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晓乐 沈阳眼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指出,科技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国家支持发展新型创新主体,推动投入主体多元化,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普惠性政策力度,国家科研平台、科技报告、科研数据进一步向企业开放,畅通科技型企业国内上市融资渠道。
国家多方位的政策支持,科研经费的投入,大大促进了企业科学技术的发展。据国家科技部的统计,近些年中小型企业的科技发展经费支出占科学技术支出的百分之零点五左右,并各年呈逐步增加趋势,2019年中小型企业科技发展经费2.22亿元较2016年的1.67亿元增长百分之三十三。
中小型企业科技发展经费增长图
国有科研机构科研项目往往涉及资金规模较大,上马一个项目通常要经过反复的论证才能实施,而企业办科研机构科研项目相对规模较小,受企业私有制性质的限制,一支笔控制的现象比较明显,企业的战略发展方向,科技力量投入的多少,有很大的人为因素,以此为背景下的项目可行性研究,很难做到适应市场的需求,经受得住市场的检验,投入产出比不高,造成科研资金的浪费。
项目预算是企业科技战略的具体实施计划,它展现了企业战略愿景的一步步落地实现的过程。初创型企业因为没有长期的经验累积,项目建设常采用探索性前进的方式,科学研究本身的性质也具有不确定性,企业即便有项目预算也比较粗糙,最终的达成率也比较低。短期的阶段性的资金计划虽然能够解决科研资金的需求,但企业整体资金的把控困难,运营难度加大。企业办研究机构的预决算管理存在分离的现象,开展项目多重视预算管理,保障科研项目经费需求,砸锅卖铁搞投入,只要项目有成果,可转化能产出,就是好项目,企业忽视了科研经费的过程监管,缺乏项目决算管理。
政府科技管理部门的科技项目绩效评价体系,不是单纯独立运行的,是与科技项目库、政府采购体系等相辅相成的,通常考核以下几个方面:科技人员的数量层次,科研机构的设施条件,研发投入与支出,创新成果的体现和科技转化与效益。企业框架下的科技人才在实际工作中常身兼数职,一人承担多个项目,年龄层次存在断层现象,人员流动性大也比较大。实验场所的设施条件随着国家科技创新政策的扶持有所改善,但通常规模不大,少有可以对外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的公共科技孵化平台。科技成果也大多为企业自用,市场转化率相对较低。企业照搬照抄的科技项目绩效评价体系不符合企业自身的特点,就略显得有些脱节,科研人员动力不足,达不到真正的考核效果,也没有起到切实的激励作用。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传统的科研经费管理已经不适合时代的要求,信息化管理是必然趋势,从项目申报、经费使用到项目结题考核都在网络化完成,然而,这种完成有时是科研人员、项目管理人员、财务人员被动的上传记录整理数据,信息化不够智能,增加了工作量,反而增添了负担,客观情况造成思想上的消极被动,从而影响了科研人员科技创新的积极性能动性。
企业办科研机构在开展科研项目时,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采取的是普遍培养从中选优的模式,投入小产出快变现能力强的项目,受欢迎程度较高,求利的现象明显。政府拨款项目的科研经费,在使用时间上分布不均,项目后半程花费较集中,存在实验耗材多项目掺杂使用的情况,共用实验设备的分摊比例不够合理。
数据化、智能化的科技时代的背景下,技术的迭代速度非常快,企业要想不被时代淘汰,长远地发展,科技力量必须先行,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搞科技创新,与此同时,科研经费的内控管理就显得至关重要,企业要遵循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适应性和成本效益的内控制度管理原则,在环境、风险、控制、沟通、监督等方面加强科研经费的管理。
加强企业自身内控制度的建设,完善标准引入竞争机制,使企业的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建立健全企业研发项目的考核制度,切实实行科研项目经费的独立核算,量化考核指标。灵活运用国家激励中小型企业的改革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形成科研经费的滚动增强投入。
发挥科学技术本身的自有价值,通过知识产权的质押融资,科技成果的转化,增加企业的现金流量。通过创新型科技企业的上市融资,天使基金、创业基金的引入,使外部投资资金在企业的创新研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企业科技孵化平台可提供专业技术服务,有利于打破技术壁垒,更重要的是从资源利用的角度,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力,充分体现了人员和技术的价值,推动企业上下游产业链的共同发展,科技促使小微型企业快速成长。
科研基金要向科技人才倾斜,选好用好科技人才,赋予更大的经费使用权限,充分肯定科研人员科技创新的劳动价值,切实保障绩效奖励支出,使科研人员安心于科技创新,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提高科研人员收益分享比例。
科研经费预算管理的“刚性”体现在项目经费的专款专用,资金调拨要优先于项目用款需求,避免项目等经费的现象。充分肯定科学研究的不可预见性,是科研工作自身的本质特点,给予预算管理“柔性”调整的空间,制定切实可行的预算调整方案,优化调整程序以应对科研的合理变化。强化科研工作的决算管理,量化细化,加强中期评价和过程控制,清晰反映科技工作的进程与效果,为绩效评价提供真实依据。
企业全面实行集中采购制度,事前报备,论证审批,法务、财务、项目管理等部门共同监督合同的订立与履行,审批流程实行岗位不相容原则。利用税务系统公共资源,加强发票信息真伪验证,款项结算实行银行对公转账汇款,防治私设“小金库”行为。完善科研耗材的出入库管理,定期抽检,大型科研设备登记建档,责任到人。科研人员劳务费用发放实名,公开透明,差旅费用按规执行审批到位。
综上所述,科技发展是企业生存的命脉,科研经费的内控管理具有现实意义,企业办科研机构应更加予以重视。现阶段企业的科技管理工作还不够完善,存在一定得不足,随着国家和企业对科技工作的重视,相关经费进一步加大投入,内部管理控制工作至关重要,积极的管理措施,促进企业科技力量的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