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萍 刘海燕 何敏桦
脑卒中位居“风痨鼓膈”四大顽疾之首,该疾病具有病情危重、发展迅速、治愈率低、致残率高、致死率高等特点,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1]。随着医疗水平提高及医护人员对脑卒中的重视及深入研究,脑卒中患者的存活率有所提高,但大多数患者治疗后仍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吞咽功能障碍[2]。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临床多表现为口咽及舌部肌肉痉挛或偏瘫、神经功能损伤等,清除口腔食物残留能力下降,继而增加其营养不良、口腔疾病及吸入性肺炎风险,严重影响患者康复[3]。目前,中医多为中草药、针灸、艾灸等治疗方法,促进患者机体功能恢复,提升生活质量[4]。研究报道[5],有效的中医艾灸治疗措施能够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疼痛及关节活动受限症状,提高其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促进疾病康复。本研究将循经取穴艾灸法应用于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护理中,现报告如下。
选取2019年4月-2020年5月我院收治的86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年龄>55岁,经CT或MRI确诊为脑卒中患者;恢复期存在吞咽障碍;无认知障碍;同意参与本次研究。排除标准:其他疾病导致吞咽障碍;合并其他脑部疾病;存在恶性肿瘤疾病;孕妇;艾灸耐受差,不配合本次研究者。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观察组男性23例,女性20例;年龄55~82岁,平均(65.16±6.83)岁;病程1~12个月,平均(8.17±1.18)个月。对照组男性22例,女性21例;年龄56~82岁,平均(66.73±6.88)岁;病程2~11个月,平均(8.23±1.22)个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循经取穴艾灸法干预。
1.2.1成立循经取穴艾灸法干预小组 由1名康复科中医主治医师,1名护士长、5名护士(具有康复专科职业资格,且熟练艾灸操作)组成循经取穴艾灸法干预小组,干预前对小组成员进行相关知识培训,包括脑卒中发病机制、证候特点、辨证方法、吞咽障碍证候及病因、循经方法、取穴方法、艾灸要点等,培训以视频、图文并茂形式对患者进行多媒体讲解,并示范操作。主治医师负责辨证、艾灸处方决策,护士长负责干预流程的统筹安排、监督,护士负责实施循经取穴施灸操作。
1.2.2循经取穴艾灸法 (1)辨证分型:主治医师对患者吞咽功能进行全面检查,依据吞咽障碍程度、证候特征,结合相关文献,将吞咽障碍分为风痰阻络型、气虚血瘀型、肝肾亏虚型、肝阳上亢型[6]。(2)循经取穴:循经,《类经图冀》曰:风池治中风不语及汤水不入者。风府穴与督脉,督脉属诸阳经总汇,统帅人体整个静脉系统。《艾灸大成》“廉泉主舌根……缩急不食,舌下肿难言”。“足阳明胃经、足厥阴肝经……下人迎,循喉咙,入颓颡”。这些经脉均经咽喉舌部,故需艾灸喉舌咽局部穴位疏通十二静脉经气以治其标,调整全身肺腑气血,以达开窍利咽之功效。取风池、风府、廉泉、天突、手三里、身柱、照海、鱼际、少商、神厥、中脘、内关、丰隆、气海、血海、膈俞、行间、太冲、太溪、足三里等穴位。(3)艾灸法:选择纯艾条18mm×200mm,并将艾条切段为25mm左右备用,充分燃烧时间为27min 左右;操作方法:点燃艾条后,吹艾条至红火状态开始施灸,施灸过程中责任护士手持艾条靠近穴位,以患者局部温热无灼痛感为宜,保持艾条呈持续火红状态。补虚通络施灸:对双侧风池、风府、廉泉、天突、手三里、身柱、照海、鱼际、少商等穴位施艾灸操作,去淤活血、刺激吞咽神经兴奋,促进吞咽神经支配功能恢复,以达开窍利咽之功效,15~20min/次,1次/d,疗程2个月;证型施灸:由责任护士在艾灸操作基础上,根据患者证候分型特点进行艾灸操作,10~15min/次,1次/d,疗程2个月。风痰阻络型,增加中脘、内关等穴位艾灸操作;气虚血瘀型,增加神厥、气海、血海、膈俞等穴位艾灸操作;肝肾亏虚型,增加肝俞、肾俞、太溪等穴位艾灸操作;肝阳上亢型,增加行间、太冲、太溪、足三里等穴位艾灸操作。
(1)采用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7]评估患者干预前后的吞咽功能情况,该量表由临床检查(喉功能、自主咳嗽、咽反射等)、5ml饮水(吞咽3次,有无喉运动、呛咳、喉功能变化)、60ml饮水(吞咽时间、咳嗽等)3个维度,各维度得分范围分别为8~23分、5~11分、5~12分,分值越高表明吞咽功能越差。(2)比较两组干预后并发症情况,包括吸入性肺炎、营养不良、脱水等。(3)采用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8]对两组干预前后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该量表包括进食时间、症状频次、心理负担、食物选择、食欲、语言沟通、疲倦及睡眠等,共30个条目,各条目为0~4分,满分为0~120分,分值越低表明生活质量越好。
表1 两组干预前后吞咽功能评分的比较 (分,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n(%)
表3 两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的比较 (分,
中医学认为,脑卒中属“中风”范畴,其病理为正气亏虚、气血运行逆乱,脏腑失常、阴阳失调,导致邪风趁虚而入,血液运行不畅,淤血阻塞脉络或静脉闭塞致中风[8]。中医学将吞咽障碍归为“喉痹”、“忧噎”范畴,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多由口舌咽窍失利、脉络痹阻等病因所致,使机体舌咽部气血不畅,淤血与痰涎聚集,致喉关舌窍阻闭[9]。数据显示[10],约29%~59%的脑卒中患者出现吞咽功能障碍,易增加患者营养失衡、肺部感染、脱水等并发症发生,严重影响患者康复进程及身心健康。因此如何实施有效的措施改善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提升其生活质量已成为康复科医护人员研究的重点课题。《本草从新》指出:“艾叶苦辛,微温,无毒,……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因灸法所用艾叶药性偏温,为纯阳之品,配合上艾火产生的热力,使灸法有独特温热之性[11]。据文献报道[12],循经取穴施艾灸干预应用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可显著促进其血液循环,缓解其疾病症状,促进功能恢复。循经取穴艾灸法是指按肺腑经络辨证,确定静脉循行的病变部位,并在其静脉远端取穴进行艾灸治疗,可控制疾病发展,发挥良好的医治效果[13]。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吞咽功能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分析原因:患者循经取穴施灸中,通过辨证、循经等措施,可保证艾灸处方可行性及有效性。利用艾灸温通、温补功效,通过对患者的风府、风池、廉泉穴、天突、手三里等穴位进行规律、合理的艾灸治疗,具有激醒吞咽神经、去淤活血、横纹肌收缩、血液运行畅通、通脑活络协调脏腑、开窍利咽之功效。通过证型施灸措施,针对性对患者实施穴位艾灸,促使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调节患者脑血管收缩及舒张,刺激脑神经及吞咽神经觉醒及活化,促进患者咽喉部肌肉收缩,加快患者机体血液循环,进而有效改善其吞咽功能。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吸入性肺炎、营养不良、脱水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表明循经取穴施灸干预能有效降低脑卒中患者并发症发生风险,提升生活质量。分析原因:通过采用循经取穴艾灸法改善患者吞咽功能后,有利于患者摄入充足营养及水分,满足患者营养需求,同时艾灸具有温煦阳气、温通气血、温经散寒、稳步效应之功效,有利于疾病功能恢复,缓解患者郁结之气,促进患者身心健康,从而有效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将循经取穴艾灸法干预应用于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护理中,可显著改善患者吞咽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