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勋章”获得者吕其明的“天”

2021-08-26 16:30姜方
阅读时代 2021年8期
关键词:红旗创作音乐

姜方

人物小传

吕其明,1930年5月生,1945年9月入党,安徽无为人,上海电影制片厂艺术委员会原副主任。70年来先后为《铁道游击队》《焦裕禄》《雷雨》等200多部(集)影视剧作曲,创作《红旗颂》《使命》等10余部大中型交响乐作品,300多首歌曲,《彈起我心爱的土琵琶》等歌曲广为传唱。荣获“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等称号和“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成就奖”。

7月1日上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七一勋章”获得者、人民音乐家吕其明在天安门城楼上聆听了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后,激动万分。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民族的独立、国家的富强,更没有人民的幸福生活。”他告诉记者,“我要继续听党话,永远跟党走。总书记讲到,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他始终把党的成绩归功于人民,让我十分动容。我要牢记总书记的讲话,继续为党、为人民创作出更受人民群众喜爱的音乐作品。”

含泪写成《红旗颂》,祝愿祖国永远繁荣富强

《红旗颂》这首管弦乐序曲描绘了天安门上空,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时的庄严情景,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歌颂红旗为主题的器乐作品。再次谈起《红旗颂》的创作过程,吕其明依然难掩激动之情。

那是1965年第六届“上海之春”开幕之前,当时贺绿汀、丁善德、孟波、黄贻钧、钟望阳、瞿维等音乐界的老前辈,一致决定由后辈吕其明赶写一部交响乐作品。黄贻钧先生建议曲名定为《红旗颂》。面对这个“命题作文”,吕其明既兴奋又紧张地接受了。

经过反复思考,吕其明决定《红旗颂》以开国大典为历史背景,歌颂红旗、歌颂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血染的战斗红旗和天安门的胜利红旗,在吕其明心中形成伟大崇高的形象。他热血沸腾,乐思如泉涌,经过七天的日夜拼搏,伴着激动的泪水写出《红旗颂》。

自1965年在“上海之春”舞台初试啼声后,《红旗颂》成为迄今中国音乐舞台演奏率最高、媒体播放次数最多的音乐作品之一,成为中国人心中耳熟能详的经典旋律。然而,在此后长达54年的时间里,吕其明精益求精,对作品进行了不计其数的修改。最终,《红旗颂》于2019年定稿,并由上海音乐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他说:“我将自己的人生与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一起写成了歌。这是我送给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礼物,祝愿我的祖国永远繁荣富强。”这部作品饱含着他对党的全部热忱和深爱,和亿万中国人找到了心灵共振的交汇点,引发了跨越时空的长久共鸣。

在党的怀抱里成长,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1940年5月,吕其明成为新四军第二师抗敌剧团的小团员。有一次的演出至今让他难忘。那是1940年秋天,鬼子的“扫荡”被粉碎后,剧团开进了一个大火燃烧的村庄,同志们在帮助老乡灭火后,傍晚就为群众演出三幕歌剧《农村曲》。“我在第三幕中演一个逃难的小孩,由于那天行军实在累坏了,临到我上场时我在幕前的假山下睡着了。”睡得正香的小吕其明被叫醒后急忙上场,嗓子却已沙哑。“孩子,真是为难你了,行军一天我们大人也非常累啊。”演出结束后,团长没有批评反而安慰了吕其明,让他感动得嚎啕大哭。“部队文工团九年的战斗生活和艺术实践,使我受到极大的锻炼和艺术熏陶。”在这战地课堂,在这以抗战音乐和民间音乐为课本的年代,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成为了他工作的指南针,牢记了一辈子。

1955年,吕其明调回上海电影制片厂,担任故事片的作曲。一年后,26岁的他应导演赵明之邀为《铁道游击队》配乐,一天时间里写出《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谱曲并没有以现成的民间歌谣为素材,而是根据他多年来对民间音乐的学习研究和理解,采用了山东民歌中富有典型意义的调式落音、民歌的旋律、音调,紧密结合方言,重新创作了一首具有浓厚山东地方风格、神似民歌的歌曲。

改革开放以后,电影的题材愈加宽泛。吕其明的音乐创作跨入了又一个新高峰,音乐风格也更加多元。他先后为电影《庐山恋》《城南旧事》《雷雨》《子夜》《焦裕禄》等影片配乐。在电影《城南旧事》中,吕其明将李叔同的学堂乐歌《送别》作为音乐主题并贯穿始终,该片获得了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音乐奖,成为又一个里程碑。

虽然创作风格不断变化和愈加多元,但有一点始终没有变,那就是“把心交给祖国”的赤子之心。“为人民而创作,是我一生最崇高的天职!越是植根民族土壤的作品,越有艺术的生命力。”吕老终其一生以此为座右铭,践行音乐家的使命。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入党誓言,吕其明用一生在坚守、践行。无论是参加革命之初还是离休后,始终如一,襟怀坦荡,无私奉献。

1990年,吕其明离休后,他为自己确定了三大任务:一是继续写自己认为该写的电影音乐;二是为人民军队做点工作;三是继续创作交响乐。

1999年,新中国成立50周年,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馆请吕其明写一部《雨花祭》。创作期间,他坚持早上五六点准时伏案,晚上八九点甚至更晚都不停歇,每天写作十几个小时。经过半年多的不懈努力,一部深沉、委婉、令人思绪万千的《雨花祭》终于诞生了。之后,他又义不容辞地创作了《龙华祭》,献给为解放上海而牺牲的烈士们。在他眼中,“搞艺术是需要一点奉献精神的!”

2020年,鲐背之年的他仍然一片赤诚,谱写《白求恩在晋察冀》赞颂祖国抗疫壮举。如今,91岁高龄的他依然有空便会待在书房里,用心创作。荣誉无数,但初心不变。他说:“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我将一如既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革命人永远年轻的精神状态,作出自己应有的努力和贡献。”

今年6月21日,赴京参加“七一勋章”颁授仪式之前,吕其明来到上影集团,阐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不老初心。“我感恩,感恩党把我从一个一无所知的孩子,培养成了有道德、有理想、有血性的军人和敢于担当的文艺工作者,带领我走上了电影音乐创作的道路。我自豪,自豪我生在伟大的中国,80年来我见证了祖国从战争走向和平,从贫困走向富强,正在实现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想要多写作品回报社会,只要一息尚存,就要分秒必争地给后人留下一些作品。”

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坚持体验生活的创作传统,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激情和忘我的精神,吕其明用实际行动树立了一个大写的共产党人形象。

责编:何建娇

实习编辑:付露露

猜你喜欢
红旗创作音乐
Jazz
红旗E-HS9
太阳,红旗
鲜红的红旗是首歌
音乐
音乐
秋夜的音乐
创作失败
关于《翔》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