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原因和分水工艺技术对景德镇青花瓷发展探析*

2021-08-26 01:10吴国红
陶瓷 2021年7期
关键词:窑工分水元青花

吴国红

(惠红轩 江西 景德镇 333000)

1 景德镇青花瓷快速发展的历史原因

1.1 元朝伊儿汗国地区青花匠人来景德镇创作青花瓷

元朝的使者在带去委任状的同时,还带了块个印有汉字的玉玺,这块玉玺上面刻着“辅国安民之宝”六个汉字,从那一刻开始,伊儿汗国所有的对外书信必须盖上忽必烈的玉玺,以表明伊儿汗国是元朝的附属国。蒙古人的第三次西征直接导致了伊儿汗国的诞生,在旭烈兀统治时期,伊儿汗国的领土囊括了整个伊朗和阿塞拜疆,是西亚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伊儿汗国的创建者旭烈兀是成吉思汗幼子拖雷的儿子,他的两个哥哥分别是元宪宗蒙哥和元世祖忽必烈。

在元朝统一的局面下,来往各地并非难事。前有西征俘虏,后有自发前来,数以万计的穆斯林工匠自东方而来,元代各类文献中,称这种东来穆斯林人“回回人”。据统计,国内穆斯林人口大约增长了一百万人。平定南宋之后,又俘获了江南工匠数十万户。成为了大元帝国造物的重要力量,其中为青花瓷生产提供的大量的工匠。加上元朝统治土地之广袤,有四大汗国组成,基本包含了整个亚欧大陆,这就为青花瓷的销路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元青花的诞生与发展势必与这两者脱离不了干系。当穆斯林匠人和汉人工匠的双手握在一起时,奇妙的化学反应便发生了。沐浴在新王朝下的中国,景德镇成为了战后最富有生机活力的岛屿。

此时的景德镇,多股力量正在参与着青花的塑造。元政府掌控了管理统筹,将匠人分工、分级,景德镇本身拥有瓷胎釉完善的制作条件基础,加之引入从波斯进口的“苏麻离青”的钴料,促成了青花瓷的诞生,虽然早已无法推算第一只元青花的出现时间,但元青花的诞生依然是精彩的,元青花融合了蒙古的色彩偏好,伊斯兰的钴料,还有中国陶瓷的工艺。值得一提的是,景德镇也因青花瓷而一跃成为陶瓷之都。13世纪,景德镇瓷局升级,直属中央机构,规模扩大了四倍。

1.2 中原各个窑口匠人迁入景德镇

自北宋后期以来,北方百年战乱不断,金与北宋战争北宋灭亡,元金战争把金挤压往南,元与南宋合作灭金,元灭南宋,这些连绵不断的战火,特别是蒙古大军所到之处有屠城癖好,那些北方名窑一个个受到严重影响。随着金人、蒙古人的南下,中原人口发生了多次大的由北向南的迁徙,其中河北、山西、河南等地的居民(包括窑工)大多迁到长江中下游地区。而景德镇,地处长江以南的崇山峻岭之中,交通当时不便利,是一处不错的“世外桃源”,特别是景德镇陶瓷窑口已小有名气,是北方窑工的理想南迁之所。据乾隆四十八年版“浮梁县志”记载,在全国人口锐减三分之一的情况下,浮梁在“宋咸淳己巳(公元1269年),户38 832,口137 053”,到了“元至元庚寅(公元1290年),浮梁地区人口增至“户50 786,口192 148”,人口净增五万五千人。这就可以得出当时的景德镇没有遭受战火的残害,反而大量各地产瓷区的匠人涌入景德镇,为景德镇日后的青花瓷发展和成为制瓷中心提供了人才基础。

元代景德镇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吸引着天下窑工,如钧窑汝窑定窑吉州磁州窑龙泉窑等,形成“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的局面,事实上已成为中国的制瓷中心。在综合南北诸窑烧制技术工艺之后,景德镇窑工们在继续烧制青白瓷的基础上,开始了青花瓷和釉里红的摸索。如擅长绘画的磁州窑、吉州窑窑工,来到景德镇后,把绘画材料由褐料创新为钴料,在漂亮的瓷胎上重新开始作画,绘画技艺变得进一步精细;在钴胎土方面,元中期以后,经过长时间的摸索,景德镇少数窑口在技术、人才、物力和财力充裕的条件下,总结出了一些成熟产品烧造技法,走上了青花瓷产品定形量化生产的道路,使元青花的烧制日趋成熟,在继续烧青白瓷的基础上,开始兼烧元青花。

2 元朝时期景德镇和西亚地区青花瓷艺术的交流互鉴

图1 青花瓷一

图2 青花瓷二

青花瓷的器形改变了宋朝时期的精致小巧,小而精巧的瓷器不再是餐桌上的主流,元青花的器形明显变大,这一时期出现的造形只要是蒙古和西亚流行的大件器物,高足杯,高足碗,棱面杯,挂壶等等。蒙古人和伊斯兰地区人们都是尚白尚蓝的习俗,这也是现在的陶瓷艺术研究者和考古学家认为青花瓷白底篮彩的颜色是与这两个族群的喜好有莫大关联的原因。他们制作青花瓷是通过在陶泥表面白色化妆土上用钴料装饰,再施以透明釉的办法做出以假乱真的景德镇青花效果。而景德镇有优质的瓷土和高岭土,洁白的瓷质可以直接衬托蓝色,无需加化妆土。而伊斯兰这一单纯的模仿行为,像是一场启蒙运动,引发了当地人对于陶瓷的探索,他们开始自发来到景德镇创作青花瓷,也有是通过蒙古商人或政府人员引进至景德镇,这就让中原与西亚的青花瓷艺术有了交流。我们在博物馆看到十六世纪西亚匠人的青花瓷时,仿佛看到另一个中国,从无意识的模仿,到有意识的模仿,最终找到自我特质,成为伊斯兰世界的另一个符号(见图1、图2)。

3 青花分水工艺

青花分水工艺是青花瓷创作过程中重要的一门工艺,没有分水的青花瓷作品,单的单薄,寡弱,从元朝西亚地区的青花瓷可以看出,该地区的青花瓷纹饰只是简单的线条和蒙古和西亚地区的文字书写,则显得非常单调,色泽也是单一的一色,没有任何变化。而青花分水工艺在元明清时期的景德镇地区已经出现,并且到达一定的水平,从我国博物馆看到的元朝时期的青花瓷作品鬼谷子下山青花罐和萧何夜下追韩信青花梅瓶可以看出装饰丰富,有线条也有分水而成的大面积纹饰,松树和缠枝莲部分都有分水的痕迹。这就是分水的工艺使得这些作品色泽上有浓中淡之分,青花分水工艺是景德镇本地青花工匠们的一项重要创作,对青花瓷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4 青花分水工艺在当代青花瓷艺术创作中的运用

黄卖九继承和发扬王步所创立的“分水写意法”,他的青花分水写意花鸟画,“料分五色”,显露出鲜明沉着的大块笔触,表现了强烈的立体效果。他笔下的飞禽走兽或瓜果菜叶,形象清晰、生动,色彩明澈而淳厚,犹如中国画泼墨意画法,大胆泼辣,气势磅礴,有丰满,湿润,遒劲的魅力。代表作“年年有余”,画中站鱼,生动逼真,肥嫩鲜活,灵动的鱼须穿插于瓶体上部的空间,构图简洁而富有变化,笔墨泼辣大胆、青白虚实相宜、形象生动有神、水分饱满滋润。既可触摸到王步分水写意风格的脉络,也表现出了他独特的艺术功底。

笔者也在青花瓷艺术上笔数年,在青花分水和中国水墨画交融上下了一些功夫,有了一点成果。笔者体会到,青花分水是一门高深的工艺,人们在感受青花瓷器艺术美感的同时,却很难体会到作者的辛勤付出。相对于其他技法,青花分水对作者的投入有更多更高的要求。因为青花属釉下彩,是在坯胎上作画,坯体松脆,用笔必须保持高速度,分水更要求快,生坯在未烧成前还是泥,遇到大量的水会化为泥浆而损坏坯体,要做到眼明、心细、手准,不允许用较长时间细描细绘,略一停顿,就会出现笔势凝滞,烧成后效果不好,甚至是廢品。所以,只有靠长期的实践和熟练的技巧,才能将青花分水的艺术效果发挥出来。也正是一代代青花瓷艺术工作者的坚持与探索,让青花瓷的美一直延续,并且不断发展。

猜你喜欢
窑工分水元青花
基于闲置分水指标的黄河分水方案调整研究
清代煤窑有多黑
清代煤窑有多黑
郭德纲巧用寓言劝爱徒
最贵“福禄”元青花 元青花缠枝福禄万代大葫芦瓶拍卖价5681万元
黄泥洲的老窑工
漫话康熙民窑青花瓷
分水剑
借力地方特色,打造分水“生态民生品牌”——访桐庐县分水镇党委书记施建华
从考古发现看元青花在海内外的传播