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冲
[摘 要] 教师应当对地理核心素养有深入认知,实现在教学工作中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观念、综合的思维、区域认识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等。为了促进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工作有序开展,教师在后续教学工作中要创设良好教学情景、合理融合实际案例、积极组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开展课堂探究,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认识素养,采用多样化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地理重点知识。
[关键词] 地理核心素养;高中地理;教学策略
一、地理核心素养的构成
(一)学生的人地观念
在日常生活中地理思想随处可见,而提升学生的人地观念将会让学生更好地在生活中运用地理知识处理实际问题。
(二)学生的综合思维
如果在地理学习过程中遇到各种具有针对性的问题,要求学生科学采用综合性的思维落实处理。学习地理的思维并非局限于课本中的问题,而是要具有一种终身学习意识,善于挖掘课本之外的地理问题,
(三)学生的地理区域认识能力
在地理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地理区域认识能力的系统锻炼,让学生在后续学习中有良好的区域辨别能力。
(四)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地理实践能力至关重要,教师应关注对学生地理实践能力的培养。地理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要想提升教学质量,单凭教师在课堂上授课是不够的,应注重为学生提供各种实践的机会,在实践中加强学习。
二、地理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策略
(一)注重创设良好教学情境,增强学生人地观念
教师应创设良好教学情景,实现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工作中提升学生的人地观念的目标。这就需要教师以一种正确的眼光看待地理学科,并改变以往的教学态度,将教学重点放在对人地关系的系统研究上,让学生在地理知识学习中形成人地观念。当学生具备良好人地观念时,会更加高效采用地理知识来处理生活中的地理问题。所以,教师应将人地观念贯穿于地理教学的各个环节,并将其当作主要教学目标。
例如,当教师为学生讲解人教版高中地理“区域与区域发展”一课时,教师要先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开展系统描述,然后对塞舌尔区域的地理环境分析,促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全面掌握塞舌尔区域的地理环境。当学生全面掌握关键内容后,教师应进一步表明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传统的人地关系有了新的内涵,然后教师采用分组的形式让学生探究。在进行分组时,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科学分组,实现对塞舌尔区域的地理环境以及背景专业性评价,让学生能够明确指出在塞舌尔区域发展中存在的人地矛盾,促使其形成环境保护意识,并帮助学生巩固自身的人地观念。
(二)结合实际案例,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教师要善于合理融入实际案例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综合思维能力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以及获得良好学习体验的前提保障,同时也是教师对学生地理学习能力考核的标准。当学生有良好综合思维能力时,会利用正确的态度系统研究各地理问题,而在生活中所遇到的地理问题也会有效处理。对于高中地理学科来说,主要学习内容是让学生探究自然和人文所存在的关系,加强对我国地理环境区域化特点的认知。
例如,当教师在为学生讲解“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一课时,应注重转变传统的教学形式。在实际的授课前,为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并让学生以小组或独立学习的形式探究黄河地上悬河形成的原因。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学生对黄河的理解较为片面,所以教师要加强引导,让学生从河流的泥沙淤积以及黄河上游的地形地貌为着手点探究,实现对这一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知识全面整合,并在这一过程中锻炼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总体来说,教师要善于结合各种事例,还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积极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阅读课外资料,了解我国各地区的相关案例,加强和学生研究讨论,以此来更好地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工作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组织多样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实践意识
地理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工作,应积极组织多样化教学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实践意识,教师要发挥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利用优势,依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开展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更多的地理知识,在实践中获取经验,从经验中得出真理,从而形成良好地理核心素养。而在实际实践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善于思考,确保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再进行动手实践。
例如,当教师在为学生讲解“宇宙中的地球”时,教师在课堂为学生讲解完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后,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到自然博物馆或气象部门参观,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落实把课本中抽象的地理知识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出来。为了提升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性和专业性,教师应为学生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在问题的驱使下具备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教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开展气象检测的实践操作以及系统学习,在实践中让学生形成良好地理思维能力,为促进学生拥有社会实践精神以及社会交往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引导学生开展课堂探究,养成区域认识素养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采用的教学手段是多样化的,教师应依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地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手段,以此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促使学生对知识点深入了解和认知,让学生拥有良好的认知能力。所谓认知能力就是学生对各种事物的识记理解程度,区域认知是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主要内容,要求学生能够对区域特征系统研究,因为各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所以环境以及地質情况也存在差异性,教师要采用多样化、可行性的手段来让学生形成良好区域认知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构建完善认知体系,实现知识的迁移,将旧知识和新知识相互联系,在提升学习效率的同时,让学生形成良好地理核心素养。
例如,当教师在为学生讲解“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课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区域特征开展研究,而在这一教学中教师应避免采用“灌输型”“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要发挥出多媒体技术、情景教学模式的利用优势。教师在授课前为学生准备好课件,利用视频的形式来为学生展现出在不同空间条件下的区域环境以及区域知识,再让学生讨论研究。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时间和空间,在讨论和交流中能够深度解读不同的区域差异以及关键特征。为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师还应让学生全面展现自己,在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对地理知识深入理解。
(五)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发挥教师引导优势
教师应注重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在基于地理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工作中,教师要让学生形成主人翁意识,在学生需要帮助时提供适当的辅助和指导。教师在地理教学工作中的角色是引导者,并非是地理课堂的主体,不能开展灌输型教学,而是要给予学生更多表现自我的机会,加强对学生的点拨,让学生能够体会到学习地理的乐趣。学生自身也要具备一种终身学习意识,配合教师的各项工作,主动地融入学习环节中,和同学进行交流沟通,深入探究地理问题,发现存在的各种疑问,实现共同处理,以此来提升处理问题能力以及综合思维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构建充满活力、热情的地理课堂,让学生始终获得良好学习体验,为确保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提供保障。除此之外,地理实践能力也是核心素养的主要成分之一,教师应当落实地理实验工作,并将其引进课堂,更加直观全面地体现出地理现象,将地理事物的本质揭示出来,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掌握地理知识以及原理。与此同时,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还应合理开设选修课,让学生有更多课外实践的机会,为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提供保障。
需要注意的是,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具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实现让学生感受到地理学科的魅力和价值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董瑞杰.核心素养目标下的高中地理可持续发展观教育教学[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8(1).
[2]陈文新.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例谈高中地理概念教学策略[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7(8).
(责任编辑:姜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