天》来讲授。

《最美的春天》这首歌,是李健为一个叫邦德的慈善教育机构写的歌,李健是曲作者和演唱者,词作者则是这所学校的校长黄邦德。这首歌曲调优美,唱腔华丽,旋律轻快,歌词中包含了许多意象都给人以无限的生机,如“春天”“鲜花”“少年”“天空”“风雨”“远方”等,“春天”和“鲜花”象征着人生所有美好的事物。“朱自清展现的是一个欣欣向荣、多姿多彩、全方位的春天”④,作者所想象期待的“春天”,正如朱自清笔下的《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有一种满满的期盼和向往在里边;又如“也有绽放的瞬间”的“鲜花”,与《春》一文中“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极其相似,饱含一种生机与繁荣的气象,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大概就是这个道理。

春天是一年四季中最温暖的季节,花儿在春天竞相开放,农民在春天播下希望,孩子们在春天种下愿望,这些所有美好的事物给人激励鼓舞和奋发向上。联系生活实际,该歌词中“少年”就是青春激扬活力四射的孩子们,“风雨”寓指前方道路上的挫折和困难,“天空”和“远方”则象征人生的无限可能的前程,歌词中的这四个意象与全《春》这篇散文最后四段的描写的“天上”“风筝”“地上”“孩子”在思想上都有相似之处,都表达了作者对于生活的无限热爱和对于理想的不懈追求。

作为四大文学体裁之一,散文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它形式自由,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文质兼美。不论是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还是对学生审美水平的提升,现当代散文的阅读教学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学和音乐这两种艺术形式都是现代生活中所必不可缺的艺术样式,文学给人以思考,音乐给人以慰藉,它们都如同清澈泉水般洗涤人们的心灵。为了让初中生更好地领悟散文的构思美、自然美及语言美,就需要教师将相应的音乐作为教学辅助手段,使得散文意境在音乐背景下得以生动重现,从而帮助学生更加透彻地领悟诗作者的思想感情,最终推动教学实效的大幅提高。

将音乐元素运用到初中语文散文教学中,不仅可以让语文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更加有趣,更加高效,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尽管这一探索在当前语文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仍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工作在一线的语文教师不能停止探索的步伐,既要发扬刻苦钻研的精神,又要具备迎难而上的勇气,最终达到优化初中散文教学的效果。

注 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6.

②马端章,李淑爱.论巴金《灯》的主题[J].教学与管理,1995(1):64.

③张学君.走进《背影》解读的秋日时代[J].语文建设,2011(6):46.

④段崇轩.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读朱自清散文《春》[J].现代语文,2003(13):25.

(作者单位:南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散文教学李健初中
Gauss quadrature based finite temperature Lanczos method
李健 用平淡演绎传奇
李健作品
由《故都的秋》谈高中散文教学思路
巧抓散文教学之根
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教学管理目标研究
李健 『假如爱有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