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泉州:涨海声中万国商

2021-08-27 22:04寒鲲
廉政瞭望 2021年8期
关键词:宋元泉州福建

寒鲲

宋元时期,刺桐城(泉州)一度成为世界第一大港,在世界海洋贸易网络中有重要地位。

7月25日,在福州市举办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通过了我国的世界遗产提名项目“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将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该项目由此成为我国的第56项世界文化遗产。

这项申报工作实际历经20年之久。2001年11月,时任福建省长习近平主持召开省长办公会议,研究“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方案。次年,习近平再赴泉州调研,要求抓紧做好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

如今,古有刺桐城之称的泉州更为人所知,在历史上又有怎样的故事呢?

取“陆丝”而代之

泉州的兴起还要回溯到整个福建地区的开发史中来看。福建多山,通过陆路与中原地区的交通往来远不如近岸海路顺畅,所以整个福建在从秦汉到隋唐的开发过程中,始终以福州、莆田、泉州、漳州一线的沿海地区为主,方便近海航行。而且自泉州溯晋江而上,还可通过水路与闽南腹地发生联结,所以泉州自古以来便是通过海路沟通闽北、闽南乃至岭南、江南的天然良港,甚至被誉为“山海水陆之会”。

受限于多山地貌,福建地区整体在唐代以前是欠开发的,所以在唐代以前我们并不能看到福建地区城市发挥全国性或世界性之影响,甚至连一个像模像样的割据政权都没有。直到晚唐与五代十国的乱世之时,随着汉末大乱、晋末永嘉之乱、盛唐安史之乱等乱局带来的大量南迁人口红利持续发力,整个南方的人口数量、经济规模才开始与北方地区持平。福建地区也迎来了被后世誉为“开闽三王”的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三兄弟,最终由王审知依托泉州統一福建,开创了五代十国之一的王氏闽国,泉州由此在中晚唐基础上大步发展。

另外,安史之乱间接导致了大唐帝国西北陆路军政控制的衰落,陆上丝绸之路从此陷入列国纷争、关税林立的状态。从8世纪中叶到13世纪中叶,整整5个世纪的纷乱,最终拖垮了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则随着唐宋时期海上航行技术的进步,取“陆丝”而代之,这也是泉州之所以兴起的一大背景。

一度超越广州

“陆上丝绸之路”的衰落,使得泉州与交州、广州、扬州一道成为中晚唐中国南方的四大港口,泉州既能作为广州的辅港沟通南洋处于鼎盛状态的阿拉伯世界,还能作为辅助扬州、明州(今宁波)通往东洋之琉球、日本的海路起点,阿拉伯人甚至可以在泉州购买到日本列岛、朝鲜半岛之货物,足见泉州在南洋贸易圈、东洋贸易圈同时发挥的重要辅助作用,也是两大贸易圈发生沟通的重要转口贸易港。

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混战不断,南方却在各大割据政权治下相对安宁,泉州先后归王氏闽国、李氏南唐管领,在此期间的泉州,作为王氏闽国龙兴地、南唐后期唯一海港,均得到割据政权的相对重视,闽唐两国均发扬了中晚唐以来东南藩镇重视财税收入与贸易往来的传统,对泉州港之发展采取了极力促进的姿态。

更为重要的是,广州处于南汉治下,扬州处于南唐治下,二者均是不归闽国管领的海港,与泉州之间的关系由中晚唐时期同一王朝治下的合作为主,向五代十国乱局下不同政权治下的竞争为主转变。泉州由此脱离中晚唐时期的辅助地位。而且南唐扬州受到战火打击,且有吴越国在长江口的制约,已然在海运贸易上走向衰落,这也为泉州之兴盛提供了良机。

到了北宋时代,泉州开始拥有了直接通往中南半岛、马来半岛、南洋诸岛、印度半岛、日本列岛、琉球群岛、朝鲜半岛乃至非洲东岸、波斯湾沿岸的固定航线。南宋时代泉州与58个海外国家或地区产生贸易往来,到了元代这一数据飙升至99个。

在整个两宋、蒙元统治的4个世纪间,泉州彻底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中心海港,甚至一度超越广州,成为宋元中国对外贸易的第一大港。所以,我们才能在今日之泉州看到佛教、伊斯兰教、摩尼教、印度教、儒家、道教共处一城的古迹遗产分布格局。

“世界最大港口”之赞誉

究其原因,北宋泉州继承了中晚唐与五代十国时期发展的良好势头,并且在宋元祐二年(1087)将福建市舶司设置在了泉州,该机构的运作一直持续到明成化八年(1472)方才迁往福州。

市舶司之设置,一方面是泉州港本身繁荣之反映,一方面也进一步促进了泉州港之繁荣。随着靖康之变的发生,宋廷南渡,建都临安,整个南宋官僚集团的南迁,甚至有多大两三千人的南宋宗室子弟定居泉州,更是极大地促进了泉州的对外奢侈品贸易。

毕竟在古代社会,真正愿意出大价钱从丝绸之路的另一端采购高价值物品的,有且只有权贵阶层。南宋定都临安(今杭州),本身便是泉州在南宋时期再上一个台阶的主要动力。

元朝对于泉州的统治起于1276年泉州提举市舶司使蒲寿庚的降元,终于1366年陈友定入泉州,仅仅维持了90年之统治。由于蒙古统治者本身便重用色目人(含阿拉伯人),泉州作为一个主要由阿拉伯人经营海外贸易的海港,加上阿拉伯人蒲寿庚的带头归降,自然不会受到蒙古铁骑的摧残。而且蒙古人相当重视境内的商贸活动,不仅继续维持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而且一度恢复陆上丝绸之路的往日荣光,泉州也便得以在元代统治的90年间成为阿拉伯旅行家伊本白图泰口中的“世界最大港口”,大船百艘、小船无数。

而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抵达泉州后,甚至直接赞叹道:“刺桐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这里,货物堆积如山,的确难以想象……这个地区风光秀丽,居民崇信佛教,民性和平,喜爱舒适安逸,爱好自由。”甚至可以说,元代的泉州在中唐以降四五百年的发展进程中,彻底走向巅峰,甚至已然展现出了某种类似于同时期之威尼斯一般的工商业都市之气质,绝不同于传统的基于农耕文明的其他中国古代城市。追逐厚利、嗜利轻义、耻贫夸富、漠视风教也是宋元时期泉州百姓的一大特质。

走向衰落

然而,“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泉州经过中晚唐五代十国之兴起、宋元之鼎盛后,竟在明清时代逐渐衰落,究其原因,是多元且综合的。

泉州的衰落始于元末军阀陈友定的破坏。陈友定在1366年挫败亦思巴奚、那兀纳后便将泉州纳入囊中,一统整个福建。然而陈友定之子陈宗海领兵进入泉州后,因为蒲寿庚家族在泉州的作威作福而大肆屠杀外籍商人三日,甚至有汉人因为有那么一点“胡发高鼻”的样貌就被当成外籍商人杀害,此举直接导致了外商社区的解体,进而重创了泉州作为外商常驻港口的地位。

从大背景上看,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商人逐渐瓦解了阿拉伯商人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贸易霸权,比起泉州,葡西荷三国在台湾、澳门设置了相应的殖民地,而葡西荷三国的殖民与海盗做派又无法像阿拉伯商人那般取得农耕文明基础之上的明清帝国的信任。海上丝绸之路主宰者的转变,经商风格的变化,进一步瓦解了唐、闽、宋、元治下以阿拉伯商人为主体的泉州海外贸易。而明清两朝先后因为倭寇、明郑而采取的海禁政策,就进一步剥夺了泉州的政策优势,即便在1472年以前福建市舶司依旧常驻泉州,但也仅仅是大明王朝与琉球王国进行朝贡贸易的管理机构,远远比不上宋元时期之贸易量。

另外,随着大量人口涌入晋江流域,农田开发、陆界扩展,导致了晋江的泥沙沉积,进一步因其江道变浅、江面变窄,宋元时代泉州港“江阔水深”的良港条件也一去不复返。即便是出身于泉州安平的郑成功,也不再以泉州作为军港,而是以厦门作为其抗击荷兰的海军基地,由此可见泉州本身港口条件也在明清时期发生了不可逆转之衰落。

猜你喜欢
宋元泉州福建
泉州
论泉州北管的“杂揉性”
镇馆之宝
——泉州宋船
那个梦
再发展期|宋元明清
福建老年大学之歌
和你一起成长——写在福师大泉州附中50周年校庆之际
福建医改新在哪?
来吧,福建求贤若渴
浙江湖州寺前宋元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