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聆安,熊华兵,王 栋
(1.广东粤电大亚湾综合能源有限公司,广东惠州 516000;2.广东惠州平海发电厂有限公司,广东惠州 516000)
发电机机端PT 主要用来测量发电机机端电压,供ECS、DCS、DEH、计量、保护和励磁使用,实际生产中会出现PT一次保险熔断导致二次侧电压的降低,从而引起机组有功误调节[1]、发电机保护误动或拒动、AVR强励等不良后果,给机组带来不容忽视的安全隐患。PT一次保险熔断必须尽快处理,通过寻找PT一次保险熔断的特征,实现对熔断故障的快速判断,有利于故障的及时处理,从而保障机组的安全稳定运行。
PT一次保险熔断虽无法完全避免,但可以从技术措施上去降低PT熔断的几率。根据PT慢熔过程中DEH、励磁及发变组保护可能误动带来的机组运行风险,从逻辑判据和保护定值整定配合上去实现解决方案。
本文就某电厂2 号发电机机端PT熔断为例,详细介绍了故障处理的过程,研究论证了PT 一次保险慢熔过程中的故障特征,提出了防止PT一次保险慢熔引起机组不安全运行的风险控制措施。
发电机由上海电气制造,型号为THDF_125/67;发电机额定功率1 000 MW、定子额定电压27 kV、额定电流23 778 A。
发变组保护为双重化配置,并全部采用GE 公司产品,其中,发电机保护为GE公司UR系列G60 型装置。
发电机机端PT由大连北互生产,配套PT 一次保险规格为35 kV、0.5 A,PT 二次侧用户接线如图1 所示。图中,1PT、2PT型号为JDZX9-27,规格为分别接入发变组保护A、B 屏和励磁调节器AVR1、AVR2;3PT 型号为JDZX9-27G,规为用于计量和发电机匝间保护。
图1 发电机机端PT接线
电厂励磁采用西门子THYRIPOL静态励磁系统,励磁调节器从电流、电压到可控硅触发脉冲的输出,都为相互独立的双重化结构,每套调节器功能完整。通道内部各模块之间以及通道和通道之间实时通信跟踪,并及时上传数据到面板显示屏和监控系统,保证系统无扰动切换。
励磁调节器两通道采用热备用的运行方式,同时接受输入控制与调节信号并执行操作与调节,但只有处于工作状态的通道有输出,并对可控硅进行触发。当工作通道发生故障时则备用通道自动投入运行,并闭锁故障通道,防止误切入故障通道。极端情况下,当励磁调节器两通道的自动电压调节(AVR)方式同时故障时,系统则自动切换至励磁电流(FCR)调节方式运行。
励磁调节器对PT故障的检测是通过对PT三相电压之间进行比较来实现的。如果电压的差值超过了预先设定的临界值,那么逻辑控制器将会起动切换,从故障通道的自动模式切换到备用通道的自动模式。如果两组通道PT都出现故障,那么就会切换到手动模式[2]。
DEH采用西门子SPPA_T3000 控制系统,功率信号由电气功率变送器送入DEH系统,每台机组设计有3 组功率信号,并在DEH系统中对3 组功率进行选择判断。第1、2 组功率信号电压量取自图1 中1PT,第3 组功率信号电压量取自图1 中2PT。为确保判断后的功率信号可靠,DEH 内部功率信号处理原则如下:
(1)全部通道无故障且无偏差报警,功率选择3;
(2)当有1 个通道故障或偏差报警,选择顺序为功率3-2-1;
(3)当有2 个通道故障或偏差报警,选择无报警的功率信号;
(4)当3 个功率通道均存在故障或偏差报警,保持当前值;
(5)偏差判断条件为偏差大于104 MW。
故障前,2 号发电机励磁调节器1 通道处于工作状态,2 通道处于热备用状态。
故障时,励磁屏柜2 通道报PT断线报警,1 通道处于正常运行状态,其间,未发生强励等异常情况;2 号发变组保护B屏报PT断线报警,保护无跳闸信号,未动作于出口跳闸;2 号机DEH系统功率由第3 组功率信号自动选择为第2 组功率信号,未发生异常主汽门调节而引起的有功功率波动[1]。
继续检查机组故障录波记录,显示故障时段2 号发电机机端Ua电压偏低,从故障开始到Ua二次电压降低至0 V,整个过程持续时间25 min左右。完整故障期间,Ua二次电压逐步降低,且波形在正、负最大值附近存在明显畸变,同时,伴随3U0电压的明显升高。就地测量发电机PT 端子箱内各PT 二次侧电压,发现2PT_A相电压数值接近于0 V,开口三角形零序电压约33 V,其他二次电压均处于正常值。初步判断故障可能是2 号发电机机端2PT_A 相一次保险熔断,临时退出2 号发电机B套与电压有关的保护,对2PT_A相停电检查。就地铺设绝缘垫,操作人员穿绝缘靴、戴绝缘手套、佩戴防电弧面罩,带电拉出PT小车[3],进行一次保险直阻测量,测量值显示一次保险已经完全熔断。同时,通过检测判断,确认PT本体及二次回路无其他故障存在之后,进行了PT 一次保险的更换,并将PT重新投入运行。最后,全面检查系统无异常后,恢复2 号发电机B套保护的投入。
(1)PT二次回路绝缘检查
PT端子箱内2PT_A相二次小空开未跳闸,可以判断PT端子箱至负载端的二次回路无接地、无短路;断开2PT_A相二次小空开,进行端子箱与PT本体之间二次绕组线对地及线间绝缘电阻测试,绝缘良好,未发现接地及短路现象。
(2)PT本体检查
检查发现PT本体外观正常、温度正常、表面无裂纹、无爬电痕迹;测量PT本体一次绕组对地、一次绕组对二次绕组绝缘均正常;测量一、二次绕组直阻合格,无断线;查看发电机保护启动无相关接地报警记录;对比2PT_A相3 个二次绕组电压的一致性,初步判断二次绕组无匝间短路;PT 一次匝间短路,会引起二次侧电压升高,而本次故障为二次电压降低,初步判断一次绕组无匝间短路。
(3)PT一次保险及静触头卡簧检查
检查确认一次保险端部与静触头卡簧接触良好、无异常。对熔断的一次保险解体检查,发现端部熔丝熔断且有明显电弧痕迹。如图2 所示。
图2 一次保险熔断的位置
PT一次保险慢熔是一个时间过程,图3 所示为发变组保护B屏报PT断线期间的故障录波。从图中可以看出,在PT 一次保险熔断期间,3U0出现,故障相定子电压Ua在正负最大值附近产生畸变,电弧在电流过零点熄灭[4],二次侧电压在一个周波内发生两次畸变;随着断口扩大,PT电压随之下降,波形严重畸变,直至断口无法重燃,电压趋近于0 V。
图3 PT慢熔过程电压录波
为了验证PT一次保险熔断的波形特征,进行了相应的模拟试验。试验方法是使用可调间隙模拟一次保险熔断间隙,试验接线如图4 所示,试验录波波形如图5 所示。
图4 试验接线
图5 试验录波
从试验波形图可以看出,当一次保险存在熔断间隙时,二次侧电压波形会在正负最大值附近产生畸变,一个周波内发生两次畸变。
当励磁调节器内部仅有PT断线报警而未设置慢熔识别判据时,在发生PT一次保险慢熔过程中,电压值降低到PT断线报警闭锁之前,励磁调节器AVR会自动增加励磁电流,防止机端电压的降低,而发电机机端电压实际上是在不断升高。
若发变组保护与励磁定值配合合理,则随着励磁电流的持续增加,可引发“强励动作”报警信号和过励限制器动作;随着发电机机端电压的持续上升,励磁V/HZ限制器可能会动作;过励限制器与V/HZ限制器共同作用,将励磁电流拉回至强励电流以下[5]。
通过手动切换运行模式、手动切换通道或电压值降低至触发励磁系统PT断线报警引起通道自动切换,上述反复增减励磁电流的过程才会终止。所以,有必要在励磁系统中增加PT一次保险“慢熔”识别判据,同时,采取措施降低PT 一次保险发生熔断的几率。
风险控制措施如下。
(1)在AVR 励磁系统中增加“慢熔”判别。可增设监测不同PT相同相电压差异的方法来判断“慢熔”的发生,相电压差异值可定位2~3 V 或在正常时实际差异值上加3 V。当测量装置检测到的差异值达到定值时,判断为PT 慢熔,闭锁AVR自动增磁,装置发出PT一次保险慢熔报警信号[6]。
(2)提高一次保险规格,将一次保险额定电流从0.5 A 提升至1 A,降低保险熔断次数[4,6]。
(3)对一次保险进行定期更换,任何时间发现保险直阻超出正常范围时,及时进行更换;应急更换时,退出发变组与电压有关的保护、退出AGC,将发电机有功、无功进行强制[1,7];更换完毕,测量保险两端底座连同保险之间的直流电阻,以确认保险与底座间接触良好。
(4)核对DEH 功率信号逻辑判据,可参考前文提到的DEH内部功率信号处理原则;核对励磁与发变组保护定值配合的正确性,防止AVR 误强励磁引起机组跳闸。对于无法增设PT一次保险慢熔判据的励磁系统,与发变组保护定值的正确配合,将对机组安全稳定运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以某电厂2号发电机2PT_A相一次保险发生熔断为例,详细讲述了PT一次保险熔断的事件经过和处理过程,并通过故障录波和模拟试验,证明了故障相电压逐步下降且二次侧电压在一个波形周期内正、负最大值附近发生两次波形畸变是PT一次保险慢熔过程的显著特征,该结论有利于对慢熔故障进行快速判断和及时处理。同时,针对PT慢熔对励磁系统的影响,提出了相对完善的风险控制措施,以防止机组的不安全运行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