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雷 王坤茜
摘 要:从符号学的角度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剑川木雕的内涵与外延,解读剑川木雕的传播要素,即从传播者、传播内容和传播媒介入手,对其所传达的关于自身性质和功能的信息、时代特征的信息、地域性信息做出横向分析,结合剑川木雕“形”“色”“质”语义的关系研究其现实含义与象征含义,展现出剑川木雕艺术的美学价值。
关键词:剑川木雕 符号 传播语义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剑川木雕符号语义的研究意义
2011年,剑川白族木雕被评选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剑川木雕从属于空间艺术范畴,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被应用到建筑、家具、陈设品等各个方面,不同类型的产品反映出剑川白族人民不同的民俗民风、生活情趣、审美艺术、本主信仰特色传统,折射出白族人们的思想、生活方式和对白族文化艺术性的实践。剑川木雕同时作为一种民族传统手工艺,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的审美情趣、造物哲学和艺术气质,是民族文化必不可少的组成成分。本文研究剑川木雕的符号语义,从符号学的角度研究木雕所体现的外延与内涵,科学语言、艺术语言及哲学语言,剖析木雕传递的图像符号、指示符号和象征符号,从更全面的角度认知和传承剑川木雕艺术。
二、剑川木雕的语言符号
语言符号是一种有组织结构、约定俗成的习得符号系统,用以表达一定地域社群和文化社群的经验。各种文化都给语言符号打上了独特的印记。剑川木雕作为传播白族文化的语言符号,是云南民间工艺美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云南一直流传着一首民谣“丽江粑粑鹤庆酒,剑川木匠到处有”。美学家苏珊·朗格在其《情感与形式》曾说:“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木匠们用不同的形态符号、色彩符号、材质符号、装饰符号雕刻创作,通过雕刻这样特殊的语言表达形式,表达着白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平安吉祥愿景的祈盼。
三、剑川木雕的传播要素
(一)木雕的传播者
木匠作为木雕的传播者,也就是发信人。在产品设计的大众传播过程中最主要的传播者是设计者,木匠作为设计者,在传播过程中要满足设计要求的前提,还要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储备和创造力,将必要的信息物化在产品中,因而就要求设计者对木雕的内涵与外延有深刻的理解与掌握。在木雕技艺的学习方式上,近代木雕设计者摒弃了传统剑川木雕的师承规则,坊间无论年龄,技高便可收徒,学生入门后,全凭自己的积极性和悟性与对工具的熟练程度及个人的设计能力掌握这门手艺。另一部分学习的渠道来自本地规模较大的家具厂雕刻车间,车间长期设有木雕学习班,所授技艺与传统木雕作坊学徒模式有较大不同,主要针对生产产品技术的培养,从浮雕莲花开始练习基本功,包括旅游纪念品或家具木构件的修光训练。但这样系统的训练过于偏重实践,缺少设计创新性。木雕隶属于工艺美术范畴,存在着创新力不足这个问题,在符号学的角度来说,也就是对产品的内涵与外延只停留在较浅的层次,中国传统观念里有一种崇文人、鄙工匠的思想,崇“道” 抑“器”,更加注重哲学语言的表达,而对于科学语言、数学语言的运用存在不足,这样的认知致使工艺美术在开拓、创新意识方面发展不足,理论建设薄弱。
(二)木雕的传播内容
1.产品所传达的关于自身性质和功能的信息。人类开展造物活动最根本的动机就是为自己的生产、生活提供各种便利。云南剑川木雕是剑川白族人民经过不断的生产、生活实践创造出的内容丰富的工艺美术作品,木雕展现了白族人民的文化艺术、生活情趣、民俗习惯等内容,是白族人民生活的映射。其产品变化多样,不但有家具、建筑和工艺品等立体的空间作品,而且也包含了室内外壁画、门窗及旅游产品等。
2.产品所传达的时代特征信息。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时代特征,剑川木雕的发展也历经了不同的时代,彰显出不同的时代特色。剑川木雕的起源众说纷纭,部分学者认为其起源于殷商时期的干栏式建筑中的木质建筑工艺,另有一些学者认为剑川木雕起源于两汉到南诏。历经时代的洗礼,在清朝发展到了顶峰,此时期木雕已经运用到了云南省境内和周边东南亚的殿堂建筑,在明清故宫、圆明园中也可以找到剑川木雕的影子。明末清初茶马古道的发展对剑川木雕的传播和发展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新中国建立后,国家扶贫政策的出台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实行,党的十八大也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产业化模式能促使需要保护的传统木雕工艺文化遗产融入当下的形式进行活态化传承。诸多因素促使剑川木雕进一步发展壮大,实行批量生产与个体经营并行的策略,为产业化奠定了基础。
3.产品所传达的地域性信息。滇西北地区多年来一直流传着一首民谣:“丽江粑粑鹤庆酒,剑川木雕四处走。”剑川木雕作为工艺美术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不仅是民族文化符号的展现,而且是中国传统手工艺技艺发展的历史物证。它通过丰富的视觉语言符号,记录了白族艺匠们在剑川地区的艺术创造活动与创作思考过程,展现出不同时期艺术符号的发展历程,代表了白族传统文化语言与强烈的民族艺术特征。木雕文化渗透于大理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建筑方面,无论是私人住宅,还是社会性建筑,木雕都会被应用到其中,木雕符号在大理白族人民心中已经根深蒂固,甚至发展到了“无处不雕花”的地步。在建筑方面,无论是私人住宅还是社会性建筑,木雕都会被应用到其中。白族男子在求偶时,都会携带以龙头木雕为装饰的三弦演奏音乐来增强自信和认同感;女子在出嫁时的各种嫁妆如木椅、衣柜等都会有木雕装饰。
(三)木雕的传播媒介
《考工记》曾记载:“天有时,地有气,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剑川木雕雕刻的形态以山水、花鸟为主,表达着当地人们祈福禳灾、追逐吉祥的朴实心理,与其说是形态,也可以说是动物花卉更具有象征符号的内涵,寄托着白族人民对生活的希冀。良好的产品设计,总是通过“形”“色”“质”三方面的交融而提升到意境层面,以体现并折射出隐藏在物质形态表象背后的产品精神。艺匠对剑川木雕形态、色彩、质感的把控十分到位,其形态融合了白族人民文化、佛教和本土宗教文化及地方民俗文化,如“卍”字纹饰,大象、孔雀、莲花等造型既是佛教文化的语言符号,又是白族人民祈福禳灾、追逐吉祥的图象符号。其中所蕴含的精神正是艺匠所要向受众所传达的象征意义,激起用户的联想与想象,通过木雕便可以联想到白族文化和习俗。木雕一半之美是木材之美,木雕是在木材的自身属性上得以施展,木材富含传统气息,是白族文化和历史发展的依托,木材自身的固有属性决定了艺匠雕刻的手法,在雕刻过程中要遵循木材纹理运刀,由表及里,由浅及深。陈设性的作品会进行打蜡、髹漆,使其更具质感,同时也是针对木材易被腐蚀和虫蛀特性的保护。木材属性绿色、健康,艺匠在雕刻之时不会对其身体造成伤害,另一方面象征着白族人民推崇的清白廉洁。木雕的色彩一般保留木材原有的色泽,表面稍加漆艺处理,充分发挥木材的触觉材质感,结合木材纹理,给人以干净、天然的视觉感。色彩离不开材料的承载,材料也必须依靠色彩才能完整地展现出来。由此可见,产品的形态、色彩、质感三者相辅相成,共同交融,最终使产品上升到意境层面,体现其象征意义。
四、剑川木雕的外延与内涵
外延是指符号具有某些特定的、显在的或者常识性的意义。就木雕符号而言,它是一种集实用性与审美性为一体的艺术符号。剑川木雕是以青皮材、西南桦等木材为原料,运用雕刻工具和辅助工具打坯以及绘制作品样稿或图案,通过选料、画稿、打坯、雕刻、修光等步骤制作而成的工艺美术作品。
内涵是符号与指称事物所具有的属性、特征之间的关系,通常指符号中包含的个人情感联想、意识形态或社会文化背景等在文脉中不能直接体现的潜在关系,剑川木雕是唯物和唯心的圖象符号。精致的木雕背后是剑川白族人民勤劳朴实的性格特点和吃苦耐劳的生活态度。“ 近则仲夏孟冬栽获两归,远则以收获为期必一返,获毕仍往。是以剑之耘耨樵牧,尽属村妪。男既远游,女当门户。催粮编甲,亦多妇代夫役,皆能练事无误”。剑川的木匠、石匠们外出“走夷方”,背井离乡,深入云南七十余州及贵州、四川等地从事木工事业,所到之处皆是踏实勤奋的身影,才得以让木雕文化和其语言符号在中华大地乃至世界上成为不朽的瑰宝。剑川木雕是大理白族传统文化符号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西南第一木雕”,它的成功暗含匠人们高超的技艺,一代又一代的剑川工匠们在先辈们的基础上开拓创新,不断完善木雕语言符号系统,赋予其更深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参考文献:
[1] 杜其蓁,丛佳,邱雨晖.国家级非遗项目:云南剑川木雕非遗档案新媒体开发研究[J].档案管理,2020(4).
[2] 秦磊,杨燕,林启招,邱坚.云南剑川木雕艺术及其文化传承[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9,3(4).
[3] 陈文苑. 当代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本化及其实践逻辑[D].中南民族大学,2019.
[4] 刘瑶. 剑川木雕装饰纹样的跨文化传播与传承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8.
作 者: 王雷 ,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王坤茜,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编 辑: 康慧 E-mail: kanghuixx@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